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读书心得体会 > 读林语堂的中国人的读书心得范文(24篇)

读林语堂的中国人的读书心得范文(24篇)

时间:2023-12-03 23:10:58

读书心得是书中智慧的结晶,通过写作可以让我们把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变成自己的财富和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的读书和写作有所启发。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史纲》好还是《中国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柏老讲了开天辟地的故事。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盘古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神祉;在犹太人那里,人们认为是耶和华创造了世界,那主宰世界的也是耶和华。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不是真正信奉神祉的民族,信神只不过是处于绝望环境中的一种无望挣扎。我们信奉神祉的心理远没有西方世界信奉神明那样单纯。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信奉。只有当我们觉得需要神明保佑的时候才去拜祭神明,而不是把拜祭神明当作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从来是个很实际的民族,顺我者兴,逆我者亡。

书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每章节后都有一个东西方对比,可以看到当我们处于一个时期的时候别的民族在做什么。我们的兴盛,我们的衰亡,一览无遗。大世界自有公道。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地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弃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所说:“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也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便是一部以“中国人”的活动为特定对象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作。有人在评价这部书时说:史学界大多推崇这部书的文学价值,而文学界则对这部书的历史观很是称赞。的确,相对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来说,《中国人史纲》观点新颖个性,语言活泼幽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很多方面,柏杨的突破和创新让我们对于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角度的看法,这相对传统史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通过《中国人史纲》,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

历史是残酷的,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众生在历史重重迷雾之中对狰狞的__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我惊觉,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赞歌,也许我们看到的,却未必是真实的。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上所描述的朱元璋是恩泽天下的圣主,其实也许他只是个热爱杀人的混蛋。就像人们赋予项羽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但也许他只是个徒有武力的莽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__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都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其实也许那只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柏杨说,焚书的原因是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但柏杨在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似乎也不那么客观和公正正。例如对中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作出巨大贡献创造出“乾隆盛世”的清代皇帝弘历,在柏杨看来,却是按下按钮让打黑暗时期重新来临的人物。柏杨甚至将他与杨广、朱厚照相提并论,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因下江南而闻名于世的酒肉皇帝,那就是7世纪的杨广,十六世纪的朱厚照跟本世纪的弘历。”“弘历跟和珅两个满洲肥佬密切合作,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凿空把打黑暗召回。”这种看法显然是过于偏激和不公正的,柏杨只看到了乾隆皇帝时期造成的文字狱以及下江南时的奢侈就以偏概全只字不提他在其他方面的巨大贡献,这显然是缺乏历史公正性的判断。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此,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

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时空,尽管空间略显狭小,难免碰了彼此的头,但是我们毕竟是无法逃离开这间巨大的时代之屋,我们还要每日见面、互致问候,还要礼尚往来,还要彼此提携、互相帮助。我们无法根绝乱世的诞生,因为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更不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但是我们目前却可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彼此达成协议,紧紧地团结起来,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不窝里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延缓乱世的出生。如果要做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做人。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更加长久的做人。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我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深以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国历史读本。它不同于以前读过任何通史性质的书籍。柏杨真正做到了从崭新的角度看历史,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正的以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真正的想中国强大,真正的去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

柏杨以《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在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为人们所熟知。在那个民族自豪感无上光荣的年代里,出现这种不同声音,显得那么的不和谐,同时也显得那么的警醒。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草草看了一遍《丑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印象,但里面所提到的民主,人权等等话题,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了。

直到去年在上海,从当当网上购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媒体管制方面的放开,这种书籍以前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方始认认真真的阅读了一遍。大概台湾的学人都很崇拜胡适的缘故,我感觉书中到处可以看到胡适的影子,尤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柏杨的论调像极了胡适,都对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统统持反对的态度。

我在想,柏杨不过是一个继承五四运动思想的文人。

《中国人史纲》让我转变了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读死书的柏杨。他的观点鲜明,明确,一针见血。对于五千年中国帝王的丰功伟绩,统统不放在眼里,帝王们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民主,人权等命题,于字里行间慢慢渗出来,成为本书的灵魂。

在书中,作者做了一项前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个章节后面,加上了当时年代的东西方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变迁,从一个超级帝国如何转变成为一个东亚病夫,真的能够唤醒我们中国人去反思。书中有写到明帝国的黑暗和肆无忌弹的杀人的时候,要求读者注意,同时代的英国,已经产生国会,《人权法案》已经生效,君主再也没有权利随意杀人,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权观念出现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直到清帝国入主中原,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惨无人道的屠杀人民并且建立集权中央使之合法化,中国彻底滑向了深渊。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屈辱,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同时书中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儒家文化系统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更加落后于中国,是什么原因让他通过短短八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中国。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真的更加发人深省。

历史在柏杨的笔下,再次变得生动,再也不是帝王将相的家族史,真正的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读一读这样的文字。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xx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

相信不少人听到或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都会为之一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当然不允许有侮辱性的词语加在我们的民族名字前。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文大师”柏杨,他的言论与作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这本书更是饱受争议,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其原因都是因为柏杨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人的缺点与不足,甚至丑陋之处。

记得我在学校看这本书也引起了同学们的非议,大多都是不能接受这麽刺眼的题目与主题。但是就像文中写的那样不只有《丑陋的中国人》还有《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等,但它们受到的待遇却大为不同。《丑陋的美国人》一书中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骄傲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这本书深入研究,认为这是一本“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每个外交工作人员人手一本,仔细阅读与反省。而另外两本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丑陋的日本人》作者是受《丑陋的美国人》这本书启发与鼓舞,误以为此举也可以让自己的国民受益,但自己却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围攻。同样的,柏杨先生当时也受到了批评。那么为什么一类的书遇到了不同的遭遇呢?看来,这是我们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症”,我们恐惧在镜中的形象,却不看自己的原因,反而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破镜子,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终止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最让我好笑的一点是:一起买东西,你卖5元,我就卖4元,你卖的低我就买的价格更低,以至于我们的稀土资源以“白菜价”销售,引得日本与韩国争相购买。这不是不团结吗?前几天看到大陆游客在香港地铁内吃东西等不太文明的行为被香港本地人大骂的事情,看来连我们自己人也受不了我们的行为,更不要说外国人。我们的“脏、乱、吵”有目共睹,我们“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三条虫”也是事实,我们因为悠久的面子问题“死不认错”,就好像梁思成故居被拆除美名其曰“维修性拆除”,让人不禁赞叹厉害厉害。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自称礼仪之邦,我们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我们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望大家都放下“爱国主义”,好好阅读这本书,并反省我们的“丑陋”。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人林语堂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作家林语堂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被广大读者所喜爱。而林语堂读书心得体会更是他独特的贡献之一,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对读书的独到见解。在本文中,将从他的名言、读书的目的、阅读的技巧、读后的收获以及他对于读书的态度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林语堂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林语堂和他的名言,阐述读书的概念以及读书的目的。林语堂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名言“书不可以被吃,因此无所禁忌,惟有一条:逐渐累积,定能有所得。”深深地打动了众多读者。通过这句名言,我们可以理解林语堂对于读书的态度,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一时的浮华,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累积,达到一定的境界。他的观点不仅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也启示了我们读书的目的——深入理解和积累。

第二段,探讨林语堂的阅读技巧和他的读书方法。林语堂是一个非常善于阅读的作家,他提出了多种读书方法,其中一种就是专注于阅读书籍的精华部分。他认为读者不必过多纠缠于书中琐碎的细节,而是应该有选择地读取书籍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这种阅读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第三段,分析林语堂读后的收获,以及他对于读书的态度。林语堂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强调读书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读书是人类思想的重要源泉,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拓宽视野的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历史和思想,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思考方式。林语堂鼓励每个人都要从读书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段,介绍林语堂的读书心得体会和推荐书目。林语堂经历了多年的读书积累,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对于不同书籍的评价。他推荐的书目涉及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实践。同时,林语堂还倡导多元阅读,鼓励读者开拓眼界,不拘泥于某一具体领域。

第五段,总结林语堂的读书心得体会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林语堂的读书心得体会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读者,他的独立思考和多元阅读的观点,启发了无数人热爱读书的同时也注重读书的方法和目的。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能够获得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总之,中国人林语堂的读书心得体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指导和思考方向。他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验,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给我们指引了读书的目的和态度。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读书心得体会,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__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历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这可从《史纲》里面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例如,作者提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看完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受到了震撼,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历史,要认清事实。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潮流。社会在进步,旧的制度被淘汰。历史,其意义最主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传承,历史学科就是如此。我们的民族汉族在历史上曾饱受欺辱,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统治者骄奢淫逸,百姓不能够居安思危。可是当今有些所谓的“爱国者”仍旧不肯正视历史,却热衷于依靠对历史的意淫来寻求快感,活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回不到现实。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耻辱。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历史,以史为鉴,同时反思我们民族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消除偏见,才能为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对过去的事情的掌握和理性分析,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事情圈外,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分析,有高屋建瓴之意味。等我们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烦恼和忧虑都是如此的渺小。从自身修为角度来讲,可以让我们能够超然世外远离目光短浅的痛苦。从处理事情来看,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全局,可以站比一般人更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我一直说,学历史,不能指导你具体发财致富,但是可以更好地指导你的人生。这个多元的世界,赚钱容易,修身难。没有好的修为,终生痛苦。内心的苦痛是物质不能弥补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最大的帮助。

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读完《中国人史纲》真是感悟颇深,希望这本优秀的著作能被更多人发现并且阅读。

中国人林语堂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人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华,塑造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个巨大的名字。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书籍,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读书人。在中国的读书风气中,他的读书心得体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林语堂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林语堂强调读书要有广度和深度。他认为,一味追求广度会导致泛泛而谈,而纯粹追求深度则会导致狭隘和片面。林语堂主张读书要拓宽视野,广泛阅读各种不同的书籍。他自己就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和翻译家,他不仅阅读了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还涉猎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他认为广泛的阅读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并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林语堂强调坚持读原著。他认为,只有读原著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他经常引用经典名著的片段和思想,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和理解,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经典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他特别推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他认为这些作品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读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第三,林语堂认为读书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反对盲目的崇拜和模仿,鼓励读者保持独立思考,对书中的理论进行质疑和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读书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的真善美,而不是追求他人的称赞和赞同。他鼓励读者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林语堂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他将读书比喻为与朋友的交谈,他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他鼓励读者享受阅读的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智慧。他认为读书是一种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快乐,读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的智慧结晶,读者应该以敬畏和热爱的心态去读书。

最后,林语堂认为读书应该改变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经验的深入思考和总结,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他希望读者通过读书,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行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他认为读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让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总之,中国人林语堂的读书心得体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广博知识、独立思考和丰富阅历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他的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读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能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智慧。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像林语堂一样的读书人,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林语堂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20字)。

中国人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人类学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较早地开始涉足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一位广泛涉猎领域的学者,林语堂以其独特的阐述方式和扎实的学识成为读者们借鉴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于读书的热爱以及周密的思考,还能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阅读心得。

第二段:对于读书的态度(240字)。

林语堂生前提倡“读书的物质基础是爱情”,他认为爱情是读书的源头和动力。他深信,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得到阅读的滋养。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林语堂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一个单纯枯燥的动作,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他指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建立情感纽带、发现人生的乐趣和应对人生困境的能力。这种对于读书的态度不仅是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引导了读者正确认识到读书的意义。

第三段:阅读的方法与技巧(240字)。

林语堂在读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并将其总结为“三心四眼”。他认为读书需要“心静、心广、心对”的态度,并且呼吁读者要养成广博的阅读习惯。他的“四眼”则是指对书香世界的四种眼光:综观的眼光、批判的眼光、实用的眼光和开放的眼光。他认为读书必须具备全局观,对于书中的内容能够批判思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备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尊重不同意见。通过这种方法与技巧,林语堂使读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与积累知识。

第四段:书籍的选取与欣赏(240字)。

林语堂非常重视书籍的选取和欣赏。他认为,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进行欣赏非常重要。他主张“读书要和自己打交道”,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读物,而不是因为别人在读而盲目模仿。他认为每本书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和领悟其中的精髓。不仅如此,林语堂还主张将读书与生活、工作相结合,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第五段:读书的意义与影响(360字)。

读书对于个人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林语堂认为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并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广博的胸襟。他还强调,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他也认为读书有助于人的修养,能够提高人的品味与素养,使人更加自信。除此之外,读书也能够为个人的人生提供指引,并提供应对人生困境的智慧。可以说,通过读书,人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论(120字)。

中国人林语堂以独特的阐述和卓越的学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心得。他的阅读态度、方法与技巧、书籍的选取与欣赏以及读书的意义与影响都为读者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我们应该从他的读书心得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修养,完善自身。

读中国人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没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与许多中国人进行交流,我意识到了他们不同于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背景。我发现读懂中国人的心并不容易,包含文化、环境、家庭等多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读懂中国人的心。

第二段:调查与研究。

首先,我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通过豆瓣等社交平台,我了解到了不少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习俗和礼仪。此外,通过阅读各种中文报纸、小说、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例如,中国人重视传统、谦虚、收敛、讲究面子等价值观念。

第三段:文化差异。

但是,文化差异却也是我们之间的障碍之一。在不同的文化中,一些相对简单的行为及动作举止动作都会有不同的涵义,如不同的拍照姿势,互相见面时的礼节,等等。从我的观察经验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尤其突出。不同的文化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有不同的习惯和表述方法,造成了相互的理解与沟通的困难。

第四段:理解中国人。

为了有效地读懂中国人,我们需要把自己彻底融入中国文化中,去认真研究和理解他们的习惯和文化。例如,我们可以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文学以及社会背景,和中国人交朋友、一起去感受文化体验。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学习和宽容,而不是一蹴而就。不过,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人。

第五段:结语。

总之,读懂中国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文化。在我与不同的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非常关键。所以,我将继续努力,将更多的中国文化融合于我的系统之内,并在与中国人见面时是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

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作文

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给人以启迪,为人生道路提供指引。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阅读使人充实。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们大都是读书的狂热爱好者。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取到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将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修养,让我们更加聪明博学。

三、阅读可以开阔眼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地方,这些都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在读书时,可以相互分享一些不同的看法,掌握不同的思维角度,并从中发掘出我们自己的思路,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四、阅读帮助个人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不足,发掘出我们自身的悟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充实、不断深化,最终实现我们个人成长与提升。

五、结尾。

总之,我们在读书中可以发现很多东西,例如经验、知识、智慧等等,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更加聪明、更加谦虚、更有担当的人。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读书,探索属于我们的人生道路。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柏杨先生是我心仪已久的,柏杨杂文基本上我都读过。后来他进行《资政通鉴》翻译,以及整理跟中国历史有关的几部著作,我也读过。柏杨著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白话文写得真是好。中国文字在他手里像一块泥巴,想抟成什么样子就抟成什么样子,运用自如。

柏杨的著作特别突出“人”的地位,带着激情写出了过去两三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没有尊严的这种状态。评价历史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国家强盛、金瓯一统和皇权强固为主,还是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人民生活得有尊严为主?因为在历史上两者往往是不同步的。

中国历史算起来有两三千年,实际上只是暴君与人民在轮回。新建朝代里第一、二代君王可能好一些,然后再像前一个王朝那样再轮回一次。第一二代君主时代,社会安定,生产有些发展,经济繁荣,但由于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有把社会引上长久安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没有任何监督与限制,早晚还要乱。

《中国人史纲》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数次改革,对“变法”极为推崇,这点可以再商榷。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改革有五次:商鞅改革是一次,其他是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商鞅改革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它建立的只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国是强盛了,但老百姓的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历史上改革只有商鞅改革成功,张居正改革等于是半成功,其他三次改革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读《中国人史纲》,有一点让我觉得别扭,就是人物的称呼,特别是春秋以前的称呼。春秋以前男子不称姓,女子不称氏,所以周文王虽然姓“姬”名“昌”,但不能叫“姬昌”,周公旦,虽然也姓“姬”,但不能叫“姬旦”。我们惯用的称呼一般都是文王昌、武王发、周公旦等。另外,不称帝王年号而称名字的做法,有点古怪。柏杨先生说,看到帝王年号就反感,就别扭。这有一个习惯问题。比如不称道光,非要称名字旻宁,这也不算错,但大家都不熟悉,特别是普通读者就会觉得有阅读障碍。

柏杨是一个非常有使命感的作家,非常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有三千年史,这既是我们珍贵的遗产,也是我们前行的包袱。现在创作历史文学作品蔚成风气,写历史剧可以,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专题报告也可以,但要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基本的历史史实应该是正确的,评价历史要有人民观点,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有些剧作家发誓要把历史学家气死,写出来的内容百分之九十是不正确的,任意胡说,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柏杨自己评价《中国人史纲》时说了两句话,第一,我没有说谎,第二,没有失实的地方,没有语句不通。以我看,这个自我评价虽然是谦逊的,但细究起来,做到这两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作文

自古以来,阅读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读书被视为一种华贵的待遇和强大的地位象征。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阅读已成为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扩展视野,提升自我修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第二段:谈谈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思维,增强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道路,扩大我们的知识渊博。不仅如此,阅读还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阅读不仅是一项知识活动,还是一种健康、有趣和放松的方式,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段:谈谈从阅读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可以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经典的读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指引,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还可以从阅读中获取不同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和文化,增强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段:谈谈如何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阅读对于我们的人生很重要,但如何保持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找到阅读的原动力,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以从这些方面下手: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设置阅读目标和时间,与读书组织保持联系,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等。能够积极地热爱阅读,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

阅读在中国的地位极其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的人生成长,扩大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辨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启示,使我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处理事情更加从容自如。保持阅读习惯和兴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应该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并保持阅读的原动力,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并积极热爱阅读。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

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的林语堂在这本书里深刻的描述了中国人,以非凡的洞察力阐释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并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与西方人的诸方面作了相应的、广泛的、深入的比较。让人为之一叹写出这样的著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家的势力范围。

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序中评论此书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国人》和史密斯的《支那人的气质》,两者一个是局内人的自我剖析,一个是局外人的观察,刚好可以相互补充视野的盲点,并且暴露作者不小心掺杂在里面的主观感情和观念。但就在这两本风格迥异的书中,却对中国人的性格达成了共识中国人是不求甚解、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林语堂把这些特征概括为一个词老成温厚。的确,但西方社会为了一个问题而精益求精时,中国人却在说读书不求甚解;西方社会有探索整个宇宙奥妙的好奇心,并对其中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想弄清楚,而中国的读书人却将一个大概的关于宇宙的意境装入脑中,便以为自己已经全部弄清楚了。中国人沉溺于气节、意境、诗词歌赋、儿女情长、家庭礼教,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小把戏,从来不是主线。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但仿佛不太有去动用创造力的动力。现在知道的一切就已经够了,干嘛还要去把问题弄得那么清楚,太清楚了意境反倒没有了,这也许是中国人的心声。

老成温厚的中国更像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学会了圆滑,摸去了锋芒和棱角,没有了年轻人的热情和好奇心。其中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成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就不一一详解。

而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本伟大而深刻的书,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深,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相信林语堂先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赤子之心、文人之诚,会让所有读者为之动容。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仁”,老子的“道”。现在中国还在四处建设孔子学院,但愿它不要变成一个汉语培训机构,但愿其中的老师能够吟古诗、会书法、向林语堂一样饱学中国传统哲学。

着,而且与现代的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个有时从台湾综艺节目都能看出来,主持人动不动就会蹦出几句成语来)。

有人会说,钱钟书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啊,不错,但钱似乎更侧重于将国外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在向外传播方面,成绩是比不上林语堂的,但长久以来,林语堂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大陆人的重视(这个从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就可看出,别的作家都是好几套,旧了就会更新,而林语堂的书只有一套,而且已经很旧很旧了),也许是因为他与国民党、台湾、蒋氏夫妇走得太近了,引起了大陆政府的反感,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对林语堂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个中国人,阅读是我们熟悉的活动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读书,亦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阅读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修养。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得到情感的滋养,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第二段:知识的获取。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科学论文,还是哲学思考,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见解和启发。读书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使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文化背景。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世界上的美好和残酷,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第三段:情感的滋养。

除了知识的获取,读书还能够滋养我们的情感。书籍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伦理道德观念,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思考。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智者对话,他们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勇敢和睿智。好的书籍可以激发我们对美的追求,让我们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第四段: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

阅读不仅带给我们知识和情绪上的益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作者的描述和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对比,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升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作为中国人,读书对我们来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众多的经典著作都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通过阅读中国的经典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读书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总结:

阅读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就重视的活动。通过读书,我们能够获取知识,滋养情感,培养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作为中国人,读书对我们来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因此,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修养,一种责任。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能够提升自己,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

世界不断地发展,中国也在不断地发展。

在过去的多年中,我们更多的是去学习西方,学习外国的文化。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中国飞速发展,并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到路,我们也要回归到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了解我们等你中国的文化,学习我们中国人的精神。

而在这本《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中国的一些精神和文化。

《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说了在社会的早期和野蛮阶段,人类必须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控制和抑制人类的激情。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叙述了儒家文化与欧洲宗教的对比。

第三部分主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和封建女子的思想形象。

第四部分则说了汉语和中国学。

第五部分对全书的内容作了总结和升华。

书中能够比较深刻得表达了中国人的一些思想,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想法,和中西价值观冲击下一些思想的火花。

接下来就让我谈谈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一些感受。

书中提到中国的道德。

在社会的早期和野蛮阶段,人类必须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控制和抑制人类的激情。

因此野蛮部落就受到纯粹的自然力量的抑制。

但是随着文明的出现,人类发现了一种比自然力量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控制人类激情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

而西方在很早的时期就是受自然力量影响,直到后来宗教的出现,法律的出现,才使其受自然力量制约减少,但却不是真正受道德的力量所制约。

而中国,在很早时期,已经受到道德力量的制约,从孔子开始,人们已经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形成养成道德观念,在心中打上烙印,并且其行为也受这些道德观念影响和约束。

中国人不需要宗教,因此,很多西方人的会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约束力,是十分危险的,而他们西方就有基督教,天主教。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中国只是没有自己的宗教,但是他们是有信仰,孔子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一直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心中,根深蒂固,为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我们的行为。

从这里看出,不理解中国人的'西方人,只看表面,否定我们信仰,认为我们无道德,这无疑是非常肤浅的。

书中还提到中国的语言。

作者认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中国语言也是一种心灵语言。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在中国的外国人中,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学习汉语非常容易,比成人和受过教育的人要容易得多。

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是用心灵语言来思考和说话,而受过教育的人,特别是受过欧洲现代知识教育的人,是用头脑或者知识的语言来思考和说话。

我觉得西方更注重的是方法,技巧,学语言注重的是语法。

而我们的中国语言,却是心灵学习的一种语言,我们需要用心去领会,去感受语言中的意思,语言中的艺术。

就像我们中国的同一句话,或者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时候,就是我们所称的语境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语在同一个句子中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一个相同的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同,句子又会有另一种意思。

相信学过基础语言这门课的同学就深有感受。

不得不说,中国的语言真的是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充满生命,灵魂的艺术。

在这本书中中国的妇女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不得不说,中国的妇女真的非常伟大。

在那些“三从四德”中,她们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以牺牲自己的代价来满足丈夫的需求。

文中作者说那是因为丈夫有很大的责任,要为国家,为家庭而贡献,甚至牺牲,还要保护自己的妻儿,责任重大,所以他们配得到这样的女子为他们牺牲,并且可以纳妾。

男人很辛苦,我觉得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我不会否认,因为他们的责任很大,但是这个不是三妻四妾的理由。

现代的女性,需要摒弃一些三从四德中那些腐朽的糟粕,要不仅为男人而活,还要为自己而活,要重新找回自我。

但是,一些贤良淑德,洁身自爱的美好品质我还是要继承下去的。

做一个既拥有美好品质,又具有现代女性自主自我的中国女性。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事实上我想说,即便在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心灵和性格的毛病和缺点里面,也不会有什么让你厌恶的地方。

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 以后深有感触。

读到精彩之处 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

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见,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荐的书目。

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

用我剩下的大学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也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

今天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向往的。

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

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忘记要好好读书了。

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始我的读后感

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十分感动: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

长久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解和反对是多么的愤怒。

我常想,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从光绪或者慈禧的角度想过他们的处境,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人或两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将运转了几千年的封建机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焕发生机呢?也许,是众多人的庸庸碌碌导致了历史的悲剧,而这一条链条上最关键最扎眼的是位于最顶层的皇室罢了。

回到刚才的话题,即辜老先生的骨气和气节。

从整篇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实写照。

清高或者说骄傲,其骄傲程度不亚于现在欧洲人轻视外来人种的程度,这与历史书中讲的中国人自奉为天朝上国有很大相似之处。

但是,如果他以相应的礼节被尊重,他并不介意客人说一些他不赞同的观点,他的骄傲还体现在民族气节上,他说:“他们(外国人)以为他们只消招招手,我们就得来。

”但是不得到尊重,他绝对不会低头;守旧或者不随波逐流,他一直留着长辫子,他说那是一个标记,是中华末了的一个代表;自恋或者自负,他熟练运用英文德文等,了解各国的哲学,嘲笑美国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他有广博的学问却没有聪慧的学生来求知,他满怀抱负,但始终觉得没有得到重用。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拜访他的时候,细致的描绘了他的容貌、言行,现引用辜老先生赠与毛姆的一首小诗:

你不爱我时:声音甜甜,烟波含笑,素手纤纤; 待你爱上我时:声音却变得凄楚了,满眼是泪,睹目痛惜。

伤心啊,伤心之爱使你不可爱。

我渴望岁月飞逝,那你就会失去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所有灼眼的神气。

到那时我依旧爱你,你才会珍惜我的痴情。

令人羡慕的年华转瞬不在,你已然失去了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全部诱人的神采。

唉,我不爱你了,即便你上心我也无心再爱。

辜老先生受德国影响较重,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歌德的话语,在他关于中国不需要宗教的阐述中,讲到歌德的话:谁有科学与艺术,就也有了宗教。

谁两样都没有,就须有宗教。

哈,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你们的父母不是一直在给你们最基本的供养和关爱吗?你们还需要什么宗教和信仰?!没有宗教我活得很好,我周末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休息或跟家人在一起,还有什么比快乐的过一生更重要呢?有人说犯罪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自杀率升高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人在无助时需要信仰,我说,放屁。

我想,关于辜老先生对于应保留君主制的观点,我不能苟同,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一家之言,对于辜老先生关于慈禧的观点我也是当做补充历史知识,但是对于他对宗教的看法,他对于中华民族深邃精神的理解和强烈维护,我是深深的赞同和感动。

其实从理想的层面上说,传教士和警察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产物。

拜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20多年前引起华人圈一场风波的大作。

我读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4月版。

书的内容份为两大部分:上辑,沉痛出击,包括作者于1984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做的一篇演讲辞,然后是三篇84年之前作者在其他场合批判中国人丑陋性的谈话和演讲的整理稿,以及从《猛撞酱缸集》等文集中摘选的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评论文。

下辑,惊涛拍岸,引述了“丑陋的中国人”这篇演讲做引发的国内外中国人(当时主要是在美的华人和台湾人)的大讨论,有支持柏杨并添油加醋的,有怒斥柏杨觉得,最后是一篇一个对中国语言、文化、习俗钻研颇深的美国神父对中国人的品质作的评论,意思好像说,我们都闭嘴让老外来评评理吧。

中国人身上的丑陋在柏杨看来,有脏、乱、吵、窝里斗、没有团队精神、死不认错、易自我膨胀、无纪律性(纪律都是用来规范别人的)等等,这些陋习都有很强的传染性和遗传性。

中国人在文化酱缸里腌制了五千年,到了20世纪个别人跳出了酱缸到了国外,就像刚出锅的臭豆腐干,臭味儿马上又能弥漫方圆一幢楼、一条街。

柏杨列出的那些丑陋性好多在鲁迅那个年代批孔浪潮中已经提出来了,比如喜欢做冷漠的旁观者等,而且大多人也承认。

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读书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我们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学问。在我国的古代,读书被视为人生修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阅读吸取知识、培养情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如今,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人民对读书的热爱从未改变。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知识的滋养,还能够收获人生的感悟和体悟。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阐述读书的益处。

读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求知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以拓宽思维,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沟通能力。此外,读书还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修养,提升人的内涵和格调。通过阅读名著,我们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阅读哲学作品,我们能够探索人生的意义,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总之,读书是一种全面提升自己的方式,能够使人变得更有内涵、更有思想、更有品味。

在我个人的读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的道理。首先,读书需要耐心和毅力。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本书,实际上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理解。但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其次,读书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读书需要跳出舒适区,不断追求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领域,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四段:读书的重要性。

正如人们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和有责任心的人。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和修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都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而变得伟大的。正如乔布斯所说:“阅读会让你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高度。”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种重要而有意义的活动。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得到知识的滋养,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情感和修养。同时,读书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和有责任心的人。因此,我鼓励大家多多读书,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读有益的书。通过读书的途径,我们将会收获到人生的智慧和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走进书海,汲取知识的馨香,感受文字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

让我们列举三个最糟糕最昭着的特点,并看看来龙去脉,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和超脱老猾。我认为这些都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井时时受其影响。自然可以认为,如果消除这些影响,那么这些品质也会随之削弱以至灭亡。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即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等,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品质又特别是家庭制度的产物,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人们力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宪法的维护。超脱老猾是由于道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当然这些品质都是同一环境的产物,我们为每种品质找出特定原因只不过是为叙述的清楚起见。

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已经被提前征收了今后30年的赋税,但是他们除了私下在家里发出几声别人似能听见又听不见的咒骂外,再无任何有力一些的反抗。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世界各国的旅行家们蛮可以带一些中国人的这种忍耐回去,像景泰蓝一般赏玩,因为真正的个性是无法模仿的,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污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能否继承整个世界我没把握,但中国人的忍耐使我们得以继承并管理着()半个亚洲大陆却是真的。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然而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却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妯娌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在这个大家庭里,如果有人关起门来做什么事就会引起别人反感,这里个人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份。

唐代有位宰相叫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林语堂经典语录林语堂经典语录

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无论如何,感谢经历。

1、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3、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5、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6、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7、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山如此,人亦然。

8、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

9、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是一种美德,而雨果先生生平的一大愿望是要把巴黎改为自己的名字也并非缺德。

10、画家的个性挥洒在作品的线条里;诗人的个性倾注在作品的感情里;音乐家的个性融汇在作品的旋律里。不过,有为大多数人欣赏的个性,却没有为所有人欣赏的个性。

11、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同样重要。

12、不能保持自身的个性是一种“懦弱”,不能尊重别人的个性是一种“霸道”。

13、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个性可能不合于“潮流”,却合于生活。为了追赶“潮流”而改变自己的个性,那不过是做了一篇虚情假意的“文章”。

14、“潮流’’总是不断地改变,你的“文章”难道也要不断地重写?

15、没有个性,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仅有个性,也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

16、狭隘的人总是想扼杀别人的个性;软弱的人随意改变自己的个性;坚强的人自然坦露真实的个性。

17、心胸宽广者如海,心胸平常者似河,心胸狭小者像沟渠。

18、心胸狭小的人多烦恼,别人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会使其烦恼;自己的机遇不如人,也会使其烦恼。在生活中遇到些许不顺的事情,便会叫苦连天,仿若安徒生童话中那个豌豆上的公主。

19、一个人有了宽广的胸怀,他在生活中便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多了温和,多了宠辱不惊的气度。那些经常表现出咄咄逼人,尖酸刻薄的人,面对别人的成就不是赞赏而是低毁。

20、有胸怀者能荐贤,如春秋时齐国鲍叔牙力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如塞内加尔第一任总统桑戈尔让位于迪乌夫,自己乐于隐退。这样的胸怀,对国家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都是十分有益的。

21、成大事业者有大胸怀。这样的人不会成日计较于鸡毛蒜皮,整天着眼于蝇头小利,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22、我真羡慕少年,学什么都来得及,不像我们,总是感觉在被时间的鞭子抽打着走。

23、少年不要怕失败,没有多少人会讥笑一个少年的幼稚和失败。当你长大了,失败的滋味会比少年时代难受得多。

24、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凡事一旦养成了习惯是很难改的。少年时期,在很多事上正是养成习惯的时期。与其后来吃力地改变一种坏的习惯,不如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25、少年时代学东西,容易着急,容易改变兴趣,若能在长辈的指导并在一些伙伴之间展开竞赛,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26、少年成才,固然是件可喜可贺之事,却并不特别值得骄傲。当时南朝齐梁之际的才子江淹,六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的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年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

27、除在某一方面确有特别杰出、超常的天赋者外,少年时期偏科是不大适宜的,未来的创造和发展需要思想开阔,过早偏科则会限制自己的思路,这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28、少年时期虽应以学习为主,却也应逐渐养成分析和判断的习惯。有许多时候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29、少年时代,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够在这个时期多背诵一些文学中的精华,不仅对当时有益,对未来也是很有益处的。

31、贝多芬说,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如果我们没有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那份勇气,能给命运使个绊儿也是好的。

32、不论你是站着还是跪着,命运都会不加改变地到来。(经典语录)以为跪着就矮了一截,命运的风暴就会刮不到,这只能是一种天真。

33、当我们备受命运折磨的时候,我们会嗟叹命运的不公平。当有一天命运对我们倍加青睐的时候,我们却会安然享受,不再去想命运是否公平。

34、原来,人们诅咒命运,只是在自己没有受到命运宠幸的时候,如此说来,命运并非像许多人感觉的那么不公平。人们所以常常感觉命运不公,有时是因为我们太不念命运的好,而太记命运的不好。

35、人生,机会总是有的,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

大概意思是:生命有限,要抱乐观的态度生活。你想要哪一种的呀。

读中国人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读懂中国人是多么重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独特的国家,其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对国民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中国国情和心理状态,对于与中国人的沟通交流,事半功倍。在我和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读中国人心的经验与体会,下面将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理解中国文化视角。

文化上的差异注定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会与其它国家有所不同。对于理解中国人的心理,我们必须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情境。如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人习惯于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关注自我完善,因此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倘若能理解他们的文化视角,我们将会更容易进入远古中华文化背后的思想世界。

第三段:注重言外之意。

华夏文化中注重非言语传递和暗示,尤其表现在“言外之意”的传递上。因此当中国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字面意义出发,必须要追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实际效果,把握他们的意图。在实际交流中,我们要多留意中国人的身体语言、微表情、语气以及语境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

第四段:尊重中国文化和习俗。

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和习俗的国家,这些习俗表彰着中华文化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礼貌和尊重别人的态度。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要尊重这些礼仪习俗,以表达我们对中国人的尊重和敬意。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虚、耐心和理解,接纳和尊重中国文化和思想方式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中国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五段:积极学习和适应中国文化。

最后,与中国人打交道需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中华文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可以参加本地文化活动、阅读中文书籍、学习中文和习俗礼仪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人民的价值观。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华思想的世界,真正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达到顺畅沟通的目的。

结论:读懂中国人的心,不仅需要我们了解中华文化与习俗,还需要用心去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述中,汲取他们的含义,解读他们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包容和理解将为我们所带来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好感和友谊,更是我们能够更加融入中国文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