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论文格式 > 大一经济学论文(实用16篇)

大一经济学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4-02-18 11:23:07

范文范本是指作为参考样本的一篇优秀作品,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标准,让我们写作更有依据。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实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范文范本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论文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此刻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好处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齐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齐分析,透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必须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能够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透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透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透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潜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带给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明白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就应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当前,腐败已成为我国不正之风的焦点,严重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有效地治理腐败,是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指出:“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1]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考察和分析,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

如果从经济角度去研究,把腐败看作一种经济活动,一种用公权谋私利的经济活动的话,许多东西就会豁然开朗。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定义腐败:腐败就是官员或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营活动,他们总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买卖,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为腐败者或腐败集团设计一个计算和思考的过程:投入是多少,带来的收益又是多少,最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拿出去少一点,拿回来多一点。

二、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我们既然把腐败看着一种经营活动,一种公权与私利交换的活动,那就让我们来剖析三个问题:一是有市场可能吗,即公权可能与私利交换吗;二是作为公权主体,官员会拿公权去谋求私利吗;三是利用公权谋得到私利吗。

(一)腐败交易[5]的市场可能:权力总是倾向腐败。

如今,腐败是重要的新闻内容。当我们打开电视或翻开报纸收看黄金时段的新闻报道时,我们可能被大量的有关腐败的报道弄得头昏眼花。为什么腐败如此泛滥呢?这正是我们在这一部分要讨论的问题。

权力倾向腐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法国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6]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也曾指出,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卡洛斯·艾伯特·罗赞斯基指出:“腐败是一种所有社会都出现的症状,它既可见于最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可在最微小的团体中找到痕迹。”[7]权力与腐败,犹如月光下人与其影子,凡权力所在之处,腐败必定形影不离。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这可以从权力的交换性和供求特点得到证明。

1、权力是一种可交换的社会资源。

权力是什么呢?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某种社会关系中一个行动者将处于不顾反对而贯彻自己意志的概率,不管这种概率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8]美国的一个学者则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于权力,我的直接看法是这样的:在a能使b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这个范围内,a对b拥有权力。”[9].陶奈认为,权力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或一群人)按照他所愿意的方式去改变他人或群体的行为以及防止他自己的行为按照他所不愿意的方式被改变的能力。可以说,权力意味着一种对其他人的一定强制、支配和控制,意味着掌权者的行为相对于其所作用对象的优位。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权力关系也存在互惠关系的可能性。”[10]因此,权力从来就是不够分配的紧俏品,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向往它,觊觎它,为了它拼得死去活来。

权力的可交换性,是指权力作为一种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权力主体的更换而发生转换。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权力,是外在于自己的利益,当他履行相应公共职务时,他就有权力,当他离开这一职务时,则会丧失权力。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权力主体拥有权力时,他就能“一呼百应”;当他离开了权力,就会“风光不在”了,这会让权力主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从而导致权力的异化,就是指权力主体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作为“商品”用以交换私利,即权力腐败。

2、权力的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

从普遍意义上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市场的发展壮大都由需求所决定。由于权力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以及一定的职责范围内具有绝对的支配力的特征,一方面使得人们向往权力,追求权力,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代行公共权力的人,也容易被权力所具有的特征所迷惑,容易把人民的权力当成他自己私有的东西,并凭借着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将他人财产和公共财产据为私有。通过对公共权力的不合理使用来满足人们对权力的需求。

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我国传统思想和我国的社会制度,都导致党领导下的政府成为权力垄断主体。而一个公职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权力是一定的,权限是一定的。出于理性他为获取更多、更高的个人利益,必将权力“价格化”。价格随用权对象的不同是变化的,而权力拥有者又是一定的。这就形成了权力供给的零弹性。面对这种情况,“经济人”必然会扩大权限或提高“价格”,同时对于权力效益的需求者来说只要价格在其承受范围内(一般以边际成本成本=边际收益为限)则不会顾及其高低,而权力所有者也抓住权力需求者这一心理,更多为自己创造获取有价值事物的机会,从而使腐败的产生成为了必然。

(二)腐败交易主体分析:官员也是“经济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性善和性恶的争论,但无论哪派都认为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无论是信奉性善还是性恶,大家都普遍认为,政府是超越一切私利之上、专求社会福利的超然组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都是大公无私的圣人,是以促进公共利益为惟一目的的“公共人”。但实际是否是这样呢?现实中以人性善为假设而构建的权力运行机制由于过于信赖人的自律,由于严重脱离自利人性的现实,为腐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以至于腐败情形泛滥。

1、“经济人”理论简述。

现代生物学证明,生物的本性是自利的,否则无法在自然的残酷选择中生存下来。人作为生物的一部分,更是经历了无数的自然选择才进化到今天的人类。因此,人的原始本性即其自然的生物性,必定是自利的,人总是为自己着想、力图追求自己欲望的实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经济人”理论成为了西方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着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愿,“经济人”就是指个人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以极大化的个人的效用作为做事最基本动机的人。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11]经济人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自利性,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打算,总是在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物,只要是个人觉得值得追求的,既可以是物质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利益。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人们总是寻求对自身利益的最大程度满足。经济人能够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权衡比较每种方案的利弊得失,采取最有利的行动,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人的理性假定,即人具有理性的知识和计算能力,能够收集必要的信息,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会做出能更好地满足自身偏好的选择。

在经济人的适用范围上,公共选择学派对其发展有了重大突破,把“经济人”假设应用于政治领域,认为个人在政治活动和集体选择过程中,同样追求的是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指出,没有理由相信,同一个人,在私人领域或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及其最大化,而到了公共领域,或政治活动中则追求公共利益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由政治家和行政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也是具有个人利益的组织。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使我们可以很好的解释官员腐败现象。由于公共决策者的“经济人”特性,政策过程中,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他们制定出利己的政策,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

最近,一个对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调查显示,“理性经济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人性特征。[12]干部队伍为崇高理想奋斗的思想相对淡薄了,其人生价值观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如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考虑实际需要和效果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等做法;或者在遭受挫折情况下,变得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专为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作打算等等。例如,%的人认为自己的班子是“绩效型班子”。如果自己主抓的工业园项目,而该项目列入国家调控的对象,那么,真正愿意清理的只占%,甚至有%的人选择“为了当地经济甘冒风险也要继续搞下去”。而其下级认为他们的这一倾向更强烈,即愿意清理的只占14.3%,甘冒风险做下去的占28.6%。作风问题中最大的是形式主义,占53.8%,功利主义为30.8%,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形式主义是做给人看的,实质上还是功利主义。

2、官员面临选择。

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有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选择就是要实现有限资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这种思路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者其他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官员也不例外,他也面临选择:一是公共决策与官员自身利益的选择,二是腐败与廉洁的选择。

公共决策与官员的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公共决策越正确、越及时,组织的利益越大,作为这个组织的掌权人所分享的收益也相应越大,不仅如此,官员还可以从中获得比一般成员更高更大的收益(或效用),如对官员政绩的物质奖励、职位的晋升等。相反,公共决策的效果越差,官员的损失也许比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更大。这是矛盾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公共决策与官员的私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源于公共决策的组织成本和收益与官员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存在着差异和背离。并非每一公共决策都能同时实现公共组织的收益和具体决策人的收益最大化,因此便存在组织机构与官员两个不同的目标:组织收益最大化和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缺乏有效的监督的情形下,官员会利用其手中的权力,根据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来做公共政策抉择,这种抉择有可能以牺牲组织机构的目标为代价。在官员的行动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具体决策人的偷懒动机和搭便车行为,这属于失职或渎职范畴;二是具体决策人利用职权之便直接为自己谋私利,其方式包括侵吞公共财产和利益以及收受贿赂等,这便是腐败了。

当公共利益与官员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腐败机会或诱因,即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集团谋取利益。当出现腐败机会或诱因时,官员通常有两种选择:腐败或是廉洁。如果人选择廉洁,他将得到相应的报酬,包括即期收入和未来的预期收入,加上作为一个廉洁官员的道德满足感。即期收入包括官员的工资、津贴和奖金等收入,预期收入包括住房、养老金、医疗保险等。道德满足感是一种效用函数,它与官员本人的思想品质及社会责任感有关,也与社会风气和社会赞誉有关。对于那些具有高度“为人民服务”思想、利他型的官员来说,他们可能在腐败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坚定,这样他们道德满足感的效用函数就很大,甚至可能是无穷大。

如果官员选择腐败,他获得直接贿赂收入,但是他将为此付出各种成本。腐败的成本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的主要是腐败的直接投入;隐性成本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法律处置成本(法律成本)、经济处罚程度(经济成本)、精神或名誉损失(精神成本)、未来收益损失(养老金、住房和医疗保险等),以及贪污受贿所付出的道德代价。他的效用函数比较复杂,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这取决于被查处的概率和逃避的概率。

无论官员选择什么,都是基于自己条件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腐败是否是一种经济理性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腐败是理性行为。我们经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那些身陷囹圄的腐败分子痛心疾首地说,自己一时糊涂,做了错事,现在追悔莫及,然后就对着镜头挤眼泪。腐败分子的这番表白即是说他们从事腐败勾当是一时失去理智的感情冲动,不是理性行为。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他们还象在台上用大话诓老百姓一样对我们说谎。选择腐败或放弃腐败是在约束条件和风险偏好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的绝对理性行为。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人生的很大的抉择,不可能靠一时冲动来决定。其实,他今天选择说谎也是理性行为,因为他试图使自己的腐败成本——惩罚最小化。实际上,腐败是一系列苦心经营的商业活动,每一步都存在获利与风险的计较,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蚀本,甚至埋下祸根。

(三)腐败产生的诱导性因素:成本、制度和信息。

是否是有了腐败交易的市场可能和交易主体,就会产生腐败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信息公开、透明,如果制度健全,监督到位,以至于腐败的成本很高,或者说腐败的收益为零,甚至是负数,谁会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讨论腐败产生的诱导性因素。

1、腐败的成本。

按照经济学理论,任何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上进行的,成本水平的高低对经营主体盈亏有直接的影响,成本成为经营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正如约翰.莫里斯.克拉克指出:“如果学生能在经济学课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各个方面,那么,这门课程就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13]腐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有着严格的成本计算过程。让我们对当前腐败成本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

一是预付成本。预付成本指为了取得腐败权预支出去的成本。如,跑官买官的费用、阿谀奉承付出的精力和遭受的精神损失。预付成本是腐败收益的底线,即经济意义上的盈亏点。随着预付成本的上升,腐败的收益曲线上移,腐败程度相应加深。目前,腐败案件的案值不断提高与腐败的预付成本上升有一定关系。

二是直接成本。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腐败的直接成本是很小的。腐败者在实施腐败活动中,往往只要付出很少一点精力,如打个电话、当面交办、批个字条或伪造账册等就可以获得利益;有时也可能要付出点联络费用以疏通关节,如请人吃饭、送点礼品、礼金等,但这些费用也有可能是公款支付的。当然作为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则是十分巨大的。从我国情况看,腐败行为者付出的直接成本主要是劳力、精力。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体制的不完善,机制、法制的不健全,监督制约的薄弱,使腐败机会很多,腐败者实施腐败行为,并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劳力。

三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即腐败分子把权力变成个人财产所要支付的成本。这一成本的高低与制度漏洞和权力交易市场的发育两个因素相关。目前,制度的漏洞较多,寻租机会也多,降低了交易成本。权力交易的市场发育对交易成本起决定作用。改革开放前基本没有权力的交易市场,权力交易的成本很高,腐败难以成交,因此腐败现象很少。现在,权力交易市场发育非常成熟。交易渠道、价格形成、信息传递都形成了“制度化”流程,所以,腐败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是腐败普遍化的另一个原因。

四是机会成本。当前,我国腐败的机会成本是很少的,有的甚至为零。能够从事腐败的一般都是掌握有一定公权的公职人员,这些人员的收入一般是相对固定的,按照统一的规定发放的,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收入并不高,即使其因腐败而被查处,受到的经济损失并不大。假如其从事某种腐败活动,所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这些资源即使全部花在本职工作上,其收入基本不会有增加。如果用于其他合法守纪活动,也由于有种种限制,如机关干部不得领取兼职报酬;领导干部不得个人经商、办企业;不得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因而其所得到的纯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从事腐败活动,则回报往往是十分丰厚的。

五是风险成本。风险成本是腐败败露得到的惩罚。目前,我国腐败的受惩成本是不高的。首先是财产罚很少,考虑给出路比较多,使腐败者政治损失经济补。其次是生命刑、自由刑偏轻。第三是名誉和精神上的处罚过轻。对腐败行为者的揭露和曝光一般都要经过有关部门许可,所以,除了一些惊天大案、官职高、问题严重的案子外,绝大多数腐败者的腐败行为都不见诸新闻媒体,绝大多数腐败者的名誉损失仅限于很小的范围。

即使这样,腐败的成本能否真正成为现实的成本还要取决于腐败现象被发现受到惩处的概率。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法学教授,蜚声国际的腐败问题专家苏珊·罗斯·艾克曼女士认为,在所有的腐败交易中,官员实际被抓获的可能性可能还远远低于三分之一。陈武明在《路在何方》中说:“为什么这些人(指腐败分子)会那么大胆,不吸取教训,继续搞腐败,难道他们不怕坐牢,杀头,遭法律的严惩?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心存侥幸心理,认为现在搞腐败的人多,但被查处的人少,他们不一定会被发现被查处。这个情况确实是存在的,现在被揭露的腐败分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腐败分子没有被查处。”“理论界把没有被查处的这一部分腐败分子称为腐败黑数。”“有专家估计,中国的腐败黑数至少为80%,也有的认为被查处的只占概率。”陈武明认为“如此低的查处概率,意味着腐败有非常低的风险率和非常高的成功率。”[14]所以,在我国,虽然对少数腐败者而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有的不但被追回了腐败所得,而且失去了自由,被判刑,甚至失去了生命,被处决。但也有更多的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从事腐败活动的风险是比较小的。目前存在腐败产生率总是高于“死亡率”,腐败问题蔓延发展势头总是难以遏制,一些腐败分子前仆后继,其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腐败的成本明显偏低,而腐败的收益则较高,与巨大的收益相比成本微乎其微,特别是社会上“丢了党票,抱了金娃”、“一人坐牢,全家享福”、“亏了我一人,幸福几代人”等现象的存在,更助长了一些人的这种心理。于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句话,会被一些有风险偏好的人奉为至理名言,而前赴后继在实施腐败行为时更加胆大妄为。这就是中国的腐败分子越杀越多的经济学解释。

2、腐败与制度。

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面对不法商人的行贿,他选择受贿还是不受贿,取决于他的预期。如果他预期,在既有的制度下面,一旦受贿,被查处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被查处,惩治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被惩治,惩治的力度也非常小,小到远低于受贿带来的收益,那么,他的事前决策就是选择受贿。而相反,如果他预期在既有的制度下,一旦受贿,被查处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查处就将被惩治,而且惩治力度也非常大,远超过他受贿所带来的私人收益,这样一来,他事前的决策就将是选择不受贿。因此,^v^同志提出,要使得腐败分子“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16]相信对于所有的官员都具有震慑作用。其效果必然是,有人即便想要腐败,也会因为考虑到后果之严重而不敢腐败。

制度的功能除了通过给人们稳定的事后预期从而决定官员的行为选择之外,还决定了相对人的行为选择。经济学认为,现代经济增长除了资源性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制度安排。更具体地说,如果在某种制度安排下,个人报酬是根据他将自身的资源禀赋投入生产性领域的程度与贡献来决定,那么,所有人都愿意进行“生产性努力”,经济绩效也就会很好,经济增长也才有制度保障。相反,如果在某种制度安排下,个人报酬与其在生产领域投入的资源和贡献不相匹配,辛苦劳动与合法经营获利很少甚至无利可图,而通过不法行为与^v^却可以大发横财,这种制度会导致一种反向激励:即鼓励个人或组织将资源与精力投向“分配性努力”:不是试图通过努力做大蛋糕去获得更多收益,而是把资源与精力用于争取在已有的“蛋糕”中划出更大的一块,这样的结果是必将形成腐败的文化氛围,即不腐败者不得食,或者说是不腐败者不好食,必将形成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3、信息不对称与腐败。

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依靠“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该假设条件意味着市场可以向每个经济主体提供他决策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把信息问题从经济学中排除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考察腐败问题,可以认为腐败是官员与其相对人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基础上的博弈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社会信息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远,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信息化的力量,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与日俱增。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大大节约了能源和其他物质原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信息资源观与信息财富观的确立。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确定性消除的某种东西。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依据,各个利益主体为了消除自身决策的不确定性,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必然要围绕信息的获取、控制、开发与利用展开激烈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谁拥有信息,谁拥有比他人多的信息,谁就拥有比他人更多的资源或财富。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行为参与者对特定信息的拥有是不相等的,有些参与人比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分布状态是已知的。这种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参与交易或交往的一方可能隐藏自己的私有信息,反而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谋求增加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行为却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至于“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参与交易的一方在双方合约签订之后才会作出某种选择,如果合约当中所隐含的激励设计不佳,或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不足的缺陷,极可能引起参与交易的一方利用合约激励机制中的不完善之处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另一方利益受损。“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类:一是私下改变合约,不按合约中规定的项目执行;二是隐瞒合约执行结果,逃避所应承担的义务;三是在履行合约时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造成损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是一种资源。从人是经济人的观点出发,如果我们承认人的行为是符合理性的话,那么,人们一旦拥有或掌握某种资源或优势,就会想方设法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然而这种优势是一柄双刃剑,在委托关系的运行中,谁拥有的信息多,谁就在委托契约及其执行中拥有实施腐败行为的潜在优势,可是腐败者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制度不健全和监督与查处不力的外部条件,才有可能获取不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具体地说,信息优势者,一方面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巧妙地利用信息的时间与内容的价值,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改变信息传递的流向、时间等手段,传递给信息的需求者,损害公共利益,以获取个人私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避开自身利益风险,在委托关系中,就可能出现机会行为,实现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多层关系中,就可能产生委托人与人的共同腐败。

信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时间和内容的不对称。从信息的时间看,信息有时效性,官员可以一方面尽可能早的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尽量少向外界公开信息或推迟向外界公开,以增强自身信息优势,另一方面官员可以控制信息传递的时间。从信息的内容看,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价值是有针对性的,不同的人因自身的知识和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官员利用信息腐败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实现:一是信息筛选途径。从信息的流向看,这里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即决策层流向执行层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和执行层流向决策层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官员可以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信息的内容,而删除或搁置其他的信息的内容。这种对与自己私利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内容的搁置,很容易导致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如只选择上级领导喜欢的信息上报,“报喜不报忧”,避重就轻,按领导的意图选取信息,骗取领导的信任或荣誉等等。二是信息传递途径。官员为追求自己不正当的私利,可以开设新的信息通道,改变信息的流向,泄露信息,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泄露工程标底、出卖商业秘密等等;可以操纵信息传递工具和方式的选择,延长或缩短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时间;可以设置信息传递的障碍等等。

为了更好的理解官员利用信息腐败的途径和方法,让我们来解析一下《^v^证券法》的一些规定,就可以清晰的发现官员利用信息腐败的脉络。《^v^证券法》规定:一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要全面及时准备地披露信息。证券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要纠正和惩罚虚假披露行为。二是严格禁止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指内部人利用自己掌握的内部信息损害不掌握这种信息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和有利于自己的交易。内幕交易在市场经济中被看作一种刑事犯罪。所有的内部人,包括公司董事、高层经理都会被禁止在一定的时期内(例如在财务报告尚未向公众公布时)卖买本公司的股票;即使在允许交易的时候,他们的这种买卖也要登记在案。三是惩治操纵市场价格的活动。由于市场价格的高低是由信息左右的,证券市场上的犯罪分子往往用制造虚假信息、做庄炒作等方法操纵股价,从中取得暴利。在市场经济中,通常把操纵市场看作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证券监督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要联手对有关案件进行侦查、取证,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为什么《^v^证券法》要做出这些规定呢?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来寻求腐败。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些具有权力背景或有内幕消息的人们就与某些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内部人员勾结起来,“做庄”操纵,获取暴利。

三、腐败对经济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腐败对经济是否有危害性,目前存在很多的争论。有人认为,腐败是经济增长必要的润滑剂,对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否是这样呢?世界银行对60多个发展中国家150多名高级官员和民间社团主要成员的调查中,答卷人把公共部门的腐败行为列为他们国家中对发展的增长最为严重的障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进行的“21世纪挑战中国”的专家问卷调查所列的14个选项中,腐败成风高居第一位,选择该项者占被调查专家的42%。[17]其他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腐败对经济增长的破坏作用。

(一)腐败阻碍经济发展。

经济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则主要靠大量客商的投资,企业与投资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投资环境就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综合竞争的核心内容。

大一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摘要:近十年来的房价上涨、信用扩张的情况并非我国所独有。在房地产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经历过一段房地产繁荣时期,但是这些国家并未从政策层面对房地产投资和房价进行直接干预。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

我国银行业1998年开始推出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业务,使得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房地产金融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从1998年至2009年,银行发放的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增长了超过103倍。与此同时,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商品放住宅单套价格/城镇家庭平均可支配年收入=(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商品住宅平均单套销售面积)/(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户均人口数))在近些年逐渐攀高,部分城市远超过国际水平。2006年北京市房价收入比约为15.55,2007攀升至19.59,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略有下降,2009年又上升到23.54(根据《中国统计年检》数据整理得到)。2007年10月和2010年4月,我国两次提高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和上浮利率以对高房价进行调控,银行购房按揭贷款增速有所下降,对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投资、信贷、房价和宏观经济因素方面,所以暂不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对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干预和调节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政策性限制(如限购)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与信贷、投资、收入等因素相比,具有更多的短期性和临时性。本文会在最后一部分简单论述这个问题。在研究房地产投资、信贷、泡沫和宏观经济互动关系的问题上,国外的代表性文献有:green(1997)认为住宅建设投资会带动gdp波动,而非住宅投资落后于gdp波动;kim(1993,2000,2003)使用韩国数据证明土地价格和gdp、股票价格存在协整性关系,在长期,房价与经济基本面有强相关关系;case,k.,quigley,j.,shiller(2003)用美国宏观数据证明,房价上涨时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campbell(2007)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微观数据考察了美国房地产的财富效应;youngblood(2003)使用美国的微观数据测算了房地产泡沫时期;jackfaviluki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房地产价租比等变量,考察了美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参数校准法进行研究。

我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目前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问题。近年来,房地产业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分城市房价过高、过快上涨,供求矛盾突出,泡沫初显。房地产和宏观经济相互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王国军、刘水杏(2008)关注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段忠东(2007)使用中国数据探讨了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产出的相关关系;王松涛、刘洪玉(2009)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以住房市场为载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渠道;唐志军、徐会君、巴曙松(2010)使用协整性检验和var分析方法证明,房价波动对消费波动有显著负影响,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率有显著正影响,房价与通货膨胀同向变动;强林飞、贺娜、吴诣民(2010)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检验证明我国银行信贷、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张红(2005)通过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和gdp、货币供给(m2)的互动关系进行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gdp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显著的单项因果关系,而m2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则作用更加明显;吕江林(2010)认为我国房价收入比合理上限为4.38~6.78倍,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总体存在泡沫。

这些研究分别从经济基本面、房地产开发投资、房价泡沫和房地产周期等方面来刻画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然而,相对于国际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而言,我国对房地产投资、信贷、泡沫与宏观经济互动关系的探索仍然不够充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能全面系统考察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增长率、波动性与长期(短期)宏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没有深入探讨信用扩张和房价之间的关系;三是没有对房地产与消费、房地产与通货膨胀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性研究;四是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和数据有待完善。

本文在前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中国房地产部门发展状况,全面探讨了我国房地产部门投资、信贷、价格泡沫和宏观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居民投资行为和房地产财富;第三部分以房地产金融体系和房地产信贷发展趋势为核心展开研究;第四部分研究房价泡沫与一般消费、通货膨胀的关系;第五部分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结论。

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存量和居民财富。

1、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和波动。

表1数据概括了1995-2010年我国全社会住宅投资占经济总规模(shto)和固定资产总投资(houstoinv)的比重。住宅投资平均占gdp的8.58%,占总投资的20.27%(浮动区间分别是(6.8%~12.13%)和(16.20%~23.66%))。与此相对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5.5%和23.4%。表1同时汇报了标准差,cv(标准差除均值)和skewnes(偏度)。宏观经济冲击和房地产市场环境的改变影响着房地产投资,使其发生波动。房地产部门的波动是我国总投资波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表2总结了房产投资和其他gdp组成成分的增长率和方差:gdp=总消费+总投资+其他项目;总投资=住宅房地产投资+非住宅投资过去的15年中,住宅房地产投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92%,超过了13.05%的gdp增长率和13.89%的消费增长率;住宅房地产投资增长率标准差3.83,小于gdp和消费增长率的方差,也小于非住宅房产投资增长率的方差;住宅投资增长率的cv值为0.51,大于非房产投资增长率的cv值,但小于gdp和消费增长率的cv值。

2、房地产投资决定:burns-grebler假说。

除了经济基本面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我国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虑到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一定程度上是由政策因素决定的,我们有必要考量著名的burns-grebler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burns-grebler(1977)假说采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证明房产投资占gdp的百分比(shto)与经济发展存在非线性相关。具体说,当收入很低时,这个百分比也很低,房产投资随着实际人均收入增长而攀升,从而进一步拉动gdp的增长;这个比例达到峰值后,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升高而下降,房产投资对gdp的贡献也随之下降,形成一个倒“u”型曲线。1993年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采用多国的面板数据证明这一倒“u”型曲线是存在的,在最不发达国家中shto比率大约为2%,发展中国家上升到8%,发达国家下降到3%~5%。中国的情况:朱爱勇(2009)采用1999年到2007年季度省级数据证明我国房地产符合这一假设,但是由于数据和方法限制,未能考量2007年之后的情况。图1绘出了1995-2010年实际人均收入(gni实际国民收入以1995年不变价格)和shto的关系。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年份,按照时间顺序连成线。图中实际人均收入是持续增长的,1998年房改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对gdp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即使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下,我国的房地产投资水平仍然维持了高增长。从全国年度数据看,我国的房地产业还没有出现倒“u”型曲线,当然因为我国房地产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使用城市数据进行研究。我国数据的回归结果比较类似中国2000年以前的情况,即倒“u”型的左半边。durbin-watson检验结果说明存在二阶自相关。对模型进行修正重新估计,*代表做ar(1)和ar(2)调整后的解释变量。此外,由于实际利率(用rint表示)与房地产投资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添加实际利率作为解释变量(世界银行1993年103页)。估计结果比较显著,调整r^2为0.9933。结果证明中国的数据符合bruns-grebler假设,房地产投资-gdp之比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曲线,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作用正在减弱。

3、我国房地产是否过度投资。

房地产部门的最优资源配置是怎样的呢?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美国对自住房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了房地产过度投资。mill采用两部门模型证明房地产部门资本回报率明显低于其他生产部门的资本回报率,这意味着房地产部门可能存在过度投资;taylor(1998)采用1975-1995年数据,研究表明虽然1986年通过了有利于自住房产的减税法案,没有显著证据证明自住房地产回报率低于其他生产部门。相反,一些研究认为,因为土地、金融等种种限制因素,房地产行业可能存在投资不足。kim&suh(1991)采用mill模型和1970-1986年中国数据证明了中国存在房地产投资不足,将数据扩展到1995年,发现虽然房地产部门回报率和其他生产回报率差额在减少,但是房地产投资不足仍然存在。

4、房地产投资和宏观经济波动。

住宅投资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green(1997)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房地产投资、非房地产投资和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证明,住宅投资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格兰杰结果,非住宅投资是gdp的格兰杰结果,但不是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美国数据支持房地产投资影响经济周期。green认为控制房产过度投资的政策在长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在短期可能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kim(2004)采用中国1970-2002年季度数据证明:住宅投资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而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非住宅投资既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又是gdp的格兰杰结果。美国和中国结果不同,一个可能原因是:因为房产投资对经济可能具有正面作用,政府会采取政策通过调节房地产投资来对冲经济波动。房地产投资是gdp的格兰杰结果,而不是格兰杰原因,非房地产投资与gdp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中国的情况相类似。具体原因是:经济情况较好时社会会增加房地产投资,但是房地产投资较多并不意味着经济会变好。这是因为,原本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考虑到房地产投资有可能可以拉动经济,政策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这不一定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5、房地产存量和居民财富。

房地产存量即房地产部门在各期的累计总投资减去折旧等抵减项目。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人上升到了1998年的18.7平方米/人,在2007年达到27.1平方米/人。。下面采用1998年至2010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房地产总市值的数据,计算出房地产总市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如图2所示:表4列出了北京市房地产总存量、房地产总市值、全国金融市场总资本(股票年末总市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住宅房地产是我国居民的家庭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金融、消费信用和房价。

住房抵押贷款在1998年房改后逐步成为居民购房的重要工具。抵押贷款一般5到30年到期,按照政策,部分居民可以享受利率和收入比率的优惠。图2表示了有关居民长期抵押贷款的相关指标特征。其中,a表示商业银行发行在外抵押贷款余额,b表示年度新增抵押贷款,c表示gdp,a/c表示抵押贷款余额/gdp,b/c表示新增抵押贷款/gdp。由图3可知,近年来抵押贷款总规模迅速上升,市场急剧扩大。根据1998年到2010年的数据,抵押贷款占比平均从1998年的0.51%上升到2009年的12.8%。考虑部分年度数据还包括了其他长期消费贷款,所以这一指标实际上被高估了。然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指标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还是要低得多。欧盟2011年抵押贷款规模占gdp的平均比例为39%(欧洲央行2011年数据),美国2010年的这一指标为44%(世界银行2010年数据)。图4和图5表示的是短期消费信贷与房地产市场总资本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与美国和韩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资本的变动明显对一般消费性信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自1998年房改以来,低利率和快速扩张的信贷规模被认为是助长房价飙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2011年以前,我国的平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在5%~11%之间,部分消费者可以获得7折利率优惠。但利率在2001年降至8.2%,到2003年降至6.3%。使用季度数据,季度数据缺失的部分采用当年年度数据按比例拆分,滞后阶数为一阶。

房价、消费和通货膨胀。

1、房价走势。

宏观经济的一般变量,比如收入、利率、原材料价格水平、土地价格等,可能会影响房价走势,导致房价波动。图6画出了房价、地价和名义gdp变动的趋势线,可以看出:房价和地价的同步性较强,这是因为土地成本是房地产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房价和名义gdp也有较强的协同性。

2、泡沫检测。

常见的判定房价泡沫的标准是价租比,类似于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品,其价格应该基于它带来的未来收益贴现。房地产资本投资的未来收益,取决于当期租金水平、租金上涨速度。如果实际房价与价租比决定的均衡房价背离过多,则可以认为存在泡沫。图7标示了房价变动和价租比变动的趋势。可以发现,价租比能够比较好的表现房价的变动水平。faviluki认为,在放松金融管制,开放外资在本国投资,考虑土地供给限制的前提下,价租比能够更好的反应美国房地产市场和美国宏观经济的相关关系。表6采用中国数据,设定三个基本模型,检验房价与gdp、房地产投资与房价、gdp与价租比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我国的房价和价租比都是与经济周期同向运行的,趋势如图7所示;这种同向性,模型比实际数据的表现更加显著,房价运行比价租比更明显,可能是因为租金也是周期性变动的部分,所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趋势。不考虑土地因素,gdp与价租比相关系数在0.15~0.56之间,开放金融管制和放开国际投资管制会大大提高这一系数;考虑土地因素,gdp与价租比的相关系数在0.19~0.50之间。本文借鉴youngblood(2003)的方法,在1998年到2010年季度数据基础上,检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并确定存在泡沫的时期。youngblood(2003)检验房价泡沫的方法,是采用中位数住宅房地产价格和人均收入的比值(房价收入比)作为观测对象,比较这一数据和长期均衡房价收入比之间的偏差,一旦偏差过大(超过标准差一定比率),便超出临界值,且变异系数超过0.10,则定义相应时期为泡沫时期。基于前面论述,我们采用价租比作为核心变量,做房价泡沫的youngblood检验,检验结果在表7中列示。

3、财富作用、通货膨胀、信贷政策与房价。

(1)财富作用kim(2004)基于韩国的季度数据研究发现,与美国类似,房产财富与一般金融财富有很大的不同,房产财富对消费的弹性相当于一般金融财富3倍以上。下面采用中国1995年1月到2010年12月35个大中城市的月度数据进行回归,rc表示消费变动,rincome表示收入变动,rstock表示股票财富变动,rhousvalue表示房地产财富变动。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股票财富作用是正的,而房地产财富的财富作用是负的,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为了购买房产进行储蓄,挤出了一般消费。这与美国、韩国、日本的情况不同。(2)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因为房地产具有一定的生产周期,房地产供给在短期内是基本固定的。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方在短期发生变化,比如面临通货膨胀、货币增发、信贷扩张、利率下降,会改变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房价随之改变。而房价上升,消费者会要求更高的工资,金融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可能会因此导致新的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规模对房价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通货膨胀与房价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结论。

本文采用了我国1998-2011年我国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贷、利率房价、消费和通胀的年度、季度、月度数据,考察了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互动关系。系统总结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互动关系如下:

1、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首先,居民收入和gdp对房地产的影响比较显著。当居民收入增长,住宅房地产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房价上升,价租比上升;同时供给方增加新投资,建设生产增加,供给增多,房价会因此下降,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房价。在我国,房地产投资是gdp的格兰杰结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说,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住宅房地产投资一定会增加;但是加大房地产投资力度,不一定能加快gdp的长期增长,这可能是因为房地产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会挤出一般投资和一般消费。其次,放松信贷额度管制,降低基准利率,会带来住宅房地产投资的显著增加。国家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政策来调整住宅房地产的投资具有显著效果。再次,消费价格指数(cpi)、货币发行量(m1,m2)对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国内外数据表明,消费价格指数偏高的时期,房地产投资常常较为兴旺,而货币发行量m2变动对住宅房地产价格变动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2、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作用。

首先,对居民的房地产具有财富作用:一方面,房地产可能具有财富作用,居民家庭拥有的财富增加,居民会增加消费和一般投资,gdp可能随之增加(随着收入增长,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先升后降);同时,回归结果表明,一旦房价上升,租金增加,用于房产消费的的储蓄要求提高,会挤出居民一般消费。在我国,这种调整主要体现为居民为购房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其他投资,财富作用表现为对消费负面的影响。其次,房价波动对企业成本有影响:房地产行业繁荣的同时,房价和租金持续上升,居民生活成本随之上升,社会劳动力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可能会有所减少,企业成本增加,物价随之上涨。

近十年来的房价上涨、信用扩张的情况并非我国所独有。在房地产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经历过一段房地产繁荣时期,但是这些国家并未从政策层面对房地产投资和房价进行直接干预。日本90年代房价泡沫破灭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萧条。为了使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平稳发展,采取适当的房地产宏观政策调节是很必要的。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调整政策,主要是限制投资投机需求,保障土地供给,增加资本利得税,限制银行房地产信贷和利率,建设保障房等方面。其目的是增加总供给,保障基本需求,减少投资投机带来的风险。然而colwell(2002)曾经用美国数据证明,在住宅房地产交易环节征收资本利得税,在降低房价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房租上升,市场房屋存量和投资建设量减少。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加大力度增加土地供给和保障房投资建设,减少生产和交易环节的各种税费和政策限制,允许和鼓励农村宅基地、小产权房屋的市场化和自由流转,与此同时,通过信贷和行政手段限制大中城市个人三套以上住房的购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居民的自住和改善性需求,为城市化和农业人口进城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增加住宅房地产市场存量,从而降低租金和居民使用成本,在长期,使房价逐渐回归合理水平。

参考文献。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产业经济学论文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8月。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7月。

最高学历:研究生。

毕业学院:西安财经学院。

居住地: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籍   贯: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

求职概况/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面议。

期望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

期望职位:银行投资理财财务。

意向概述:期望从事经济金融类工作,能够学以致用。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历。

9月-207月安徽理工大学金融学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工作单位职务。

3月-209月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助理经济规划师。

年3月-2009年4月中铁四局二公司财务助理。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获得奖项学校。

10月校三等奖学金经济管理学院。

12月资源环境研究生论坛征文三等奖经济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职务名称学校。

202月-年12月宣传部部长经济管理学院。

2006年9月-6月英语俱乐部副部长外国语学院。

自我评价。

大学期间努力钻研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企业机关的投资和理财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能力,善于交际组织和协调。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观察。在实习之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也是我以后不断进步的宝贵东西。

项目经历。

年3月-2011年6月,《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第一季度监测评价报告》,主要在关中地区,铜川,杨凌,渭南,西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项目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在每个项目上对基地进行考察,在每个项目上访问5名农户,广泛听取农户意见,汇总后向上级部分反馈。调研结束后,编写《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第一季度监测评价报告》以及英文翻译部分。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机:

qq/msn:

计量经济学论文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资料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潜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潜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透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好处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好处。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状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校园选取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一)改善理论教学,培养应用潜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潜力。指导学生透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此刻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能够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透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应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潜力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能够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还能够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自己校园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校园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资料,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旅游经济学论文

旅游业是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组织安排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盈利的综合经营性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产业都要节约劳动,讲求效益,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或占用)与劳动所得之间的比值,这是我们用以衡量和评价旅游经济活动成效的客观标准。

旅游业年度总经济效益额=旅游总收入—总支出。

或总经济效益率=(旅游总收入—总支出)/总支出×100%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与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

1、必须树立“资源开发”的观点,克服“资源天赐”的观点,要对旅游资源投入大量的生产性开发。

2、必须树立配套建设和综合经营的观点,克服单打一的经营观念。

3、必须树立创新的观点,要建立本地区的旅游商品特色和经营特色,克服一般性的服务经营观点。

4、必须树立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观点,克服只注重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观点,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和企业的内部潜力。

(一)加强旅游市场调研,扩大旅游客源。

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加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随时掌握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对现有客源的流向、潜在客源的状况,以及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宣传和促销,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失去客源,而没有客源就没有旅游经济活动,也就无法实现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提高旅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旅游产品成本是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素质,加强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组织的科学性,尽可能实现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完成同样的接待任务,或者以同样的投入完成更多的.接待任务,达到节约资金占用,减少人财物力的消耗,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扩大营业收入,达到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增加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核算是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之一。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是旅游企业借助货币形式,通过记帐、算帐、财务分析等方法,对旅游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劳动占用和耗费进行反映和监督,为旅游企业加强管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加强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有利于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开源节流,挖掘潜力,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旅游职工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改善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增加旅游效益的关键。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表现在旅游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旅游活动的内容是否丰富多采,旅游接待设施是否舒适、安全,而且也体现在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上。因为旅游服务是通过旅游企业职工热情周到、诚挚友好的服务态度,通过服务人员谦虚的礼貌、整洁的仪表、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来使游客真正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受。因此,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促使他们增加逗留时间,增加消费,从而相应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既然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职工身上,因此必须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这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五)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建立在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之上的。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不仅是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标准化工作,促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定额工作,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和严密的定额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定额管理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和计量工作,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并在加强计量监督和管理前提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格各种工作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一)、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广告宣传和促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即大多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旅游产品正在开发,旅游市场正在开拓,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尚不高,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主要对策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采取促销手段,吸引旅游者;鼓励中间商经销企业产品,扩大市场领域。

这一阶段要突出一个“快”字、突出一个“好”字,即旅游市场开拓要快,旅游产品质量要好。

(二)、开发有自已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提供有差别的旅游服务,通过实行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旅游商品以创造用户,扩大市场。

(三)、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四)、通过合理的综合运用探查(市场调研)、分割(市场细分)、定位(产品定位)、优先(优选目标市场)等战略4ps策略因素和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手段等战术4ps市场营销因素,实现市场营销的整体效果最优化。

如对待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散客潮”,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团客”的办法,采取以下营销组合策略。

在产品方面,针对散客购买行为随意性大的特点,可采取多品种,少批量,小单元的产品结构策略,提供灵活组合与自由挑选的充分方便。

在价格上,对散客更需遵循价值规律,切莫漫天要价,而应采取不同的差价策略。

在销售渠道上,我们可设立“散客部”和“接待站”,为散客提供方便,灵活,机动,多样的接纳渠道,包括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

在促销手段上,一般有推式和拉式策略。对团客我们是推拉兼用,对散客则应以拉为主。面向广大客源市场的潜在游客,采取电视、电台、报纸,产品样本等广告媒体,参加旅游博览会等多种宣传策略,以争取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势在必行。提高的途径需要不断的探索,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计量经济学论文

摘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要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引言。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的必修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仍明显落后于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中的经济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双重困境,对于这样一门教和学难度都很大的课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发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理论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础,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书本知识,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这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当前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敢于打破落后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经济理论是经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的选定上,要推陈出新,引进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最新的经济范例。同时,鉴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以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强化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授课方式和反向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适当增加互动式授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观点,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和启发,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反向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发现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不能理解的经济问题,带到课堂向老师请教,在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结合。教学手段的丰富不仅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提升了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创新理论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因素,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因而要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引导其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经济学的宗旨就是要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须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经济规律做出解释,能否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与规律,能否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是评判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全面而感性的认识。但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想使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化学习,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有实验教学环节,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在每一章都有一个综合案例,既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熟悉计量软件操作。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建模方法贯穿于具体的经济范例分析之中,将枯燥而乏味的理论分析变为生动而有趣的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相关的知识。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习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3.2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因素,要适当地引导并激励学生,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状态,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既是理论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学校应鼓励和支持老师进行更多的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师多接触社会,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同学多了解社会,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3.3重视探索性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切忌照本宣科,作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性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并清晰地进行阐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核,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时,失却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乏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内在依存性和统一性。我们按照问题导向———研究探索———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建议采用如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4.1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

首先利用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然后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指导,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较好的体验与感受计量经济学,而不只是空谈理论。利用案例来提出计量经济学所探讨的问题,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共同探讨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4.2学术论文探讨模式。

阅读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计量经济理论,采用学术论文探讨模式应注意论文的选择,既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讨论,这可对有学术兴趣的同学进行启蒙,而且学术论文的精读是把握计量经济学前沿的有效方法,对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研读学术论文更是一种将其引入计量经济研究的有效方法。

4.3项目团队学习模式。

由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完成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基于项目团队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5结论。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特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是一种互动的发展模式,符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论文简短

我从1996年开始在科室工作,至今已xx年,分别在*科、*科、*科、*科工作过,是在*工作三年,我计划、采购,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与用户和供货商的沟通,随时生产,计划进度,统筹,了生产物资供应。xx年来的工作经历,使我对采购、计划、资源、合同等各岗位工作流程了然于心,熟知制度和要求,更积累了的工作经验。我,*科责任经济师,应该熟悉物资供应流程和制度,对物资供应的应该。基于多年的工作历练,我应该具备了的能力,能够地新的工作角色。

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调度科是左右、内外的中枢系统,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面,需要很强的上下沟通、能力。多年学习和锻炼,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组织能力都,我能够在工作中组织、统筹运作、妥善解决问题,交办的工作任务。我处事稳重、善于沟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调度工作中去。

三、有勤于学习、甘于奉献的个人品质。

从事供应工作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供应工作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需要的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的职业,而调度科是供应的中枢系统,更需要较高的专业、的工作责任心和严细的工作作风。在工作生活中,我向上、进取的心态,在工作中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在工作之余向书本学习,钻研、刻苦学习,使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参加工作,我参加过几次培训,xx年就被聘为经济师。我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人生坐标,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和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努力自重、自省、自警,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回报供应,回报企业。

是我竞聘的优势条件,假如我有幸竞聘,优势将有助于我地工作,我还打算在几个努力:

摆正心态,敢于担当。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要尽心尽力、踏实工作,用出色的工作回报的信任,要求,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勇于担当的准则,在工作中严谨、细致、求实。我会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的一切言行,遵守规章制度,尊重,团结同志,谦虚谨慎,虚心向和同事请教,、工作,工作作风。

上下联络,搞好综合。规范运转,无缝衔接的理念,尽快熟悉调度工作流程和规则制度,对日常管理统筹安排,讲求,要善于弹钢琴,工作,,保障工作运行顺畅。在科室内部要与同志们团作,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分工、责任到人,又协作,密切,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行。

锤炼,努力学习。

学习是人知识、本领、工作的手段。调度工作我来说是新的起点,我还需要努力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积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把学习创新工作进步技术进步的永恒主题,贯穿于工作的。勤奋学习,在学习中求进步,在学习中求创新,在实践中锤炼,,的聪明才智,迎接挑战,以满腔的工作热情、的敬业精神本职工作。

各位,感谢你们给了我展示、检验和挑战的机会,我将心悦诚服地各位的评判,认可我的能力,我将不辜负的期望,在岗位上努力的成绩;我未能竞聘上岗,说明我还,我将向优秀的同志学习,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

计量经济学论文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石并结合统计学、数学而产生的计量经济学从其诞生到现今短短几十年所发展完善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管理类各学科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中,成为指导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证工具。计量经济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理论教学具有强烈的专业性、针对性。在理论教学中,包含着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大量数学公式推导,各类统计量的选取与设定,繁杂的数据演算,复杂的模型参数计算与检验。但当在实际中面对着大量的数据进行参数估计时,理论教学方法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算法便很难解决冗杂的数据运算问题,限制了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经济计量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为以理论课程为指导的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实践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尚未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自身集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于一身,有着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难度,内容偏向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和推导的介绍与讲授,其核心便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建模、参数估计、检验等一系列方法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会使广大低年级本科学生感觉其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应用所学知识,极大影响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教学却缺乏重视,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方法与结论或者只是单纯的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繁琐的数学推导、高深的统计量具体化、形象化;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中的“为什么”变为“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计量经济学从建模、数据收集整理、参数估计、检验、模型修正、预测直到政策评价的完整意义、结构和步骤。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用具体形象的结果掌握一系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的完美结合。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实验教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1、教学模式僵化。目前,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先讲授后实验这一方式,徐占东等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法,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它们均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2、教学手段、媒介单一。在应用计量经济学实际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教学中,计量软件的运用是计量分析的基石。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实验教学中,往往只会粗略的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软件使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用一些命令来完成预想的结论。学生对于软件的知识极为有限。国内大量计量实验教学均使用eviews作为教学软件,当面对着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者是面板数据时,其在估计、验证、作图方面的功能远远不如stata。而在处理巨大的金融数据时,sas的功能便会凸显。因此,提纲挈领的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介绍各类软件基本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层次模糊,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有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于功底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从另一个环节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并逐渐掌握其实际应用。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他们更希望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解决他们所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更应该有所差异,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解疑者,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新问题,得到新启示,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实验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验课程,对学生考核往往是通过其上交几份实验报告为基础。然而我们目前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往往是以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加之老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一步步演示如何操作得到结果而生成的报告,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甚至是抄袭,背离实验教学初衷。

(三)专业针对性过强,限制了跨学科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尽管计量经济学诞生初始是为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的说明和预测。但是七十多年来,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应用方法:诸如ols参数估计法、回归法、方差分析法等已经被广大社会学科所采用。以诺斯为主的经济学家更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发展成为“历史计量学”并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代学科的发展,各学科的融合性大大加强,而计量实验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所分析和验证出发点均是常规的宏微观经济问题。不仅限制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本专业所遇到问题了途径,也禁锢了经济类专业学生跨专业研究问题的思维。只有走出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实验教学,才能满足“宽口径、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内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实验教学师资不足,缺少计量经济学功底扎实并掌握各类软件应用的实验教师,实验课课时过少。近年来,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蓬勃发展,各类软件安装完善,但由于种种限制,学生缺乏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机会。

二、国外实验教学特点和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创新的源头,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基础,保障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最新经济社会问题保持一致。

美国的高校和教师都十分注重将最新的实验软件,前沿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的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案例,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用各类计量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各类经济社会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方法的基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二)高度注重实验的层次性。

在美国,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最终落脚点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基础概念,操作方法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美国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教师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剖析问题,给学生留下启发性的问题和专题实验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供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问题重重,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冲出理论教学的包围,探索一条开放式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跨专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

(一)走出计量理论桎梏,重视实验教学,培养计量分析思维与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验课程比重,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经管类实验室应保障对学生的开放,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抛开繁琐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步骤,应该向学生展示一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培养他们从问题产生、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回归分析等一系列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建立模型、收集整理数据等产生问题给出必要的解答和协助。教师更应该收集最新的前沿问题案例以及经典案例,通过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架构与结合,触类旁通掌握各类计量软件。

(二)跨越“计量经济学”,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随着各学科融合的加深,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剧增。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跨越其“经济计量”基础,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弥补不同专业背景间的断链现象,让更多人更多学科融合到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眼下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统计学有一定要求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上,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上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以事实证明其相关性。然而,由于这些学科的学生在数学、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欠缺,并且我们不可能采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向其论证和解释方法的内在含义。因此,面向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形式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在其有需求时给出指导和讲解。通过这种跨越计量经济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大计量经济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

国外相关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高低对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只有自身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跟上现实问题的步伐。

(四)探索型实验的考核方式,调动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的考核方式,不给学生任何话题限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现实问题进行探索,通过群体的讨论,共同协作与交流,完整地完成计量经济学分析步骤。促进他们主动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尝试使用各类软件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掌握,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现代研究方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学科的人才均或多或少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不禁锢于“计量经济学”专业理论的实验教学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学为主”,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包慧敏,乌云花.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xx(1).

2、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xx(6).

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4、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12).

5、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xx(10).

6、朱强,夏艳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xx(12).

*本文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19。

计量经济学论文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

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

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

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

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

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

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在199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教学。

内容多,该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综合实际教学效果,本专业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1.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计量经济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开设本门课程时,没有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由于本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生,所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数理基础薄弱,间接增加了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

3.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院财务管理系从20xx级学生开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总共48学时,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较差。针对20xx级、20xx级学生,本专业培养方案没有设置实验课程,导致最初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从20xx级开始开设实验课程,共16学时,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实验课,但是由于总学时太少,理论课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实验教学的内容,最后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

4.师资薄弱,学生创新能力差。

很多高校经济学教师由于数学功底薄弱,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是同一类学科,这种理解上的偏误和薄弱的基础导致大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以本院财务管理系为例,目前能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只有2人。但是每年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大概有300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课后还需要批改实验报告。教师的工作量较大,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本校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和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在实验中,大多数学生领悟力差,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普遍懒于钻研学术知识,不会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能力较差,面对实际的经济问题,不能灵活地运用计量方法进行分析。

三、

教学改革的建议。

1.正确认识本学科,调整课程定位。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数学、概率论、统计学。如果要开设一门课程,那么我们必须明确本课程的定位。如果不明确课程定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感到迷茫,教师很难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2.坚持“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经管类学生应该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后不知道怎么运用,对计算的结果难以做出合理解释。因此,课堂讲授时,教师应该降低难度,学生只需要理解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实验教学时,学生必须熟练应用计量软件进行建模分析。为了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独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亲自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量分析的实际运用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针对经管类本科学生,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切不可以“一言堂”的方式死板地讲课,而应该大量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进行研究。在课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自觉地上机实践,结合实际经济环境,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经济学毕业论文

以下题目仅作为选题的大致参考,具体题目自己可以重新定: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研究

(2)社会主义所有制与产权问题研究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

(5)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研究

(7)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结合问题研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9)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研究

(1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11)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

(12)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企业管理创新及其机制研究

(14)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15)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

(16)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17)企业集团发展问题研究

(18)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关系及产权管理研究

(19)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20)我国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2)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23)欠发达农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研究

(24)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25)农村费改锐问题研究

(26)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2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区转移研究

(28)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研究

(29)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3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经济学毕业论文

7. 我国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研究

8.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9.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10.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研究

11. 农村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

12. 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13.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1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持久性影响研究

15.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研究

16.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17. 改革农村征地制度问题研究

18.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19. 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20. 发展老龄服务产业研究

21. 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22.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研究

23.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研究

24.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研究

25.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26.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体系建设研究

27.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28.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9.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体系建设

课题将被具体化为五大子课题。在第一层次即现象层,设计子课题“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实践”;
在第二层级即问题层(冲突分析层),设计子课题“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与收益分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新劳动力与劳动力再生产”、“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会变化与社会管理”;
在()第三层次即对策层,设计子课题“中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冲突有序化”。课题组期待,从制度重构、政策再造及方法创新等方面实现社会冲突的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