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二十四节气教案反思(通用16篇)

二十四节气教案反思(通用16篇)

时间:2024-04-08 07:31:05

教学工作计划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能够让大家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一致的理解。范文教学工作计划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材料,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反思

二十四节气歌,是我小时候父亲教我的,当时只会背,不理解。后来上学,方明白其意。

清明节快到了,我又想起父亲教我的.节气歌,写这篇博文也是为了缅怀我的父亲。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音同甸)处暑割麻、烟。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十月节,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河冻,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注释: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春意盎然,河边上的冰开始融化。到了惊蛰,乌鸦欢叫。(现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已看不见乌鸦了。)到了春分,地面没有冰雪了。清明,北方开始种小麦。谷雨一到,农民开始播种五谷杂粮。此时暖风习习,蓝天白云,布谷鸟在树上鸣唱,小草吐绿,野花孕育芬芳,蒲公英、曲麻菜(即苣荬菜)猫耳菜都钻出地面,树绿了,正在伸枝展叶,焕发了青春。这时辽阔的田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画。

到了立夏,就不刮大风了,意思是说连鹅毛也刮不起来了。小满燕雀飞来。到了芒种,田野一片碧绿,此时农民开始铲头遍地,这时雨水较多,草苗一起长,铲完头遍铲二遍,这是指从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不用拿锄头铲地了,撒上除草剂,苗长草亡。夏至不拿棉,意思是说,到了夏至,人们都穿单衣服了。我记得半个世纪前,农民生活贫困,他们早晨下地铲地时,有人还穿棉袄,等太阳上来,再把棉袄甩掉,光膀子铲地。如果下雨,把棉袄又穿上了。

小暑连大暑,是一年四季最炎热的天气。

立秋忙打靛,打靛:是指收割一种可用来做染料的植物,用来染布。到了立秋,北方农村家家户户开始托坯、(把黄土掺麦秸加水和成泥放在模子里,晒干后砌炕洞用)扒炕、(用土坯或砖砌炕洞)抹墙,为了冬天屋子暖和,每年都要用黄土掺麦秸加水抹一次。到了处暑,开始收割麻和烟。(麻:有苘麻、线麻两种,纺绳子用。)70年代以后,农民很少种麻了,尼龙绳代替了麻绳。白露,打烟叶上架晾晒。到了秋分,庄稼不再生长。

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四季的时序更替与物候变换。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课前搜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质疑,教师解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找出要求认识的字,反复拼读。

3、再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5、谁愿意主动站起来读一读课文。

6、同桌互读课文。

7、分组抽读生字卡片,说说识字方法。

8、教师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成语有什么特点。

2、同桌说说成语的意思。

3、指名反馈,教师指导。

4、你能选一个成语说话吗?

四、齐读课文。

作业:

1、用上12个成语中的一些词,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描写。

2、将节气歌背诵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

2、读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1、分组汇报,组长进行整理。

2、分组反馈。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说说该怎样来写这些字。

3、指名上黑板试写,大家评价。

4、教师重点指导:暑、明、寒。

5、学生口头说词。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写字。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反思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及江南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也有不少,例如: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

惊蛰期间的谚语。

惊蛰至,雷声起。

文档为doc格式。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反思

1、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2、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3、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4、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5、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6、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8、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9、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10、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11、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12、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13、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14、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15、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16、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17、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18、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19、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20、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21、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22、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23、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反思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哎唻哎嗨哎嗨呦哟。

春呀吗春天。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哎唻哎嗨哎嗨呦哟。

夏呀吗夏天。

立秋忙打甸。

处暑动刀镰。

白露割蜜薯。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哎唻哎嗨哎嗨呦哟。

秋呀吗秋天。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汊牢。

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冰如铁。

迎来又一年。

盼望冰消雪化艳阳天。

哎唻哎嗨哎嗨呦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十四节气教案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一年的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这时的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

雨水节气特点。

雨水位于每一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节气时段为雨水日起,到惊蛰日前(公历3月4-5日)结束。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已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雨水不仅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这说到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这时的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这时的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这时的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这时的大气环流处于调整阶段,全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

雨水节气适宜吃什么。

多喝汤粥养脾胃。雨水时节,人的脾胃容易虚弱,这时的应多食汤粥以滋养脾胃。汤粥容易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山药粥、红枣粥、莲子汤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将汤粥配上适当的中药做成药膳还能滋补强身。如可根据初春时节肝气旺盛的特点,在药膳中加入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等升发阳气之药材。

脾胃虚弱的人应避免进食饼干等干硬食物。因为干硬食物不仅不好消化,还可能给胃黏膜造成损伤。另外,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好,这时的应以流食和松软的食物为主,这类食物可以促进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不吃辣,放燥热。雨水时节,空气湿度增加,但气温仍然很低,因此这时的的天气寒中带湿。在这种环境下,人体往往预热壅阻。这时的若吃燥热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预热让人想吃凉东西,但吃凉过多,则会使脏腑为湿寒所伤,出现胃寒、腹泻等症状。

二十四节气小雪教案

晨接:播放有关雪的音乐(晨接、吃早餐、户外活动、吃午餐、睡觉、起床、都是不同的有关雪的'音乐)。

引导孩子观察早晨、中午和下午的天气,说出有什么变化。

日常提醒(多穿衣服,吃温热食物,喝温水,不要赤脚等)。

读有关雪的绘本,诗歌。

安静游戏让孩子用五官感受冰块并说出来。

主题课说有关下雪天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

让大组的孩子当护林使者,爱护园里的树木。

让小组的孩子在园里收集冬天的自然物回来进行美创。

午餐:播放吃饭音乐。

吃腊肉饭和饭团雪球。

播放睡觉音乐。

语言(学习新的词汇,比如小雪、降温、初雪、寒冷等)。

家政(剪雪花工作、贴雪花工作等)。

音乐(节气儿歌、诗歌等)。

美术(绘画雪及雪花、手工制作雪及雪花、冻冰花等)。

科学(小雪的由来,节气的习俗,天气的特点等)。

蒙氏(点数雪花,雪花与数字对应等)。

父母带着宝宝腌菜/腌肉(食材自备或者园里准备)。

体验腌菜/腌肉的过程。

二十四节气教案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春分,大家对二十四节气熟悉吗?下面本站小编提供二十四节气教案,更多优秀教案请关注我们本站。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

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大雪》教案

活动目标:

1、愿意通过儿歌理解大雪的节气特征,喜欢朗读儿歌。

2、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的朗诵儿歌。

3、通过学习大雪儿歌,知道大雪节气里河水、动物天气变化的明显特征。

小雪小雪刚刚过,

大雪大雪要封河。

小兔小兔毛毛厚,

大熊大熊躲进窝。

北风婆婆来巡逻,

太阳公公不敢惹。

乌云哥哥把天遮,

雪花姑娘好做客。

小提问:

1、儿歌里都有谁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呢?

2、太阳公公为什么不敢惹北风婆婆呢?

3、雪花飘落的时候,天空什么样子?大地会是什么样子?

4、雪花姑娘长什么样子?下雪的时候,你试着接上一朵小雪花在手心,仔细地观察观察她吧。

家长指导建议:

1、我们可以把儿歌的每一句歌词都想象成画面,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理解内容。

2、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各种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河面结冰或大雪覆盖的情景;毛茸茸的兔子会是什么样;大熊怎么躲在洞里睡觉……爸爸妈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如:北风婆婆太阳公公乌云哥哥雪花妹妹会是什么样子呢?引导孩子把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好方法。

二十四节气教案

通过“春姑娘来了”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对自然规律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孩子们的衣服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每天在户外活动出很多汗,冷饮成了孩子们最爱吃的食物。在家里,他们必须打开空音和电风扇等。这些都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问题。按照教育要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有效地将儿童发展融入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在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时,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于是,主题活动的'内容立刻产生——“夏至到了”。

(1)通过观察夏天的景色和树叶、草的变化,我们知道夏至到了。

(2)了解夏天的特点,萌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ppt课件,活动前让家长带孩子去公园帮忙观察夏天的景色和各种树叶小草的变化,引导孩子在散步活动中观看幼儿园的景色。

(1)谈话活动:

几天前,我们在公园里看到了大树和草的变化。

b、幼儿大胆地谈论他们所看到的。

(2)欣赏ppt图片。

夏天来了。出现了什么样的小动物?

b、河里有什么花?

c、看他们的衣服。有什么变化吗?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穿什么衣服?

d、与孩子一起总结(可以用孩子的语言创建)夏天到了,天气很热。

——蝉鸣莲花开。

孩子们穿上裙子、t恤、短裤和凉鞋。

(3)装修墙面:粉刷和装修一起进行。

(4)推广活动:

引导幼儿到户外去,在家里寻找夏天的其他变化,比如吃冷饮,打开空调,感受大自然的变化。

在活动中发现,小班的孩子对初夏的体验还是很少,分不清季节及其特点,对夏天的景色也不太了解,比如不认识蝉,以前也没见过。但是,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对树木、树叶和草的观察非常仔细,知道它们在夏天有什么变化。我觉得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如果在主题结束时再进行这种总结性的活动,我想。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文档为doc格式。

二十四节气立春教案

1.齐读课题:

师: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进入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叫――学生齐读课题:立春。

1.出示带文字的图片。

师:立,建始也,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天已经过去,从这一天起,会一步一步进入风和日丽、万物萌芽的春天。立春在我们寒假里已经过去了。孩子们看,20xx年的立春,是新历的2月日,农历的正月14日,元宵节的前一天。

2.立春渊源: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立春在我们的古代是怎么样的一个节日。出示文字介绍:

立春是24节气的第一个节日,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13年(民国二年),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农历一年开头的时间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

3.介绍气候学上的春季知识:

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春季一般指的是平均气温在10度到22度之间的时段。

1.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春风吹送,每一天都会有变化,每5天,大自然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5天就叫一候。立春有十五天左右,所以有三候。

2.第一个五天叫一候,是温暖的东风吹来,大地开始从冬天的板结冻硬的状态慢慢变得松软起来,这就叫一候东风解冻。

第二个五天叫二候,蛰居的动物开始在洞中慢慢苏醒过来。这就是二候蛰虫始振。

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

如果孩子们有机会到北方去观察的话,这样的物候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1.立春这样的气候特点会有些什么样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人们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周天子会带文武百官举行春祭,祈祷苍天和先祖魂灵保佑天下万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人们还会鞭打纸糊的春牛,希望耕田的牛儿勤劳一些,期待来年耕种顺利。

播放小视频《春牛制作》: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 。

3)咬春。

师:民以食为天,立春习俗最接地气的是咬春。最早指的是咬萝卜,后来,吃生菜瓜果饼糖做的春盘,吃卷菜的春饼。今天中午,我们也请家委会购买来春饼,以小组为单位,孩子们一人一个,尝一尝春饼。

1.安居乐业的前提是能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关键是农业兴盛。农业兴则国家兴,24节气和我们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很多指导农时的谚语。立春时节有很多农谚。请跟老师读一读。

2.师教读农谚,并介绍含义。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1.诗意地栖居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国文人们,和天地万物同生共荣,他们关注立春时节身边的变化,留下了很多千古传诵的诗歌。

2.学习《春雪》。

1)我们先来看一看宋朝诗人卢钺的《雪梅》。

2)请孩子们自己读诗歌两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指名读诗歌,师生正音。

4)多种形式读熟诗歌。

5)了解诗意:孩子们看一看,有没有哪个地方意思不清楚的呢?(师根据学生提问解答,然后串讲诗意)

6)比划手势诵读诗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把握诗歌真正的长短高低的节奏。老师比划吟诵符号,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诵读两遍。

7)比划手势吟诵

1)过渡:师:诵读好了,加上婉转的旋律,就是吟诵了。请孩子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一边划出吟诵符号,一边吟诵。

2)师比划吟诵符号,一句一句教孩子们吟诵。

3)播放全诗吟诵录音,学生跟着吟诵两遍。

二十四节气立春教案

2、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3、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1、种子由播种到发芽、长大的图片一套;

2、课前尽早在自然角种上种子至发芽。

1、观察自然角中的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是什么颜色?

3、看图片学习儿歌《春芽芽》。

4、带幼儿到室外寻找植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十四节气冬至教案

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耍,一起happy。

为了加深小伙伴们之间的认识,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升华彼此的感情;庆祝冬至。

xxx

活动流程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

1、参加本次冬至活动的小伙伴们和师兄师姐于7点20分到北门集合,并请每位小组的负责人负责自己本组的签到,签到无误后大家统一出发。

2、步行分钟后,到达目的地时,每组负责人再次清点本组人数无误后,即可;如发现有人掉队,应立即马上与掉队小伙伴进行联系。

3、进入地点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大家休息一下,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

第二板块:

1、给每个组分配任务,二个组个组布置房间,我们设定的主题是x(或更多人,这个不用限定人数),其余人视情况而定,可去帮助其他小伙伴或听从师兄师姐的安排。在此花费的时间大概限定在一个小时半。

2、接下来组织大家做寿司,既然是冬至那么做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做寿司的话,我们会先买材料,制作方法如下:材料:熟米饭、寿司醋、黄瓜、胡萝卜、盐、醋、香肠、寿司帘、海苔。

步骤超级简单:

1、熟的米饭加入一勺寿司醋,拌匀。

2、黄瓜,胡萝卜切成条,用一点盐和醋腌制一下。

3、香肠也切成条。

4、寿司帘上铺一张海苔。

5、海苔上铺拌好的米饭。

6、铺满后,一端放几条黄瓜,胡萝卜和火腿肠。

7、开始卷,借用帘子的力量往前卷。

8、卷好,切开,建议找把快刀,刀上沾点凉水,不粘。

9、不要贪多,米饭和卷料都不能放太多,否则根本卷不住。

10、卷的时候,借用帘子的力量往前推。

11、切很关键,一定要找把快刀,刀很钝的话,切的时候容易破坏寿司的形状。

二十四节气立春教案

3.在活动中享受动手制作的喜悦。

1.春回大地的有关图片。

2.黏土制作的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对手工制作有一定经验。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么?

二、引出二十四节气及其中的立春。

三、介绍立春的含义以及民间习俗。

幼儿讨论思考。

幼儿讨论思考。

师:咬春便是吃,有些地方会买白萝卜回来吃,北方的人们也会用面饼裹新鲜的蔬菜吃,叫做“春饼”,南方人则会吃“春卷”,都是寓意五谷丰登,企盼庄稼丰收。人们也会将做出来的春卷相互赠送,共庆这美好的时节。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春卷呢?

四、幼儿尝试用黏土做春卷。

五、互赠春卷。

师:我们的春卷做好了,你们想送给谁呢?我们一起去送给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