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读后感 >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专业17篇)

写作的零度读后感(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1 15:50:26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推荐大家阅读以下精选读后感,或许能给你们带来新的触动和启发。

读后感的写作

就这样宙斯、小绮、英才他们一起踏上了寻找点子的路,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叫等到老旧得再也动不了的时候,希望能够成为别人的幸福回忆的机器人,于是他们四人开始寻找点子,可是在路上,英才和宙斯小绮闹别扭,独自走了,但是却被“小偷”泰利抓住了,机器人、宙斯、小绮于是去救英才,发现英才被关在泰利的家里,于是就把英才救了,可是他们四人为了找回点子,又被泰利抓住了,后来才得知泰利偷点子都是因为他的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要帮奶奶找回点子,但是在最后的考验中,宙斯通过自己的能力赢了泰利,最终拿到了自己的点子和全村人的点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只要面对新的事物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害怕,保持自信,以积极的态度专心思考,就一定能想到很棒的点子。一开始你可能需要想好久才想得出来,但是只要多试几次,慢慢地你会变得能迅速想到好办法。

要激发有创意的想法,最好进行多方面联想,同时也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有时候可以先剔除某些部分之后再思考,有时候要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来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努力地动动脑,你一定能够想出新颖又具有独创性的好点子。

读后感的写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图画,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对所看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由读而感,首先要仔细地读,读懂读通,理解原作品的要领和实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由此领悟出道理,正确地引发感想。读是感的渊源,因而,读好原作十分重要,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后就大放无由的感想,给人一种架空、虚浮的感觉。

读了作品之后,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陷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之中。如同一事一议型议论文选择一点一样,选择感点也非常重要。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说、却有真实感受的方面来说,不能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了一点,结果是中心模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到面面俱不到。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就是要结合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来谈,也可以把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做对照,有针对性地发表感想,是“感”得现实、“感”得实在。

1、引原作:可以概述原作基本内容,可以直接引原作观点,也可以有选择的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对它做引导式的议论。总之,这一环节是要交代读了什么、针对什么而感。

2、引感点:即由引述的原作有关内容,点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这环节类似于一事一议的点论点的环节。

1、议原作:扣住感点,回到原作中,做就事论事的议论。目的是交待自己感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议论、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2、议感点:紧扣感点,有议原作引发开去。可以对自己感物的道理或观点作论证式的议论。

在所给原作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或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或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

1、照应开头。

2、深化或总结全文。

读后感的写作

怎么样写读后感呢?所谓读后感,首先要有感觉,然后才会有流畅的写作灵感。

读之有物,下笔才有神,读每一篇文章,要找准与自己思想的契合点,要有共鸣,没有共鸣的书不适合自己,要果断丢弃。

有了共鸣,书中所言能迅速领会,书也就成了自己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东西希望交流,对书中所写迫切有评价的欲望,或者想尽快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那么,这个就是读后感。

拿小说来讲,小说中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若对自己胃口,主人公性格,处事方式,符合自己脾胃,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物经历的事也就成了自己的事,期间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将这种体验中的积极意义表达出来,这就是读后感。

拿散文来讲,形散神不散,作者表达的若是自己喜欢的,那么或者拍案叫绝,或如醍醐灌顶,对自己的精神是一种升华,对内心是一种净化,自己或迫不及待想把崭新的自己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就是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写到此处相信多数人已经明白,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假如你选对了书,假如你用心去读,那就一定有心得体会,那就一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顺其自然的写出来,这就是完美的读后感。

对于读后感来讲,写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书的态度。

读后感写作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多么完美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以前历过,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却很悲惨。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翁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爸妈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厌恶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我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此刻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爸妈宠着。每一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我们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我,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我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爸妈给我帮忙,回想到刚升初中时的军训,衣服也洗不干净,一切都搞得乱糟糟的,与阿廖沙起来,我情何以堪啊!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给予了阿廖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忙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仅让我珍惜这完美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就应怎样做人和做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后感的写作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写作业不用靠妈妈》的书。

这本书是个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里边的人物有宇思、小绮、英才、机器人和偷别人创意的泰利。泰利为了给奶奶治病,就偷别人的创意去卖。宇思、小绮和英才写作业时脑子里没有创意,要靠妈妈才能完成。当他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泰利搞的鬼,就一起去找泰利要回创意。他们经历千辛万苦,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泰利,最终找回了他们的创意。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很受启发。虽然这本书写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它讲的道理却是真实的。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积极思考、发掘新的想法。不要老是靠别人帮忙,这样只会越来越笨。

读后感的写作

暑假期间认真研读了朱伯石教授主编的《写作与作文评改》,读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而编写的,不仅适用于在职进修的教师,而且还适用于初中教师的自学。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共分为四编,包括写作基本能力、写作表达方式、文体分类写作和作文评改。书中介绍了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和写作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在文体分类一编中介绍了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应用写作四大类十六种文体。在作文评改一编中不仅介绍了作文评改的步骤和方式,而且精选了几篇文章作了评改示范,向我们全方位介绍了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教学及作文评改思想。读后,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这本书在绪论中指出了写作课的重要性,“写作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是文科个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理、工、农、医各类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写作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人们从事社会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能独立写出观点正确、中心突出、感情健康、结构合理、语言畅达的文章,以适应中学教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的需要。”

学习《写作与作文评改》这门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自身写作修养和教学生写作的双重任务,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这方面的知识,用以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单掌握某些写作的理论知识而自己不会写作,或者自己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而不会指导学生写作,不会评改学生作文,都是不称职或不完全称职的。因此,担任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重任,高度重视并下苦功夫学好这门课程。

总体来说,学习这门《写作与作文评改》需要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且重视实践,多读多写。

我们要学习写作,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即观察与阅读、感受与理解、选材与立意、思路与结构、选词与炼句、想象与联想,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生活中处处都有能写作的东西,首先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要全面细致,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要由易到难、凝神贯注、持之以恒。阅读能力也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作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反过来也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注意阅读的方式,阅读可以略读,也可以精读、速读、跳读,我们读不同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感受和理解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写作和阅读中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立意的前提,也是传情的基点。培养感受能力可以训练感官的敏锐性,锻炼体验的独特性,培养情感的事实性。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勤于分析、善于综合,注重实践、反复训练。选材与立意能力也很重要,好的选材和立意是写作成功地基础。结构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文章的桥梁。要在写作中运用好的语言,就要养成认真推敲的习惯,并在选择词语、锤炼句子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选词炼句的能力,加强语言修养。想像与联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写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从取材立意、布局谋篇,到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各个环节都必须借想像和联想作中介才能使写作得以最后完成。想像与联想贯穿了写作的始终,特别是在文学写作中,想像与联想更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写作能力一定要培养和提高想像与联想能力。

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尽要提高写作的基本能力,还要掌握五种基本的写作表达方法,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选择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运用最广泛的表达方法,是各类文章写作的基础。描写是叙事性文章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写人、记事、状物、摹写中广泛运用,它是文学作品中刻画形象、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对增强文章的形象感、生动性,唤起读者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抒情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写作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表达方法。运用好抒情,有助于表达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实质上是情绪感受在文章中的传达。议论是写作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是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比较完整的议论一般都具有“三要素”:正确鲜明的论点、确凿充分的论据和严密有力的论证。掌握议论方法需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体会运用,在研读各类论文中去学习借鉴。运用议论方法除了掌握一些说理技巧之外,还必须较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多学点逻辑知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说明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重在解决事物、阐明事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解说性等特点,并以此与继续、议论等表达方式相区别,在应用写作中,它运用得最为广泛。通常这五种表达方式都综合起来运用,在不同文体的写作中具体选择使用。

第一编和第二遍的写作基本能力和写作的表达方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文体的写作,第三编的文体分类写作讲述了各类问题的写作知识。在这部分内容中讲了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种,新闻写作中又具体讲了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这些不同的文体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来理解,更要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掌握,以提高写好各类文章的水平。

掌握了写作的相关知识之后,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一些作文批改的知识。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改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修改文章和评改作文这两种能力。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能掌握作文评改的意义、范围、原则、步骤和方式等问题。通过作文评改的学习,提高对修改文章和评改作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端正评改作文的指导思想,从而在写作时间和作文教学中加强修改自己文章和评改学生作文的责任心,并善于运用作文评改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修改自己文章和评改学生作文的能力,痛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本领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讲了作文评改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本部分还针对集中问题分别举出实例来进行评析,供我们参考、借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这本书中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总结,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不断的提高自己、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增强自己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该书是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写作和评改作文教学的一剂良药,当然对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也能到非常大的作用。

读后感写作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谝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8,英国人史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国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彰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

这道题,要求就此写一则读后感,如何才能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式`呢?下面分析一篇文章,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例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

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

(引、揭。开篇概引材料,揭示中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文章抓住所供材料的重点有目的地引材,由材料到论点,简洁恰当而又鲜明。)。

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

(析: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文章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略作分析,一方面揭示作者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又阐发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叭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函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后都有会取得成功的。能在经历失败走向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上有更多的庸人,在经历过失败之后,不思悔改。其中有的人是碰壁了,却不懂转变,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着老路,结果是一再碰壁。有一类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承认。这种人是最危险的。

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工作上正确对待失败,而且在国家建设方面,也不应因为一点挫折而悲观。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像一部不够完美的火车和一部漂亮的马车一样,而我们每人都是火车的设计师。假如我们因为这部火车跑不过马车而对它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没有发展前途了。但如果我们像斯蒂芬逊一样,不灰心,不气馁。找出我们“车”上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会像高速火车一样,把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身后。

《写作课》读后感

《大师们的写作课》是写手训练营里一位同学介绍,她看完了,也写了读后感。学渣的我也在看完后写了这篇超短的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前也买过不少改善文笔、提高写作的书籍,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使》《怎样写作—跟大师学语文》《文章作法—跟大师学语文》等书籍,这些书籍真正从头看到尾的没几本,要么是翻译文,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要么是古文,更加看不懂了;再加上懒,书买回来是为了看的,可懒惰的我看了封面就束之高阁,只有打扫卫生时拿出来擦一擦。买了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以为会像之前几本书一样的待遇,可最终在今天凌晨2点多读完了,持续半个月的阅读终于结束了。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是知乎大咖舒明月的作品,关于舒明月本人的信息只在知乎上看了她的图片就没过多关注了。不扯作者了,说回这本书,这是一本教写作小白如何学习写作的,书的内容分三部分: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每篇内容下面又有很多小篇来进行讲解。

第二部分:技能篇——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写一篇是真正的技术篇,就像it工程师刚开始学习必须先学c语言,因为它是基础。这部分包含的内容分别为:标点、造语、比喻、通灵、情感、血书、匮乏、节制、雅俗、收束。

第三部分也是本人最喜爱的部分:拓展篇——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内容分别是:传承、译语、互文、模仿、新秀、社会、文艺。这部分内容是师傅带进们,修行在个人的中心思想。

这本书看完后,虽然明白了写作天赋是第一,可经历、广泛的阅读各种经典书籍、翻译异国文章、学习多种技能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

《写作课》读后感

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如此深刻?虽然之前也写了读书笔记进行总结,但是总感觉自己总结的是皮毛,还是没有深入的洞悉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直到读了《写作课》之后,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才深刻了些。

《写作课》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艾丽斯·马蒂森所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为了便于读好这本书,我对作者也进行了一下了解,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并常年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出版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可以说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作家和写作课教授者,这本《写作课》的副标题是“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清晰明了的向我们交代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何我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作品,本书也是从三个大方面对写作进行讲解的。全书有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内容(包括五部分)、致谢。结构清晰,语言平实质朴、幽默诙谐。下面就谈谈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一开始听闻要读《写作课》,主观上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艰涩难懂,理论性特别强的一本书,心里怀揣着一些抵触情绪和忐忑心理,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能读懂这本书,但是当我翻开书的引言部分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打扰一下,我们是否在哪儿见过?》就像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在和你聊着天,述说着我们曾经可能的擦肩而过,不仅抵消了自己曾经预设的种种消极情绪,还让自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喜欢听她讲关于写作的种种故事,种种理论,那种内心深处不自然的放松是以前阅读从未体验到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语言平实质朴,让你感觉像和一位老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听着低缓美妙的音乐,聊着天,放松而惬意,在这平实质朴的语言中,作者也会偶尔的幽默诙谐一下,适当的调节气氛,带动着你的阅读体验,和她一起会心微笑。所以在整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以自己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入到了她的世界。

艾丽斯·马蒂森不仅在语言风格上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且在文中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总是很细心的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出很多年轻作家现在正在经历的困境或是提出未来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尤其讲到全职作家和兼职作家各自的困境,前者承担着他人审视的压力,因未承担社会职位而感到荒废时光,后者承担着自我审视的压力,还可能因为工作和写作精力分散迟迟写不出来。女性作家可能承担比男性作家更大的压力,除了工作和家务本身的压力以外,女性的自我审视更严重,更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可能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作品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作者在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时,不是直接而尖锐的指出,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是她周围学生、朋友的经历来呈现。让你不至于会无地自容或是羞愧难当,而是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进而继续阅读下去,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的,这也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周围朋友、学生的写作问题,来和你一起,深度剖析问题,之后作者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让读者面对写作问题时有情感的共鸣,还能让读者因为寻找到办法而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我对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觉得就是由篇幅的长短决定的,直到我读完《写作课》中的分析,我才知道,真正的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本质差异并非篇幅,而是结构。短篇小说一般需要两三个事件,带动读者情绪随着情节起伏,最后收尾;而长篇小说则需要作家更清醒,构筑更多完整情节,更丰满的人物,不断推动事件发展,有些小说虽然篇幅很长,却不能成为一篇长篇小说。如果说短篇小说可能是过山车般的刺激,长篇小说更像是长满钩子的地毯,读者上了钩就别想甩脱,总是吸引着读者读下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在叙述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差异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体会,举了大量的小说的例子,在对例子分析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到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不同,具体而形象。

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在本书的讲解过程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和写作看似无关却又关系重大的因素,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可能我就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所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在第四章《敞开心扉》这一章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由于作家自身不够自信导致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取舍上,对句子的选择,悬念的设置,过分沉溺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刻意打乱的时间顺序,创作动机不明,更甚至是无益的脱离现实,这些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与作家自身自信心不足有关,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创作之前强大的自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在创作上,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我们也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希望这也是你得到的一个启发。

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好的作品,也向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写不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能写出好作品的方法。除了这些更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告诉那些年轻的作家如何摆正心态,如何投稿以及在哪里投稿,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个长辈对一个刚学会写作的晚辈的殷殷教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写作课》这本书好像在和一个朋友聊着创作的苦恼,也好像聆听一个慈祥的长者在谈她的创作经历和感悟,如沐春风。

或许我们最终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一叶知秋,至少《写作课》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了小说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小说教学有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带着自信,勇敢的面对各种问题吧,不仅是小说教学!

《写作课》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丐尊、叶圣陶教你如何写文章》,从而让我更加了解了如何去教作文。形象生动的告诉我们写作是一门科学,贵在创新,又具有“共性”。顾名思义,这本书共有七十二篇,详细讲述了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写法,使作文教与写的思路都豁然开朗。

01、记述文。

描写事物形状如何、光景怎样,是记述。写好记述文也要选好记述的题材,其题材一定是值得记述的内容,或是发现了某事物新的意味。选好题材后要确定它的顺序,对于记述文来说观察顺序就是他的记述顺序。万事万物,有的是没有统属关系的,如“桃红柳绿”说成“柳绿桃红”也无不妥;也有事物是有统属关系的,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顺次去写,如“写房子要先先写房子方位、形状整体的样貌,再顺次写屋内的客厅、厨房、卧室等”。其次就是情感,可欢快、可悲伤、可平静。《七十二堂写作课》中还着重讲了三个立脚点,第一人称立脚点是作者自己,好比独白,从“我”出发,将自己展露在文章中;第二人称立脚点是你,如同对话,从“你”出发,用来告知特定对手,如劝诱文;第三人称立脚点是他或具体名字出发,可以用客观态度和全知态度来写。材料确定后就是记叙了,记叙的时候要把同类事物归并,确保思路清晰。为了使记叙精深,需将事物按照一定顺序罗列串联起来,并加以背景、场面、情绪等生动形象的描写。

02、叙述文。

说它的变迁怎样、经过如何,是叙述。而对于叙述文来说变化、变迁、经过都是关于时间,所以时间是叙述的主方向。普通的叙述文,都依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但时间连续不断,我们叙述时目的在于把特点传出,如:“写一天的事,不用从他起床、刷牙写起,只需将一天中有意义、重要的时间写出”。在叙述手法上,为了凸显特色,要注意叙述快慢,详略得当;学会叙述倒错,切忌流水账;要学会使用过去的现在化,增加读者的趣味;要确保观点一致。此外,好的叙述文还要学会使用对话,把能够表达题本中心意义的对话记录下来,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如戏剧就是用对话描述生动的故事。

03、说明文。

说明文写的是作者所懂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关系等,给读者说明事理。为帮助读者理解,说明文常常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作为例证,必须明白、准确。在取材方面可以通过类型的事物、抽象的事理、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法等方面说明。说明文在话义的诠释上要确保没有漏义,在写作方式上可以采用独语式和问答式,同时确保说清、准确、易理解。说明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04、议论文。

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提出一个判断来说述的,叫作立论;一种是对于别人的判断施行驳斥的,叫作驳论。为了证明作者主张,常用演绎、归纳、辩证三种推理方式来增强文章可信度。另外,在本书中还提到议论文的变装,只把事件写出来,不写作者的判断,让人自行意会,如寓言故事。

四种文体的杂糅往往出现在小说中,文章对小说的真实性进行了解读,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七十二堂写作课》可谓写作宝典,让我深刻全面理解了如何写作,我将多次拜读,将其内化,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不在惧怕写作,并对写作逐渐产生兴趣。

读后感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前准备。

1、深刻地读懂原文。

2、找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议选准一个“感点”展开论述即可。

三、写作时的注意点。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感”是文章的重点。对原文须简要概括,引发“感点”的重点内容可稍具体,但千万不可大段照抄,否则就本末倒置,冲淡了“感”。更不可写成“读后抄”。

2、引用原文重点语句需用上“”。

3、写“感”时须密切联系实际,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是周围事物的情况,可列举具体事例。

4、标题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使用主标题和副标题,如《“给永远比拿愉快”――读××××有感》。

5、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写作课》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

不会看书,不会积累素材,不会写金句,我就是不会写作,这就是在我接触到《写作7堂课》之前对自己的定义。《写作7堂课》让我重新定义了写作,也重新定义了我自己,写作可以没有天赋,确不能没有方法。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写作主要靠灵感,那没有灵感怎么办呢?我想你肯定在苦苦的等着灵感带进脑子里,最后开始神游发呆。

秋叶大叔告诉你,你缺的不是灵感,缺的是框架。

“什么是框架写作”?就是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列出所有可以讨论的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立话题库,相当于对一个领域建立上帝视角。

以课程文案为例,我需要先画出这样一个框架树。

当然,才开始的框架肯定是非常粗糙的,后续可以逐渐优化,最重要的是强行给自己的脑中植入这个框架,让它把我们日常所思所感连接起来,我们才会发现日常重有很多想法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所谓复利写作,就是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让它成为你的优质资产。

所以,复利写作应该算是从思维上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局观,我们在内容输出时多方位考虑不同的写作目的,努力达到“一鸭三吃”。

“一万小时定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但是在写作中如果持续一万小时输出质量不高的内容,对于提高写作技能可能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写作是需要我们练习、练习、练习,但是对于每次输出我们需要及时或者是阶段性的复盘,才能在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直到形成输出“好文”的习惯。

当然,还有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和清单式写作等方法,7个步骤形成一个写作的闭环思维,努力掌握这些方法,加以练习,你也可以写出优质的内容。

读后感写作

毅力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惊人的一股力量,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为理想而献身,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曾激励了不知多少热血青年,帮助过多少人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他们去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去体会生命中的意义。

人应该有伟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动,行动了就要尽力,尽力了才不会有遗憾,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恒心、决心与行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活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让我们铭记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好书,保尔是一个永远的人生强者,一个乐观主义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远是不变的向导。

《写作课》读后感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保留了“注重写作过程”这一关键性概念。这必定为进一步研制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案,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中很好的重视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讲授。

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习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水平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得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中考,只为应试强说愁,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二)提倡“下水作文”

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此番言论即便时隔几十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一筹莫展。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皆文学大师,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读后感的写作顺序_读后感的写作常识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鲁滨逊漂流记》。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却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等,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完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以一个精彩的故事吸引着读者,同时暗含着丰富的哲理,虽然现在还没能够完全解读它,但是其中我已知的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已经能够背出来了呢!这使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总之,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生活。

《写作课》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非常畅快,还因为里面有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读到这样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在心里大呼,“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顿时有种找到同类的欣喜,好像潜藏的心事被人说破,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秘密,和作者都亲近不少。

譬如,我个人认为,很多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有些畅销书或者比较经典的书目,一大段读完经常不知所云,有些用词让人莫名其妙,生硬的翻译冗长累赘,我经常会去猜测原文是怎样的?所以,有些翻译过来的书我根本读不下去。一度以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有些是经典,有些是畅销书,是获得大部分人认同的。

原来明月小姐也有这样的困惑,认为翻译作品缺乏好文笔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还分析了原因:

1、一流译者群比一流作者群才华恣意,这里的才华指的是创造力,文字的驾驭力。

2、即便译者拥有非凡的文字驾驭力,但是会将才华运用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而忽略与读者的对话。

3、语言之间本就有难以沟通处,纵然是天才也无法弥接。

4、翻译姿态的问题,我们对于翻译对象,践行的是“信达雅”原则,处于仰视的姿态。

嘿嘿,感觉为自己找到读不下去翻译作品的原因了。

除认为翻译作品难读外,还有如下几个观点,舒姐姐和我不谋而合。

外文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打通语言间的界限,可以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丰富文字表达。中学时候读钱钟书的《围城》,就发现里面有很多有意趣的英文表达。事实上,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巧妙借鉴,能够让文字增色不少。

舒明月也认为,学习外文是提升文笔很好的方法。“很多作家从事翻译,出发点就是吸纳外国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书里面讲到汉语和英语的跨界以及互相借鉴,其中关于中文风的咒骂语让我非常impressive。

英文中有很多单词和表达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舒明月举出的例子是impress,认为这么利落的中性动词,中文中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

读到这里,我赞同到要拍大腿了。艾玛,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面了。中文翻译成“给……留下深刻印象”,简直太啰嗦了。这个词我经常在草稿纸上用到。另外,类似的词还有involve,这个词言简义丰,对应的中文释义太多,还是用英文来得便捷。

除此外,类似bedtimestory,desert-islandreading之类的表达,直接包含场景,中文翻译成睡前故事、荒岛读物,但我还是更喜欢英文的表达。

我个人爱好古典文学,认为古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多诵读记忆对自己大有裨益。在写作中融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语言,不仅古典优美,意蕴悠长,还可形成自己的特色。

舒小姐在【传承】的章节专门讲了读古代文学的必要性,认为作家应该怀有存续古典的责任感,“不断回溯古典,从中发掘更丰富的词汇、语法、句式、文体,以便以最精准、最具美感的方式描绘生活万状,拓展文学的可能性。”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尽量用短句子,将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舒小姐在谈到古代文学的时候,认为古代文学非常凝练,书里面是这么论述的,凝练不是简短,而是简短且意蕴丰富,本身就包含足够的张力;而且,要是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涵养,写作时就可以在凝练的古语与洋洋洒洒的今文之间做灵活的切换,从而自由调节句子长短,掌控节奏。

《写作课》读后感

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看完引言就再没有理会。过了13天,到了不得不看正文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刻板印象,甚至让我想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作者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对创作案例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我不想梳理作者的观点,想谈一谈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有很多不是作家的人坚持认为,作家是稀有高贵的物种”,我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写作课》的第一部分,谈及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写作的艰难时刻。我曾经是一名有小小文学梦的少年,因为小时候写作文屡屡被表扬,就以为自己还不错。我创作的小火苗从13岁燃烧到17岁,在高二的一次语文课上彻底熄灭。那时我们学习现代诗歌的选修教材,老师布置周末写一首现代诗。那个周末,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学诗的香菱。而现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表扬了我同桌的作品。而那一首小诗给我的震撼,让我过了11年依然记得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老师读的那首诗的结尾“小虫儿你不要叫,难道你也有自己的情歌?”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上天真的给了一些人名叫“天赋”的东西,而我不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欢读我同桌的练笔的小文章,她情感细腻,同样的词句在她的排列下就那么动人。像她一样出色的人都未必能成为作家,更遑论我这等凡夫。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停地练习,或许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写出那种非凡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句子,是要有天赋的。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要自信,但作者也承认自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读了这本书我依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才华横溢,他们都是天选之人。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

我曾经以为从事文学创作(不算粗制滥造的网文)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以为作家的工作与任何工作都不同,他们不必按部就班、事先安排,他们的创作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写作往往一气呵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作家写作小说也一样要排兵布阵,甚至伟大的作家也有灵感枯竭、绞尽脑汁的时候,和我等上班族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写艾略特的采石场,艾略特的采石场里有地图、人物关系图、事件年表、分章概述等等,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艾略特不停的从“采石场”采“石头”丰富自己的小说,顺利完成了《米德尔马契》。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作家是如此创作作品的,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如此有趣。在加上作者对小说写作方式,如叙述视角、叙事顺序等的解读,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拉近了创作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至让我也产生了转瞬即逝的创作冲动。

除此之外,作者在想象力的部分讲到真实和虚构也触动了我。作者常常为自己的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而是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而遗憾。写作需要想象力,作者也写到怎样获取灵感,可以取材与身边的人事物,但不要囿于现实,要展开想象。真希望那些将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真实生活一一对照,挖空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蛛丝马迹的人们(如红学的索隐派)好好理解一下这个部分。记得在《围城》的最后,杨绛谈及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提到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比如小说中的赵辛楣原型是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而有的人却认定杨绛不是钱钟书的唯一挚爱,在钱老的生活里一定出现过一个“唐晓芙”,真是无稽之谈。这些人就是混淆了虚构与真实,或者说他们忘记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

我想这本书一开始的目标读者是兼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即使作者在书里反复鼓励人们大胆的写作,我也知道这里不包括我这种凡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每本书里汲取营养。作者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对一些写作误区的剖析,可以从反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经典作品。比如讲到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偷听等的设置就是铺垫与伏笔的教科书。我们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思路,使用的技法在这本书中都能够得到印证。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教学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