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教师评语 >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通用14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通用14篇)

时间:2024-04-14 17:52:04

小学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案的修改和完善是教学过程中的常态,要持续不断地优化。

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力求突破重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同学们,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到达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漫漫长征路,掩埋了多少烈士的铮铮铁骨;漫漫长征路,写尽了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今天,我们只有用去感受那份赤诚,那份永恒,金色的鱼钩那灿烂的光芒将让我们的灵魂接受最好的洗礼!

2、师生共同解决开放性的问题:“谈谈你眼中的老班长。”重在引导学生说明理由,从而加强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由质疑,讨论解疑。

这一环节注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要反馈出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驾驭课堂的功底。

3、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小结:这篇文章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了老班长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为老班长的舍已为人和忠于革命的精神而深受感动,鼓舞和震撼。

作业:超前预习《南沙卫士》这篇文章。

舍已为人忠于革命。

五:课后结语:

同学们,长征途中。这样默默奉献,舍已为人的英烈,又岂止老班长一个呢?茫茫草地皑皑白雪,铁索桥头,金沙江畔到处都写着催人泪下的故事,到处都在向英烈默默致敬!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英烈洒下的热血,用自已稚嫩的双肩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先烈含笑九泉。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俺们到拼音王国中认知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oeiu”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pnf、dtnl、gkh、jq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今天俺们这节课不只要再认知声母“zcs”3个小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俺们先认知一下声母“zcs”,一会儿它们带俺们去整体认读家族。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c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同学试读。

(4)教师范读“z”。

(5)同学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方法记住“z”的形呀?

(2)同学说记忆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zz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同学试读。

(3)教师范读“c”。

(4)同学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的形呀?

(2)同学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cc。

(3)同学读记忆儿歌。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同学试读。

(4)教师范读“s”。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5)同学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1)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2)同学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

(3)同学读记忆儿歌。

三、电脑博士指导书写。

(2)电脑博士书写后,让同学观察这三个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圆;“s”像半个8。同学不只记住了字形,而且利于同学书写。

(3)同学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同学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个爱的节日,浪漫的话语、火红的玫瑰,灿烂的笑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爱的气息,今天是情人节。

这是一篇爱的颂歌,在情人节的今天,我和我的学生一同分享了这篇《我们爱你啊,中国》。

爱什么?

师: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饱含激情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爱祖国什么呢?仔细读读课文,琢磨琢磨每个小节,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意在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

生1:我们爱祖国的幅员辽阔。

生2:我们爱祖国的锦绣山河。

生3:我们爱祖国的物产丰富。

生4:我们爱祖国的异域风情。

生5:我们爱祖国的悠久历史。

生6:我们爱祖国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爱?

“我去过桂林,我来介绍漓江……”

“我也去过,我来介绍象鼻山,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

“我可是去过蒙古大草原的,我还带来照片了,我可以介绍……”

“宋老师还去过布达拉宫的呢,听宋老师说!”有个“不服气”插嘴道。

“那你们肯定没喝过茅台酒,我就尝过,我来给大家说说这酒的滋味……”

“诗中没有提到故宫、长城,我查找了资料,我来说……”

“知道诗中为什么写‘青松’‘梅花’吗?那是象征着我们勤劳奋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是我爱祖国的原因。”他回答得高亢有力,尤其突出了“民族精神”,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教室里炸开了锅,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我只好请了几个同学集体汇报,其余的在小组内交流,下课铃声早已响过,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下课。孩子们的争先恐后让我很感动,后来他们围在我的身边,颇有感触地喊道:“我们的祖国真是太可爱了!”

怎么爱?

“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祖国?”我悠悠地看着孩子们。

教室里鸦雀无声。

“维护祖国的尊严。”一个稚嫩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怎么维护呢?爱不是仅仅靠嘴巴说的……”我轻轻地说。

“升国旗时要严肃认真,唱国歌声音要响亮。我以前唱国歌声音很小,我一定改正。”

“要爱护钱币,你看虽然硬币很小,面值也不大,可它上面还印有我们的国徽呢!”

“爱护环境,如植树造林、爱护公物、不随便丢垃圾……”

“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

“节约水、节约粮食。”

……课堂上树起了一片“小森林”!

“好吧!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把这么美的诗歌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学唱这首歌,明天汇报,好不好!”

“好——”笑声、欢呼声交织成一片。

小学语文四年级《女娲补天》公开课教案

一、汉字解读,动画激趣。

1.了解女娲造福人类,引出人类的第一次大灾难。(火、水)。

出示:人—大—天(字理图示)火——水(字理图示)。

2.解读“人类始祖”——女娲。

出示灯片:我看了动画片认识女娲了。

女娲有神奇的本领:

女娲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自主互动,感知文意。

1.一读认字词:用画出不认识的字,用画出好词,用画出好句。

2.二读解疑惑:(方法是教师范读、小组读、学生个人读、全班读,让学生在读中遇疑,了解一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注意读准字音,了解课文每部分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三读知其意:读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三、积累生字、词语。(出示生字,词语。)。

1.生字排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注意“火”字旁的写法;注意“炼”字的写法。(出示灯片:读读想想,我发现了……)。

炼熄燃。

隆塌挣喷缺纯冶。

熊露盆。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规律?

生:第一排是:

生:都是与火有关的字。

师:谁还发现什么?

生:第二排。

生:第三排是。

师: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都是智慧同学。

2.词语跳舞:轰隆隆、塌下……等13个词语跳舞着出来,让学生认识。

3.积累词语:抄写“挣扎、围困、冶炼”等词语。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

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感情读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夕阳。竖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

2、指读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3、齐读。

二、受邀观赏,初感夕阳:

1、把课文大声朗读一次,看看夕阳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哪些段落是描写夕阳美的?

3、快瞧瞧这些词,还认识吗?横着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读读,又有什么发现?

4、师板书:西斜下沉落山。

三、观赏西斜图,感受壮丽之美:

1、谁想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读。

3、谁还想来试试?

4、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看看你的'脑海当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5、生汇报。

6、还看到什么景色?

7、读读看。看看图,再读这句。

8、还有吗?

9、来读读这句。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

10、这样的景色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可真是够——壮丽!齐读这句。

11、这一份壮丽,是谁赋予西山的?此刻,你真想对夕阳说:……。

12、读。

13、齐读这段话。

四、想象下沉图,感受多彩之美:

1、小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会发现又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2、谁来读?

3、生评价。

4、再读。

5、其他同学认真听,通过他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6、看到了什么颜色?这么多的颜色,知道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吗?7、老师范读。

五、寻找落山图,感受灿烂美:

1、快读读第四个自然段,你来读!

2、太阳都躲起来了,这世界还美吗?

3、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这份美好的礼物,齐读这段。

六、系统强化,巩固背诵:

1、孩子们,披着夕阳的余晖,跟着老师来欣赏这份美丽。

2、【配乐朗诵】想试试吗?用我们所有的热情一起来读这三段话。

七、回归自然,凸显中心:

1、告诉老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欣赏着这夕阳美景,还有一位老人无比激动,他就是……(爷爷)读下去。……。

3、满面红光该怎么理解?被映红的仅仅是爷爷的脸吗?

4、齐读课文,祝愿像爷爷奶奶一样的人们,今后生活得更加幸福!

八、布置作业:

孩子们,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欣赏,自然美景随处可见,牵起家人的手,一起去欣赏吧!回来后,可以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

小学语文二年级公开课教案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

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俺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同学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俺认为可针对同学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括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同学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同学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身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1.认知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同学兴趣,有利于引导同学进入课堂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知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培养同学考虑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同学讨论,培养同学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考虑的能力。)。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同学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扩展思维,培养同学想像能力。)。

7.下面,俺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同学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带头饰扮演。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田字格内九个生字。

3、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不妄自菲薄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写一段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飞机,坐过飞机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历史的巨轮前进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类终于造出了航天飞机。

2、幻灯出示航天飞机,了解相关知识。

4、读完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动动笔标上自然段的序号,标出生字词并注音。

2、出示生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生字词。

4、指名读带拼音的生字词。

5、去拼音读生字词。

6、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读好句子。

1、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2第一句话。

出示:突然一声呼啸,一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词语:呼啸(高而尖的声音)。

一个很大的东西腾空而起,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叫~。

(3)读好这句话。

2、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2第二句话。

出示:只见他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

(1)指名读句子。

(2)过渡:刚才听到他的声音,现在看到他样子,那“无影无踪”什么意思?

(3)读好这句话。

(4)连起来集体读好两句话。

(5)由这两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大,快,外形,板书庞然大物))。

3、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3第一句话。

出示:他找到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智慧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啊?

(3)“究竟”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吗?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智慧老人是怎样介绍航天飞机的呢?找到这一段,自由读。

2、智慧老人说了几段话?请学生分别读。

3、出示智慧老人说的第一段话。

4、第一段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

5、读好“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板书“更高更快”)。

6、高表现在哪里?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

体验两万米的高度。

7、快表现在哪里?还是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

体验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的距离之长,航天飞机所花时间之短。

(东西直线距离大约4000多公里,汽车大约50多个小时,火车30多个小时)。

8、指名读第一段话。

9、出示智慧老人说的第二段话。

10、第二段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板书:本领大)。

11、“本领大”表现在哪?用书中的语言来回答。

12、出示卫星回收的图片,用书中的语言来说说图的内容。

13、指名朗读第二段话。

14、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

1、指名朗读全文。

2、学生质疑。

六、书写生字词。

1、出示九个生字。

2、注意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

指导“慧”的写法。怎样写好这个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当降落伞,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够表情达意;鱼的尾巴起到划桨的作用。我们人类没有尾巴,可是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脂.穴癌翘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讨论得出:

1.根据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这一想象是大胆、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据的。

2.作者在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时,也是在前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人类尾巴的描述,是根据人体的体征和男女体征差异而进行。如写人类的不会长毛,是依据人类的进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壮些”,是依据“男人所有的肢体都比女人强健”这一特征想象推测的。

从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这惊人的结论。虽然奇特,但我们丝毫不觉荒.唐。

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七.课堂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半命题中任选其一,大胆想象,依据合理,说一段话。

题目一:“假如人类有__”

题目二:“如果动物会__”

公开课_小学作文小学语文公开课作文

今天早上,我们到行知楼多功能厅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是数学公开课,这节数学公开课的.主题是讲:下课。我们讲下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了一幅图,让我们观察那幅图,看看那幅图上都有什么。我们看到那幅图上有小朋友跳绳、有小朋友比身高,还有小朋友在看叔叔修桌子。老师先说,一起比比身高吧。她让我们看淘气和笑笑比身高,仔细看的小朋友会发现,淘气踮着脚,所以比笑笑高。但是没有仔细看的小朋友就不会发现这个。然后呢,我们就一起说了这个问题,周老师说对了。她又说要让我们玩游戏,我们全班人都把手举起来,可是,周老师又说:“玩游戏,就玩和周老师比身高。”我们就把手放下了。周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把手举起来呢?”我们都想说,周老师是大人,我们是小孩,所以根本比不过周老师。在我们吵闹的时候,周老师让我们拿出跳绳,开始比长短。我们比完长短,周老师又叫我们上去,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比长短。我和我的同桌陈一涵上去了,我们说的是:两根绳子把两头都对齐,哪根绳子往下沉一点,就说明那根绳子长;哪根绳子是拉直的,就说明那根绳子短。我跟陈一涵的结果是:陈一涵的红绳子长,我的绿绳子短。

下一个项目是帮叔叔解决用哪根钉子。有的小朋友说用最短的,有的小朋友说用最长的,有的小朋友说用中间的。大家都不知道该是哪个,我觉得是用中间的,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周老师最后宣布了正确答案,就是中间的那根钉子。如果选最长的那根钉子,那根钉子的尖就会突出那个小桌子了。如果选最短的那根钉子的话,根本钉不进去。所以正确答案是中间的那根钉子。

还有一个项目是小动物们要开森林运动会了,它们都急急忙忙的往过跑。可是在路途中,它们遇到了一座小桥。它们不知道小汽车能不能过去,它们请我们小朋友帮它们解决一下这个小问题。老师叫我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小汽车是不能通过的。因为桥的支地层只有三层,而汽车的支地层有四层,所以小汽车上的红灯去掉,小汽车就可以顺利通过了。

下一个项目是小兔比身高的项目。小兔长途跑,小粉兔获得第一,小灰兔获得第二,小白兔获得第三。但是它们三个都不服气,想比比身高看看。小灰兔最高,小粉兔中间,那么还有一个小白兔最低。但是现在小灰兔和小粉兔一样高,因为小粉兔第一它站的台子也就最高,所以它和小灰兔一样高。那么如果把小粉兔站的那个台子取下来,变得和它们一样高的话,就能看出真正的结论了。

下一个项目是小蚂蚁长途跑。他给你了三只小蚂蚁,它们的路线一点不同。有一只拐了两次弯,有一只拐了八次弯,有一只拐了六次弯。所以,拐的弯越多,说明它跑的路线越长;拐的弯越少,说明它走的路越短。我跟陈一涵用的是数它边边的线,得出结论:中间的小蚂蚁跑的最短,最上面的小蚂蚁跑的最长。周老师说还可以用数角角。有的有八个,有的有六个,还有的只有两个。但是周老师给我们一个难题:有一只小蚂蚁跑的路很长,是四个角,但是弯路非常长。还有一只小蚂蚁它跑的弯路非常短,周老师说它也有四个角呀,它们应该跑的一样长。我们说错,因为它们两个跑的弧度不一样,所以它们跑的长度也不一样。看来这数角角的方法用在这就不管用了。但是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来了一个好方法,他把所有的线都变成了一条横线,就数它的竖线线,和我们刚才的那些答案得出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看来,数这个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种。

最后,我们还背了一首儿歌,是我们的智慧老人送给我们的。他说:比高矮时要注意,同一起点很重要……后面的没记住,改天再告诉你们。

语文上公开课教案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注重朗读和背诵、积累。

1.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里老街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诵读。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讨论。(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让学生介绍,并互相补充。(出示幻灯片加以强调:)。

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2.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总结)。

教后感。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公开课_小学作文小学语文公开课作文

今天观摩了朱丽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公开课《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听罢为她的课堂精彩设计、驾驭能力和教学思想拍手叫好。

首先,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倡导的“三段”即“自学、互动、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并成功地运用了“424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整个课堂上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朱丽老师一开始采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出“预习学案”,组织学生“自学”,并明确要求小组长发挥带动作用,梳理出组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问题梳理出来以后,朱老师又针对第一个问题投影出“学法建议”,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互动”展示。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后,又采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在解决问题二的过程中,朱老师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对圆柱体的底面积从有两个底面、有一个底面、没有底面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清楚地认识到了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当学生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之后,朱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训练”(针对性训练和拓展性训练)。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本节课的收获。

其次,这节课真正地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学”阶段,朱老师打出“预习学案”以后,学生开始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并按照老师“梳理出组内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的引导,以小组长为核心,各小组开始梳理问题,然后展室,最后汇总成具有普遍性的两大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两大问题,朱老师开始分别出示“学法建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互动展示。我看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拿剪刀在自制的圆柱纸筒上剪,有的在测量圆柱的底面周长和剪开后长方形的边长,以及圆柱的高和剪开后的长方形的宽,从中领悟着什么,有的在计算着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底面积等等,没有一个学生闲着的。而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于口若悬河的表达中透入出来的那种自信,那份激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由于前两个环节做得扎实有效,学生在训练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听罢朱丽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有一股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我知道,我们福山小学打造理想课堂、全面革新教学的春天真的来了。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通过看录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2.对人民币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处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识别人民币。

2.说说识别方法。

3.分类。

(1)纸币、硬币各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元币、角币、分币的币种?介绍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4.和电脑娃娃比赛,看谁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5.例2:购物游戏。

6.独立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7.例3。

9.实践应用。

1元钱能买什么?

10元钱能买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每个书包35元。

(1)我的钱正好买一个,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钱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张?

2.谈话升华。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同学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局部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为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用图画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同学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同学都有自身的算法,然后组织同学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同学学会比较笼统地考虑,从而让同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再次引导同学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沛依*情境图启发同学考虑。教材先布置同学自身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布置,便于同学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乘数分别与被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同学理解笔算的方法。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的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同学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1、使同学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使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电脑、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