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先进性教育 >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8篇)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8篇)

时间:2024-01-25 21:44:07

六年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些教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得到了全面发展。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音频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

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

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小结过渡:

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观众无处不在,体现出我对艺术的指着追求和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也不难看出她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的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她,想听一听她的母亲新凤霞唱的《花为媒》吗?播放评剧《花为媒》音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评剧,感受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成功之后,艺术家们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吗?请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学艺艰辛、吃苦耐劳的句子,批画感悟。

六、品析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穴”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通过“读—述—析”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部编版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青铜葵花》这本书是曹文轩于创做出的长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在书店看到的,由于这本书的简介引发了我的兴趣,所以我就将它买了下来。

这书讲了主人公青铜和葵花的故事。一开始葵花和爸爸同许多陌生人从城里来到了大麦地,他们要在这盖房子,开荒,种地。但不幸的是,葵花的爸爸因落水离开了人世,因此葵花成了孤儿。善良的青铜一家收留了葵花,青铜家里很穷,青铜因为发高烧变成了哑巴,因此全村人几乎没几个小朋友和他玩。葵花到了青铜家,他们就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青铜一家对葵花很好,青铜什么都为葵花着想,为了葵花,青铜把上学的机会给了葵花,尽管青铜也想上学,但葵花也满足了青铜学习的心愿,没事的时候就教青铜认字。

葵花很爱美,但也很懂事。有一次学校请了照相馆的刘瘸子来照相,但要自己付钱,葵花知道家里没有闲钱所以就没跟家里说。一个星期以后,青铜知道了这件事就和家里说了,于是青铜家就下了决心要给葵花照相。于是全家都开始攒钱,青铜也是在寒冷的冬天去卖芦花鞋,每天回家脸都是冻的红彤彤的。

葵花长得很漂亮,因为快过年了,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老师让葵花去表演,表演的前一天,老师和葵花说要是有一条银项链就好了。放学回家后,葵花在饭桌上和全家人说起这件事,青铜一直不说话。到了演出那一天青铜找到了葵花给她了一条项链,仔细一看才知道青铜是用冰给葵花做了一条银项链。

就这样过了五年,他们都十二岁了,可就在这一年里,城里来人要把葵花接走,怎么拦也拦不住,葵花走后,青铜一个人在大麦地里,用尽了全身力气喊了一声葵花。

我把文本书看完了,我仿佛听到了曹文轩说的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能是一个强者。”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少年面对痛苦会比年长的人有勇气,因为年纪越大,对于痛苦的解读就会越来越冷漠,也会越来越害怕,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如果经历了很多的痛苦,就会让自己以后再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坦然。

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至六篇课文组成,课文共三十三篇,其中22篇为讲读课文,2课诗歌,8篇略读课文,6个综合练习。教材按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组成文化主题单元,分为六组。1春天自然季节的特点2亲情与关爱 3 走进科学 4意志品质 5风景与名胜 6 历史文化。这样安排体现语言文字在表述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体现儿童认识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

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优美的记叙文,诗歌和简单的说明文为主。通过上述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寄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灿烂与伟大;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素质;从小体会明白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在盼望已久的春天开学了,带着春天的梦走进了校园,而送给孩子们第一组的课文是围绕“春”这个文化主题展开的,这不但符合自然季节的特点,又顺应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这一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2首古诗、一个综合训练。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朱熹的《春日》2课《冬至的梦》4课《只拣儿童多处行》5课《 雷果》是讲读课文,3课《春》和6课〈抢春水〉是略读课文。从课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冬至的梦〉〉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春〉〉在作者苏雪栈眼里是善于撒娇的,准备的,等待的,烂漫,充实,快乐的,作者用独特的感受抒写了春的特点,激发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精品文章,主要叙述了她春游时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亨畔,王澜堂等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们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雷果 》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抢春水〉〉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白族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淳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快快,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综合训练〉〉围绕春字安排了七个题,一、二、三、四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字的文化内涵,积累词句段,丰富底蕴,阅读是一篇描写春雨的短文,意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与写作的安排,与本组关于春的学习一致,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季节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春的文章,但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有古代诗歌,当代散文,这说明从古至今春天是人们赞美讴歌的永远主题,从空间上来说,有蜀中的春雨,海滨的春光,江南烂漫的春天,北方人盼春的梦,还有西亚沙漠中的春天,白族山寨中的春,这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景致、风俗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无论哪个角落,春天都是人们所喜欢的,都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这几课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春天,而且展示春的手法也不尽相同。首先从体裁上谈,开篇安排的是两首古诗,把我们带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情景。《冬至的梦》、〈〈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文质兼美,属散文。《雷果》〈〈抢春水〉〉属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同一体裁的文章又有所区别。《春夜喜雨》用拟人手法,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蜀中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春日〉〉叙事写景相结合,将心情之爽,春景之美集于新字,突出春光如海,无处不在。《冬至的梦》侧重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突出人们盼春的情感,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春〉〉用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绝妙的比拟,写春特点,生动形象。《只拣儿童多处行》以题目为文章内涵,侧重于春天里人的活动,由景联想到人,人景和一,《雷果》语言简洁明了,活泼,突出了沙漠春天的景致,〈〈抢春水〉〉语言朴实,层层剥开,突出了朴实的山民对春的美好企盼与崇拜。

总之,这一单元通过不同体裁、风格各异,表达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盼望春的心情,游春的快乐,祝福春的愿望,围绕主题,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发展,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应调动儿童的经验世界,感情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春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唤起他们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愿望,并且愿意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词句表现春天。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与诗歌。

3、了解与春相关的知识,文化。

4、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练习习作。

四、各课教材分析。

1、 古诗二首。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春夜喜雨》全诗紧扣春雨的“好”和自己的“喜”来写。首句着重写春雨的知春雨适时降临,知情懂事。颔联从听觉、视觉二方面写雨,把默默奉献的理想人格移植到了春雨身上。颈联“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色调上的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尾联借想象之笔,想到锦官城的美,形象传神。《春日》先叙事,胜日于泗水滨寻芳,然后写所见,展示一幅“一时新”的春色画面,最后抒发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教学重在通过吟诵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冬至的梦。

这篇课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再用画龙点睛的“梅花图”收笔。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作者先介绍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然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捕捉看不见的春天里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自然段讲冬至离春天还有难熬的八十一天,巧妙地插叙爷爷涂红梅的故事。第四自然段点明主题,与第二自然相照应。结尾再次提到梅花图,表现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围绕爱去品味文中的感情。

标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变化体会人的心理。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搜集有关“冬至”的一些熟语,了解冬至的特点。

3阅读课文的生字词。

初读感悟阶段:

1找同学分自然段阅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2理解词语,呓语,地窖,明朗,覆盖。

3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冬至的梦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精读感悟阶段:

1同学们,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做3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为什么这么说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汇报。

第一次描写“梅花图”使文章极富生活情趣,寄托了爷爷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尾描写“梅花图”让我们想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积累描写春天的诗词散文。 。

思 。

3.春。

这篇阅读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寻找“春”成长的足迹,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初春到春末的特点描摹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激发了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主要突出了春是善于撒娇的;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春是烂漫、充实的;春是快乐的几个特点。

标 1. 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特点。

2、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 课件辅助,感悟春的特点。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读一读课文,简单记录自己的感受。

初读感知阶段:

1.读课文,纠正错音。

2.拿出笔来画一画描写春天特点的语句。

精读感悟阶段:

感悟点:春的特点。

重点部分处理:

1. 联系课文内容和小组同学谈一谈课文写出了春的那些特点。

2.汇报交流:

(1).春是善于撒娇的:不阴不晴的天,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习习和风,一会儿蒙蒙细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枝间的叶芽、地上的小草、绿叶丛中的野花,在早春季节开始萌发,它们“准备”着、“等待”着、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温暖时,将焕发勃勃生机。

(3).春的浪漫、春的充实:眼前竟换上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到处------,到处------,到处------,到处------。蔚蓝的天上,桃色------。流水却------。

课上积累:勾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课后向生活延伸:

1. 找一找朱自清的《春》读一读。

2、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

思 。

4、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冰心春游时所到之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的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题目是文章要表达的内涵。文章按作者行踪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讲在颐和园门口所见,通过“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叙写儿童之多;接着写在知春亭的所闻,通过“坐无隙地”让人再次感到儿童之多;通过孩子活动写出场景之美,及孩子身上的活力。然后写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花的繁茂,赞叹了儿童的茁壮成长,表达了对儿童无比的关心和珍爱。结尾点题,说明儿童多处正是春之所在。

标 1、阅读课文,想象儿童们春游时欢畅活泼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激发热爱新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春的美好。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找资料,了解冰心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

2、想一想,自己春游时都是怎么做的。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初读感知阶段: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2、找较差的同学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忸怩、坐无隙地、聚精会神、舒展。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精读感悟阶段:

作者冰心说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交流。

2、 班级交流汇报。

(1)、颐和园门口:儿童之多:成千盈百、挤了出来、一群接一群。

场面的热闹:散戏似的、闹嚷嚷、飞涌、关不住。

(2)、知春亭畔。

坐无隙地: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儿童多。

孩子们有活力: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

场面的欢快与热闹:湖面上,小船荡漾、队旗哗哗地响。

学生在理解时要有感情的朗读。

课上积累:匆匆、荡漾、纽扣、聚精会神、

舒展、身躯、忸怩、坐无隙地。

课后向生活延伸:

搜集阅读冰心的散文《繁星》、《小橘灯》、《樱花》。 。

思 。

5.雷果。

这篇课文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们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文章第一自然段总起,接着具体讲沙漠春天的短暂和沙漠春天的快乐。第二至四自然段先描绘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第五、六自然段由4月的雷声引出孩子们采集“雷果”以及“我”和孩子们交谈的事。“处处都是如此”说明孩子们多,“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的描写极富画意和生活味道。最后一段点明是“雷果”把孩子们带入西亚春天的沙漠,让孩子们融入春天的怀抱,给孩子们以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标 1阅读课文,了解西亚沙漠春天的特点,体会“雷果”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西亚沙漠的阿拉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4写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孩子的表现感悟孩子对春天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1、搜集了解西亚沙漠的资料。

2. 2、预习课文、利用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搜集沙漠的图象资料。

初读感知阶段:

二朗读课文:

1. 1、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2. 找同学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 理解词语。

4. 说一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 你的感受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师:沙漠中的春天是短暂的,沙漠中的春。

天也是快乐的。文章怎样叙述的?

请你用不同方式叙述,可以读、想、议、

背。

(一)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二) 小组讨论。

(三) 交流汇报(结合资料)。

1. 沙漠的春天美丽与短暂:“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根一根葱绿的嫩芽,遥望翠碧一片。突出了春天的美。“一天天换着衣衫”的黄、绿和五彩缤纷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2. 春天的快乐:

(1).牧人放牧:帐篷、骆驼、羊群,使沙漠显得生气勃勃。

(2).妇女们汲水:毛驴迈着细碎的步子,背上------,妇女们------,写出了春天的快乐。

师:牧人放牧,妇女汲水给沙漠里短暂的春天带来了生机与快乐,最快乐的还是那些在雨后采摘“雷果”的孩子们!

(1).采集雷果:常常会看见孩子们在沙漠中寻找什么,而且,处处都是如此,他们“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2).和孩子们交谈:了解“雷果”的样子,名字的由来,用途和采集方法。

(3).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他们“纷纷打开、争着给我解释、七嘴八舌、大显身手、像变戏法似的、天真的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朗读这部分。

3、播放课件。

课上积累: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后向生活延伸:1、将自己想象中的西亚沙漠画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

思 。

6.抢春水。

本文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山民门“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纯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课文先具体讲“抢春水”这一风俗,接着介绍“我”和哥哥抢春水的过程。

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立春这一天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领悟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体会山民们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对春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通过网络查找白族人抢春水的习俗。

2、了解和春天有关的风俗。

初读感知阶段:

1、“抢春水”是怎样的风俗?

2、抢来春水有什么用?

3、为什么抢春水?

4、怎样抢春水?

5、围绕上面的问题,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交流。

精读感悟阶段:

1、介绍白族人“抢春水”的风俗。

2、抢春水有什么用?

煨茶、煮汤圆、给婴儿洗澡、给老人熬药。

3、为什么抢春水?

(1)、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快快,逗人喜欢。

(2)、喝了春水的人,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4、怎样抢春水?

(1)、早起。

(2)、提上水罐、青松毛、鞭炮。

(3)、抢到春水放鞭炮、大声喊。

5、说一说山民们抢回的仅仅是春水吗?

课上积累:说一说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习俗。

课后向生活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抢春水”的习俗或课上听来的有关春天的习俗。 。

思 。

综合训练1。

教材分析:本次训练共安排了七个题目,第一题围绕着“春”字,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的文化内涵,感受“春意”。二、三、四题,积累词语,丰富底蕴。五题阅读与理解,六题社会调查,七题习作。

教学要求:

1、 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古诗。

3、 学习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4、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  用  教  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了解中国人迎春的仪式和风俗。

2、 走向社会,了解植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3、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 。

课上再现生活:

一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春”字的诗意。

2、 通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三、四题: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再采用接龙、竞赛的方式练习背诵,最后写一写。

五题:熟读成诵,在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结合具体内容谈。

六题:结组完成社会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建议,提交有关部。

门。

七、习作:

1、 交流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要有自己的见解。

2、 自由写作。

3、 讲评:将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

课后向生活延伸:

根据课上学到的,与家人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谈话会”。

教学反思。

《变形记》部编版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这似乎是小男孩儿的全家福,哦,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他的父母将他依偎在怀里,抚摸着她的头,用慈爱,祥和的眼神吻着他,而他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眼睛里满是快乐和幸福,再加上咧开的嘴角,让人很难想象,他是现在这个哭到虚弱的孩子,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缘由他的父母离婚了,因此,我从他父母的眼中看到了无奈与恋恋不舍,而这个小男孩还没来得及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甚至没来得及享受亲情,原本完好的家庭就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他也就变成了这件事,最无辜的受害者,所以现在也只能一个人哭泣,一个人默默承受对于,我对于这种孤单太过了解,只不过我没有亲人,我只不过是人类造出来的机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哪怕我油尽灯枯,灯泡不再亮起,人类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将我扔掉,然后换一个崭新的路灯,代替我的工作,与此同时,那个男孩儿靠在我的怀里,嘴里不停的说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而已啊!”我听着他的哭泣,如果我有双手的话。是多么想抱,抱抱他,听着他的诉说,如果我有眼睛的话,是多么想陪他一起流泪,如果我有嘴巴,是多么想安慰她,如果我是他的父母,此刻,嘴里一定喃喃着儿子的名字,绝不让他她感到寂寞,可惜我不能,我没有像人一样聪明的大脑,我没有像动物一样灵活的四肢,更没有植物那样巨大的贡献,什么也没有,所以,为何怜及他人呢?又有什么权利顾及他人呢,我也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路灯而已!

在这里,我写下这篇作文,不是为了让你们多多爱护公物或珍惜家人?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在遇到一个内向的认识。在遇到一个外表开朗是所估计的认识。不要恶语相向,因为说不定他们就是小男孩儿,说不定他们也没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又或者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那个无人问津的路灯。我们可以试着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在他们难过时安慰他们,在他们直冒汗时递上一瓶水,在心底默默地关注他们。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是啊而就是这些细小的举动。在他们心中可能都是一股暖流最后让我为大家送上一句真挚的祝福:“祝大家每天都在生活快乐之中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

初读宗璞的《丁香结》,就像隔着一层轻纱去赏丁香的潇洒,去解丁香理不清的愁绪,去会丁香的冷漠,凄清和惆怅。

丁香是潇洒的,朦胧的。就像幽姬那样,总是那个竹林间快闪而过的紫色身影。丁香是初春的使者,公路上,汽车飞速驰骋。走后,从天空上悠悠飘下来的雪白的几片花瓣————那是丁香的泪!一簇簇,一束束开在丁香三角地里,北极星也上天幕值勤了,月亮也出来守护那簇梦一般的丁香。月光仿佛给予了丁香更加崭新的力量。丁香就如同睡眼朦胧的少女,这柔和的月光才是她最洒脱,最随性的生活。宗璞给了她们充满灵性的魂魄,给了她们迷人的身躯,让她们在城市纷嚣的一角变得格外靓丽。

丁香的每一个结,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她的结里,有千丝万缕理不清的愁怨,她们缠在一起,又无法解开,每一条愁绪,每一条哀愁都密不可分,但这就是丁香,她独自哀愁,独自彷徨,独自走过悠长而寂寥的雨巷的丁香。微雨和丁香本就应该连在一起,那丁香就像娇花照水的林黛玉。清晨,窗外烟雨蒙蒙,飘飘洒洒,映着那丁香似有似无,醉了人的眼眸,这微雨,这丁香,便不由自主的烙在了心底。宗璞把那结比做人生的难事,坎坷重重,但若人生路上没有了台阶,我们又如何向顶峰发起挑战呢?丁香结是解不完的,愁怨是离不开的,但痛苦却只能暂时的,明天才是最好的。

丁香是冷漠的,凄清的,惆怅的。或许也是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四月的江南,邂逅了一场又一场花谢花飞。原本寂寥的雨巷,因为有了丁香花,有了这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变得多了几分淡妆浓抹的春意。她虽然冷漠,凄清,惆怅,但心中依然有属于春天的柔情。丁香带着油纸伞,带着宗璞的文思和梦想走进那红砖绿瓦的小巷,柳丝长,春雨细,丁香本就是一个梦,冷漠,凄清,惆怅,却唤醒了这个寂寥的雨巷。

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

放大镜下   。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后,这里是举行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风、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