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毕业论文范文 > 琥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16篇)

琥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16篇)

时间:2024-01-08 17:22:41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有规划地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完成补充习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导入。

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今天的课题——诺贝尔。预习了吗?说说都怎么预习的?(读书:对,千万不要忽视读课文,这是学习的基础。学习字词: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就能在学习时游刃有余,好样的。上网查找资料:这个办法真是好,网络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我们就要好好利用。)。

通过预习,你们来介绍一下诺贝尔吧。

1.诺贝尔生平。

2.诺贝尔奖。这个内容在文章中哪儿也出现了?

知道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莫言和《蛙》)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荣耀时刻,观看视频。这不仅是莫言一个人的荣誉,甚至整个国家都会为之而自豪。

3.你们讲得很好,但我有疑问,不知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何以如此举世瞩目?那咱们今天就走近诺贝尔,感受他巨大的魅力。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拼音,读准、读顺课文。

(2)利用熟字自学生字和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借助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4)课文主要写了诺贝尔的哪些事。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认读词语:

(3)交流、讨论。

风行:普遍流行。

震撼:震动、摇撼。

毫不气馁:一点儿也没有失去勇气。

4.理清诗歌脉络:

一(1-2):简介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二(3-9):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三(10)简介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

三、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械”、“锤”等字的笔顺、结构。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练习3)。

琥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作者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完成思考题:小组展示,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检测:

一、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掸()翅膀晌()午渗()出淹没()包裹()。

挣()扎腐()烂澎()湃()黏()稠()松脂()。

二、多音字组词。

没挣扎重。

三、形近字组词。

莫()沾()渗()晌()淹()腐()。

摸()粘()掺()响()掩()俯()。

仰()刷()决()绸()。

抑()涮()绝()稠()。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前()后()详细()()()()时代。

五、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贪玩、尽职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谈话导入。

1、猜谜语游戏引入猫。

2、提问:同学们见过猫吗?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谈一谈对猫的了解。

3.欣赏猫的写真集。

过渡: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与,满族人。其中《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深受人们喜爱。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猫》。

板书:15猫。

老舍。

指名读课题,再齐读。

2、同学们已经朗读了课文,那老师来检查检查,同学们是否能读准字音。检查字词:

3、讲解多音字。

4、请同学们说一说写了哪些时期的猫?生汇报交流。

生汇报:课文第1-3自然段在写大猫,第4自然段在写小猫。师:写大猫的3个段落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读一读。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师:对。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勾下来。这是这3个自然段什么句?生:中心句。

师:那你能迅速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吗?也把它勾下来,读一读。生: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三、

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1.细读第1-3自然段,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师: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圈出表现猫古怪的关键词,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生: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师:猫的性格古怪主要体现在(板书)既老实,又贪玩,又特别尽职,有时候极其温柔,有时候又极其冷漠,还体现在它:既极为胆小,又极为勇猛。看来,这真是一只——生:性格古怪的猫。(板书)。

过渡:这篇课文老舍先生是用具体的事例来写猫的性格特点的。a.首先说说猫有多老实呢?谁找句子读一读。生读: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师:那你从这段话里体会到了什么?生:这只猫很老实很乖。

师:那么谁能把这只猫读得更乖一些。生读句子。b.师:这只猫一直都是这么老实吗?谁能读一读。

什么叫“任凭”?课件出示:任凭......也生:不管、无论„„。

生:着急生:去找它。

在这一句话里面有三个语气助词,凸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心疼,担忧,种种情态尽在其中。可猫就是不回来,你又拿他没办法,谁能再读一读猫贪玩的句子。

c.师:猫是这样贪玩,可他面对老鼠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读: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生: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猫的古怪性格,它的古怪具体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老实、贪玩、尽职这是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而正是这组矛盾表现了猫的古怪。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猫的古怪,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猫的古怪还表现在哪里。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文)第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详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例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准确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3.认识列数字、举列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认识列数字、举列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教学方法:讲读法,情感朗读理解法,情景创设法。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ppt及电子白板hht。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谈话: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有关鲸的视频)在美丽的蓝色海洋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动物被称为“海中之王”,知道她是什么动物吗?(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看一看作者像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

(1)你们刚刚读的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没有感情、大量数字·、比喻句、拟人句·····)对,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1)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名读)这些词语里面有几个字在书写上需要同学们注意下,分别是:“腭”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右边不要写成“市”。(出示鲸图片,学生指出重点部位,讲解生字)。

(2)说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通过读课文,说明文和其他文章的文体形式有什么不同?(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介绍事物的。语言简练准确,通俗易懂)。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

(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来介绍)。

【设计意图】:从默读到自由朗读课文,一步一步深入课文内容。用读和理解词语当敲门砖,让学生能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写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鲸的外貌。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____”划出写鲸大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从哪个角度写了鲸的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批注完了同桌交流。

(一)出示批注范例。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体形大、作比较)。

(二)师生交流。(按生汇报的顺序出示句子)1.学习重量和长度大的句子。

句子一: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1)抽生交流,它写出了鲸的什么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通过去掉数字,让生理解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3)指导学生通过数字读出鲸的大。(4)引导学生理解本句中举例子说明的好处。2.学习嘴巴大的句子。

句子二: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抽生交流,它写出了鲸的什么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要是”一词理解假设说明。(3)抓住“要是”一词,指导学生练读。(5)迁移运用:要是你是鲸,请介绍自己的嘴巴有多大。(6)师小结:你瞧,作者就是分别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假设的说明方法突出了鲸的大。

四、课堂总结,留下悬念。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那么鲸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呢?都有哪些种类?他们有又怎样的生活习性呢?课后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这篇课文,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总结,并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留下悬念,并让学生课后继续预习并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9.鲸。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技巧目标:懂得课文叙述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懂得琥珀形成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2、基础知识目标:能联系高低文来懂得语句的意思,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懂得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科学家是怎么样按照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2、学习作者按一定次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预备: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基础技巧目标:懂得课文叙述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懂得琥珀形成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2、基础知识目标:能联系高低文来懂得语句的意思,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懂得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1、引导学生懂得科学家是怎么样按照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2、学习作者按一定次序写的表达方法。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琥珀。

我请一个同学来板书一下。(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

(一)教学第三部分。

1、课文里有这样一个生字,(课件出示“推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那啥叫推测呢?(按照差不多明白的事情想象不明白的事情)(课件出示)。

2、请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课文,考虑文中哪地点是“差不多明白”的事?哪些地点是。

“不明白”的事?(课件出示问题)(生边读边想)。

(这块琥珀的模样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3、我们先来讨论已知的,请大家决定自个儿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第三部分,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这块琥珀有啥特点?(生边读边想)。

(生答课件出示)。

a: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b: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c: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4、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啥问题?

(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的研究价值)板书:价值。

(二)教学琥珀形成的过程。

(看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我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我明白得了透明的琥珀里的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2、大家发言特别积极,但讲的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a: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b: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c:这块琥珀是怎么样被发现的?

能够四人一小组讨论。(生讨论)。

3、你感到要想明白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啥?

(必须先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那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生答复课件出示答案)。

a:炎热的夏季。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c:时间的偶合。(随机出示)。

(指名读)评价。

指导读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安闲自在的模样,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再指名读)。

5、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啥事?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6——9自然段。

(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全部树林,许多老松数渗出许多的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有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是啥意思?

生:时间的偶合。(课件出示)。

6、同学们说得真好,请你们按照课文内容,在加上自个儿的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复述一遍。(生说并评议)。

(课件出示)(学生边读边想)。

地壳裂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几千年)(随机出示)。

8、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么样被发现的呢?

(在海滩上被一个小孩挖了出来)。

9、渔民说这块琥珀特别少见,这“特别少见”解释了啥?

(解释这块琥珀的价值)。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来的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10、全部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现如今同学们都懂得了吗?这个故事你喜欢吗?请你把你的同桌当成一个听故事的人,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互说故事)。

11、同学们,课文我们差不多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啥收获?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说)。

你还想说些啥?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按照课文的内容,再加上你自个儿的想象和推理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你对它了解多少?请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一下。

2、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想看吗?听了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看了老师的图片,你觉得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一两句话说说。

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汇报a、学习生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大家看: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咱们可以总的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3、再请学生结合着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后用投影出示填空)。

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

2、鲸是很大的动物。(比较句子)。

假如你是作者,你更喜欢用哪个句子介绍鲸呢?为什么?更形象更鲜明。

再坐的各位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公斤?40公斤,谁来算一算,多少个五年级的学生的体重抵得上最大的鲸的体重。4000个。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大约是1000公斤左右,160辆小轿车的重量才抵得上最大的鲸的体重。

我们一家三口一天吃1公斤水果,吃多少天的水果重量才抵得上最小的鲸的体量,2000天,那是大概5年多的时间啊!(投影)大家有何感受?鲸鱼真是大啊!

假如你是鲸,你将如何介绍自己的体重?谁能说得更具体更得意。

四、小结。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五、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2、练一练:用上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试着写一写。(先出示例子)。

《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教师板书课题:5《玲玲的画》)。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画变得更好了。(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候、及、拿”这几个字。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原、市、虾、捡、贝、壳、脚”等12个字。

2、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

3、在教师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使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

二、学习重点:

1、认字。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画中感悟,品读文字。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我们都生在奉化,长在奉化,奉化呀,就是我们的家乡。

2、板书:家乡。

师: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师适时评价,如:你读得一字一顿的,很正确;你读得很深情,看得出你很爱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有几位小朋友跟你们一样爱家乡,而且把自己家乡最美丽的地方画下来。点击出示课题:《画家乡》,谁愿意来读读课题,请你来读,他来读,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朋友,你想了解他们的家乡吗?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102页,先听老师给你介绍介绍吧。学生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听完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引导学生说:家乡美)。

3、他们的家乡可真美,正如你们说的一样。赶紧自己念念吧。注意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4、检查字词(带拼音的字----词语)。

(1)小朋友读得真起劲,生字宝宝也来凑热闹了,他们从课文中跑出来,你还认得他们吗?(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2)全班检查词。

读得真棒,涛涛,山山他们呀知道小朋友要去他们的家乡玩,故意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他们说如果你能叫出这些词语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很美很美的风景。你们行不行?自己先大声地准备准备。你想读哪一个就读哪一个。(生读词语,随机评价)。

5、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用:谁的家乡在哪儿?来介绍介绍。(板书)。

生:xx的家乡在……(师贴词条)。

7、反馈:说说你的理由?

师: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赶紧找到那一段,把它读好,待会老师请你来介绍。

反馈:你想读谁的家乡?

a涛涛的家乡:(学生读完,教师适当评价,如:这么短时间你能读得那么通顺,真能干……)。

b山山的家乡:我们就跟着他一起到山山家乡去吧。

c平平的家乡:是啊,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真美!

d青青的家乡:一起跟他到大草原上看看。

e京京:现代化的大城市,到处有高楼大厦,真令人向往。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预设:海边。

2、小朋友,见过海吗?怎么样的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大海是蓝蓝的,一望无边,海面上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一艘艘帆船在海上星星点点,海边是又松又软的沙滩,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凉爽的海风吹着好舒服啊!

3、涛涛的家乡正像我们说的那么美,现在我们看看涛涛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他的家乡的?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涛涛的家乡美在哪儿?你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4、交流:你觉得涛涛的家乡美在哪儿?

预设:

(1)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生:美在海水蓝。

师:说的真好(显示句子: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请你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是啊,你瞧,海是那么蓝,那么宽。谁有本领把刚才我们感受到的蓝和宽读给大家听。(先指名读---再男女生比赛读(如果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老师通过评价语言,指导训练学生朗读:如: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涛涛家乡的海是那么蓝,宽广无边,一望无际。老师仿佛来到了大海边……)。

(2)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生:美在鱼虾。

师出示句子(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指名读-----评价:海面上有那么多的船,海中有那么多的鱼和虾,多美啊。

再指名读------评价:(如老师听出来了船可真多呀……老师又听出来鱼虾页真多……引导读好“一艘艘”“装满了”)。

师:出示渔船出航捕鱼的图片。是啊,你看,海面上有那么多的船,海中有那么多的鱼和虾,多迷人啊,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3)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生:美在贝壳。

师:是啊,住在海边的孩子多幸福啊,你们瞧,他在干什么呢?

生:捡贝壳。

师:你瞧,这些就是涛涛捡的贝壳。(欣赏贝壳图片)。

师:说说你都看到了怎样的贝壳?

师:看到了那么多贝壳,你高兴吗?想说什么呢?

生:高兴,想和涛涛一起去捡贝壳……。

师:海边的生活多有快乐啊,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回味海边生活的乐趣。师生合作读涛涛家乡这小节。

7、海边真美啊。老师真想去涛涛家乡看一看,你们呢?老师建议大家假期中让爸爸妈妈带你去海边玩一玩。今天我们就暂时和涛涛说再见吧。

今天我们就暂时和涛说再见吧。现在生字宝宝还等着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呢!

(四)写字:贝虾。

1、齐读。

2、虾:请生观察,说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看老师写,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写。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和老师大屏幕上的差不多,请你给自己打上五角星。写的不满意的再改改。

3、贝:请你仔细观察,拿起笔认认真真的写一个。

【板书设计】。

《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乡土画家》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作为乡土画家的艺术成就和他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原因。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交流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两大问题: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被称为“乡土画家”?齐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原因。其间引导学生学习白石老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解决两大问题: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被称为“乡土画家”?齐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原因。

2.理解“自诩”“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等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导入: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是乡土画家,这篇课文中的乡土画家是谁?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乡土画家)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这位乡土画家。

2.自诩激趣导入:我国有一位画家在《自传》中曾经这样自诩: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从未得见,吾不能画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乡土画家——齐白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齐白石的哪些内容。

学生汇报(有条件的学生查找相关资源进行汇报)。

2.师简介齐白石其人其画。

三、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原、市、虾、捡、贝、壳、脚”等8个字,《画家乡》第一课时。

2、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1、认字。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画中感悟,品读文本。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生在桐乡,长在桐乡,桐乡呀,就是我们的家乡。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吗?(预设:乌镇茅盾故居,石门丰子恺,乌镇华章生态园,新世纪公园,凤鸣公园,田野菊海……)。

师:是啊,说的真棒,你们瞧。(欣赏图片)师旁白:美丽的水乡---乌镇,一代文豪茅盾的故居,千年古寺---福严寺,丰子恺漫画馆,你看前不久我们还一起去了……春游的华章生态园,到了秋天我们的家乡还有……这田野菊海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呢。看来,家乡值得骄傲的地方还真不少呢。

(分析:用自己家乡的景色来导入,让学生有直观感知,而且也有话可说,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点击出示:家乡。

师:谁来读好“家乡”这两个字。(指名读)。

师适时评价,如:你读得一字一顿的,很正确;你读得很深情,看得出你很爱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有几位小朋友跟你们一样,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点击出示课题:《画家乡》,谁愿意来读读课题,请你来读,他来读,一起读。

(分析:通过读题、悟题,让学生从题目中去领悟文本的内涵,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师通过评价语,引导学生体会爱家乡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朋友,你想了解他们的家乡吗?那就先听老师给你介绍介绍吧。师配乐看图叙述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听完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引导学生说:家乡美)。

3、他们的家乡可真美,正向你们说的一样。赶紧自己念念吧。注意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4、检查字词(带拼音的字----词语)。

(1)小朋友读得真起劲,生字宝宝也来凑热闹了,他们从课文中跑出来,你还认得他们吗?(认读生字卡片)。

(2)全班检查词。

读得真棒,涛涛,山山他们呀知道小朋友要去他们的家乡玩,故意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他们说如果你能叫出这些词语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很美很美的风景。你们行不行?自己先大声地准备准备。你想读哪一个就读哪一个。(生读词语,随机评价)。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生字,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另外,给学生挑战的激情,并又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教学的人文性。)。

5、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用:谁的家乡在哪儿?来介绍介绍。(板书)。

生:xx的家乡在……点击出示姓名。

7、反馈:说说你的理由?

师: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赶紧找到那一段,把它读好,待会老师请你来介绍。

(分析:尊重学生的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文,既优化了学习时间,又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处理,有可能性,因为课文的几个自然段前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行文差不多。))。

反馈:你想读谁的家乡?

a涛涛的家乡:(学生读完,教师适当评价,如:这么短时间你能读得那么通顺,真能干……)。

b山山的家乡:我们就跟着他一起到山山家乡去,你们听(出示小溪流的声音)…小溪流在欢迎你呢,喜欢山山家乡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吧。

c平平的家乡:是啊,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读完后出示鸡鸭的叫声,你听连鸡鸭都在夸奖你呢!

d青青的家乡:一起跟他到大草原上,站起来读读。

e京京:现代化的大城市,到处有高楼大厦,真令人向往。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识字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主要写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形,体现了夏天的美好快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夏天这一优美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鼓励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1、认识“蝴、蝶”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这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3、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4、能仿照课文编编儿歌。

多媒体课件、彩色教材、小动物的资料。

1、多媒体播放青蛙和知了的叫声。

2、交流。

1、自由读儿歌。

2、认读带有虫字旁的词语。

3、再读儿歌:

看看小动物们在忙什么。

4、检查初读情况。

1、伙伴自由交流最喜欢的小动物,读读相关句子。

2、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有关小动物的知识,相机指导朗读儿歌。

3、齐读儿歌。

1、多媒体播放蜗牛、蜜蜂的录像。

2、小组合作仿编儿歌。

1、出示词语:

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说说发现了什么?

2、学写两个虫字旁的字:

蚂、蚁。

观察小动物是怎么生活的,或者搜集一些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安顺市凤仪小学丁花菊。

教材分析。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9课。

1、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2、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体会在介绍鲸的体形特点时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介绍鲸的知识。

体会在介绍鲸的体形特点时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堂练习卡。

3、记分牌,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大象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大象)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大象可谓是庞然大物了,可是大家知道吗?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生活着一种海洋生物,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那是什么动物吗?(鲸)出示图片,板书课题。解题: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2.介绍鲸的相关知识。出示鲸的图片。

鲸,生活在大海里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所以叫鲸鱼。它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鲸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80余种,我国海域有30多种。鲸分两大类:一类叫作须鲸,口中有须没有牙齿,如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比较温和;一类叫作齿鲸,口中有锋利的牙齿,如虎鲸等,比较凶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分别体现在哪些自然段中?(出示问题)。

2.学生读文,全班交流读书成果,老师相机板书:鲸的体形特点。(1)鲸的进化过程。(2)。

鲸的种类。(3)鲸的生活习性。(4~7)。

3.过渡:这节课我们先重点去了解鲸到底有多大。

三、

1、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鲸的体形有什么特点了吗?(相机板书:大)对,鲸很大很大,但如果只是单纯地说大,我们还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鲸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同时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并针对这些句子提出问题。(出示示例)比如:如果你画的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一句,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多重?最小的鲸也有多重?(2)句子中的“约”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你提的问题可以是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字词,还可以是针对作者的写法。问题不分大小轻重,只要是能提出问题,就值得表扬。大家把提出的问题罗列在“课堂练习卡1”上,提得越多越好,老师刚才举例用的句子以及问题你也可以写在问题卡上。

3、学生读文、勾画、写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2)轮换提问题和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一方得2分,回答问题的得1分;(3)问题提出后,先由对方回答,对方回答不出再由本方回答;(4)提问题和回答问题者,要声音洪亮,表述清楚,否则不计分;(5)不可以重复提问题。

(6)凡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都有小奖品奖励。

5、宣布提问大pk正式开始。

7、小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场pk,我们对鲸的“体形大”这个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再次直观地感受一下鲸的大。(出示图片,同时复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8、为了巩固我们刚才pk中学到的知识,现在来完成一个练习。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认识鲸的特点及各种说明方法让学生体会出:“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鲸的体重、身长。

“作比较”,以熟悉的事物比不熟悉的事物,以象作比较,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相比较,说明鲸体形之大。

“举例子”,用“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的事例,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鲸整个形体之大。(教师相机板书)。

9、小结: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就会使读者更准确、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所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指导朗读,读出鲸非常大的特点。

五、回顾课文,教师。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有关鲸的体形大的特点,而且懂得了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去介绍一些事物可以更准确、更直观、更形象,也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余的2~7自然段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用提问的学习方式去自学,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3”:描述一种动物或植物或物品,用上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

2、默读课文,把文中其它段落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来。

板书设计:

9、鲸鲸:

大(1)重长。

说明语言:严谨进化过程(2)。

种类(3)。

生活习性(4-7)。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5。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2.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老舍。

教学过程:

一、借助谜语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复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自主尝试:

1、大声朗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2、大花猫的有哪些古怪性格?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3、从你发现的猫的性格特点中,你还可以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的性格是                   的。

4、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一)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1.初步感知: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猫的哪些性格?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2.理解“贪玩”:通过朗读展现猫的贪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品读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升华情感。

3.理解“尽职”: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感受猫的尽职。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5、过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具体。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6、学生讨论。

8小结:透过对立、矛盾的性格,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

(二)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1.自主发现:自读第2、3自然段,找出其他矛盾的性格,体会古怪。

2.汇报交流:

(1)理解“蹭”、演动作、谈想法。

(2)理解“印”“画”上几朵“小梅花”等重点词句,说这时大花猫又在想什么?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3)a句b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a、•••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黑点。

3、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等词语。

4、指导进行表情朗读。

5、一读而过第三自然段,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说一段话。

四、领悟写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教师出示生字词)。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

事实*:鸟被另外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这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教师小结:根本原因就是“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

明确:对三只猫,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正因为我的偏见,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五、拓展延伸:感悟。

六:主题:应善待生命、关爱弱小勿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一、导入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的语句、抒情的语句、耐人寻味的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地将人物情感蕴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至此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不能忽视的句子,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又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点?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得猫一一养猫一一亡失一一再得猫一一再养猫一一再亡失一一复得猫一一复养猫一一复亡失一一永不养猫。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首尾呼应、设置伏笔:文章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记永不养猫"收篇,开拓新意,照应开头。伏笔的表现: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可谓连珠缀玉、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之前我们非常喜爱前两只猫,使之和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称:文中的“我”是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既是目击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第二次作者家又抱养了一只*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还能捕鼠,这就成为全家饭后娱乐的心肝宝贝”,可某日又被人捉走了。小猫的再一次亡失给全家又一次带来不快,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由于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但不久,一只可怜的小猫又一次闯进了全家的生活由于小猫不象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的亡失更为难过得多。因为是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进行了自我谴责。此时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宕来的“暂时平静”而变为“悔恨”。这就是说,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感情总共变化了六次:由“欢愉”——“酸辛”——“欢愉”——“怅然”、“愤然”——“暂时平静”——“悔恨”,互相映衬,一次比一次强烈、深挚。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者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