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调研报告 > 乡风民俗的调研报告(精选16篇)

乡风民俗的调研报告(精选16篇)

时间:2024-05-16 05:25:04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背景介绍、目标设定、方法论、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调研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写作技巧。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湘土之地,他是我们的家。是指挥前场英勇无畏的**等英雄的隽土,抑是笔力矫健痛斥罪恶的丁玲沈从文等_战士_的故乡。湖南,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战略要地,把华中、华南联成一片并进占西南的必争之地,因而也奠定了湖南_在全国_中的重要地位。湘土大地,人杰地灵,为此次我们的红色历史追寻之旅引领了最好的道路。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小组将于7。15至7。25暑假期间,结伴前往各红色纪念场馆和相关人物故居,灵活调整时间路线,在实践过程中既开展实地调查,也积极参加各方面宣讲活动,将所见转为所感,将所感升华为共鸣。愿曾经熟知的文人将士能带给我们新的认知,愿重走这段路程,给予我们新的感受。

(一)实践背景。

1、70周年忆_,历史热潮重掀起。

1945年9月3日,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奋战的*人民最终赢下了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已过去70年,人民生活和谐稳定,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牺牲的烈士英魂,永远不能忘却艰苦的_历程。

xx年,世界反*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缅怀着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革命英烈及国际友人,回顾着八年抗日战争血与泪的时光。在此热潮下,我们以_惟楚有才实践团队_的身份前往红色景区,追寻历史的痕迹,感受_的艰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来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汲取教训、面向未来。

2、青少年普遍缺乏对抗日战争真实历史的了解。

当今社会,在抗日_雷剧_对于历史的娱乐化、戏剧化、不实化的误导下,许多年轻人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很多幼龄孩童对抗日战争的最初印象来源于电视节目:抗日_雷剧_中对人物过分的夸大、对战争不实的描述,使孩子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到真实的历史。青少年在学校中对历史的学习也趋于僵化,大多是为了所谓的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加之教材对历史描述的不完整性,青少年很难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了解。

(二)实践目的。

1、重走烽火潇湘路,反思感悟抗日魂。

通过走访参观,追溯抗日战争期间*军队与湖南省境内进行的几次惨烈战役(包括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等),了解真实的_历史,亲身感受抗日战争的壮烈和烈士英魂的伟大。

2、宣讲真实_路,引领青年历史行。

结合查询资料所获知识和亲身参观学习的真实历史,制作一份针对各年龄段相关问卷(主要对象确定为12~17岁的青少年),并根据收集结果撰写一份关于8年抗日战争的宣讲稿,由我团队各成员于各自居住地的小区和母校进行宣讲,以引导青少年走出电视,走出书本,亲身感受真实的抗日战争为主要目的,推动回顾*历史的热潮。

(一)资料准备。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跑旱船是高*地区的特色民俗演出。

看,表演者一跑起来就活跃了,沸腾了,忘我了!伴随着欢快的鼓乐声,几十个神采飞扬的演员身驾几十支彩色的旱船,游走在你的面前。雷鸣奏响一样,是震天的鼓声;蜻蜓点水一样,是轻快的脚步;燕子飞翔一样,是敏捷的舞姿。宽敞的舞台上展示着一场多么喜庆,多么动感,多么精彩的表演啊--跑旱船。

这表演使人心沸腾了,使气氛活跃了,使众人欢呼了。

愈跑愈烈,人心沸腾到了极致。

愈跑愈烈,思绪在舞动中纷飞。

愈跑愈烈,笑容在喝彩中绽放。

表演接近尾声还未结束时,场下就爆出了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一阵接着一阵,一声高过一声。

好一场震撼了人心,痛快了山河,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民间艺术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甚至被遗忘。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现代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而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只是在老一辈人中流传,大部分民间传统艺人年龄严重老化。现在青年人大多愿学习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一些民俗表演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经费不足。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主管部门无专项经费,无稳定性的投入,特别是民俗文艺表演大多靠社会的捐助。加上协会自身市场意识淡薄,造血功能差,因此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仅靠民间民俗文艺爱好者们的热情与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部分民俗文化表演形式落后。

部分传统民俗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受众面狭小,如车车灯、牛牛灯、莲花闹、金钱板等缺乏吸引力。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渐渐进了,过完腊八,腊八粥的香味还未散完,民勤的人们就忙活开了。杀机、杀猪、宰羊、买新衣……春节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过了腊八,最忙的要属孩子了。“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商场和街边的小摊旁就热闹的不得了。漂亮的衣服和精致的小饰品博得了女孩子们百分百的回头率。小摊旁,琳琅满目的玩具和鞭炮让男孩子们流连忘返。大人们也忙了,买新衣、*联、买窗花……人们开始了隆重的预备年货了。

鞭炮噼里啪啦,腊月二十三就到了,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在民勤又称小年,这一天,大家要捏面人,做灶卷,祭灶爷,吹糖果。在这天,祭灶爷是最严肃的事。在祭灶爷时,人们会在灶台上贴出写有:“上天言好事,下间送吉祥。”的对联,位的是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安吉祥;祭完灶后,就要放鞭炮的,这时小孩最高兴了,因为用麻杆拴着的长条鞭炮不仅漂亮,而且声音既响,放的时间又长,让人很是过瘾。当然,美味的糖果和好看的灶卷、面人更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过了二十三,年味更浓,大家更忙。孩子们在快乐中期待大年初一,大人们则在忙碌中迎接大年初一。每在小年中,每家必须大扫除一次,据说:在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可以扫掉一年中的晦气、病灾;在来年*安、吉祥。同时,还要把鸡、鱼、肉、汤、菜、饺馅、麻花、油果子、油饼子、年馍馍、大干粮等应时点心都预备充足。一是因为许多商店和超市一般在初一至初三会停业;二是因为民勤人们有:“初一日,骡马牲口闲一日”的习惯。

除夕真热闹,到了除夕,大年的序幕被正式拉开了,这一天,活动多,讲究也多。清早起来,人们首先打扫庭院,街道,清理圈落,并将车辆农具搁置顺当,给骡马牲畜拴带红的布条。中午吃过午饭后,家家户户就要贴对联,挂年画,准备年夜饭了。到了黄昏,到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和令人垂涎三尺的饭菜香味。除夕夜,照民勤的规矩:家家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为的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除夕夜晚给财神照亮道路,让他给人们送来财源。在外做事的人,几乎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吃团圆饭。要是不会来的,必须在除夕夜里打电话拜年。在下出席,卵时一到,一家老小要按准备次序围坐在一起,分吃清炖排骨——俗称“装仓”,取来年五谷丰登之意。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几乎没什么人睡觉,因为要给长辈祝酒,给父母守岁,还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收压岁钱??换了的笑声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也就到了大年初二。

当东方启白的时候,人们再次沸腾起来,鞭炮声再次响起,男女老幼先行洗漱干净,换上新衣。全家出动选一开阔地带,架起“火塔”迎喜神,俗称“燎天蓬”之所以叫“燎天蓬”听说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天宫由天蓬元帅掌管,为求吉祥*安,人们就在这一天点燃“火塔”口念祝词,围着火塔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从“火塔”上跳过去三次,意为跳掉百病,绕回*安、财富、健康。燎完天蓬后,人们还要把五花八门的鞭炮样样放一些,回来时还要拉一个大树枝放到屋里,因为柴火的“柴”谐音为“财”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家在这一年财源广进。

天亮之后,男人和孩子们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则留在家中待客。在春节,人们都回家过节,看戏的、听小曲的、扭秧歌的、闹社火的、逛街的??热闹非凡。孩子们也特别爱逛街,因为不仅可以看春节独有的风景,还能骑到毛驴、骆驼,做羊车,最重要的是能买的春节特有的小玩意儿。

还没玩够呢!转眼间,元宵节到了。正月十四黄昏,家家户户在大门两侧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入夜之后,点燃灯烛,于是二百里绿洲华灯齐放,闪闪烁烁的灯火蜿蜒于农庄村落之间。美极了!

正月十五白天闹“社火”,夜晚观灯会,猜灯谜,逛灯会。晚上,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中心广场,同赏元宵烟火汇演。真个民勤县城欢声雷动,人语如潮。“记得去年游上元,丰如流水马如龙”,一点不假,这句古诗最能概括元宵的热闹景象。

民勤的春节就这样结束在欢乐中。民勤虽是小地方,但也和大城市过年一样热闹,而且过的十分有特色。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我的家乡在民勤,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的夹缝中,它原来是一个被绿色植被所环绕的绿色长廊。路边一排排常见的白杨树像一个个卫士,一样挺拔站着,守护着这个沙漠——民勤。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勤女孩,我热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是一个沙乡,但是沙乡人民却是勤劳的,纯朴的,我的家乡之所以成为民勤是因为这里的人民非常勤劳,民勤的前身应该是一个美丽又纯朴的城市吧。马可波罗一本*载着腾格里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各种动植物都快乐的生活,树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湖泊碧绿,清的可以见底,野鸭饶有兴趣的在湖中觅食,嬉戏,快乐的生活,*的胡杨树坚韧的立在那里永不弯腰。

而现在,家乡的面貌全变了,曾经的郁郁葱葱的树木已然被黄沙覆盖,这儿就像成了真的“沙海”,一眼望不到边,据说,从这儿飘飞的沙尘挥洒落在太*洋上,而且还弄脏了日本人的汽车,也有人说这儿只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或者这是无稽之谈,也许这是真的。这里的天气很是恶劣,几乎每天都在刮分,有时风刮的有一些大,便黄沙满天,肆虐着这夹缝中的唯一地方,仿佛把民勤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融为一体,难道民勤真的要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吗?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誓言仍在肆虐的狂风中模糊难辨。

人退沙进的高论还没有现露奇迹。

不,不能,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关井,压田,退耕还林搭温棚的决心在斩钉截铁的推进。青土湖中清清的湖水和郁郁葱葱的芦苇正摇曳着民勤人的梦想。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承并将之发扬光大!一、淮阳概况。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河南省周口市。

10县市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为国。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xxx。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到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厚重的历史文化,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其中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本次调查活动主要在以下地点进行:太昊陵、龙湖、画卦台、弦歌台等。共整理出5份调查报告。

三、调查方式:队员们于上午八点半进入太昊陵景点进行调查,主要通过走访群众,与当地居民聊天以及徒步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四、调查内容:1.关于太昊陵的历史文化。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太昊陵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它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他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之一。原占地875亩,是一座气势磅礴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黄朝圣地”,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关于太昊陵的景点。

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通常会在墓的周围抓一。

以示尊敬。殿的四周墙上雕刻着伏羲一生的丰功伟绩,兴渔业、造农耕……除了有雕刻颂扬伏羲的一生外,还有碑林对此大加赞美。那里有从甲骨文至今的所有字体,充分展现了伏羲传奇的一生,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太昊陵的门很多,像先天门、太极门、道仪门等都具有百年历史,且都保持着原貌。始建于明代的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坐,苍苍而庄重,幸运的游人可能还会听到它们独特的声响。历史文化氛围浓重的陵园内,独秀园可谓别具一格。园内有很多古老而稀有的树木,其中柏抱檀更是具有9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树杈中间神奇的长出一棵小树。此外,里面还有很多园林艺术作品(见上图。它们都是用树修剪成动物的形状——老虎、鹤和二龙戏珠等,真是独具匠心。岳飞祠堂也是游客必到之地,游客会敲打跪在岳飞面前的秦桧的头,来为岳飞打抱不平。另外,陵园还有玉皇观、女娲观、玉清观、天仙观等一些旁园。凡是来访陵园的游人,都会陶醉于太昊陵的古老与神秘。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3.太昊陵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平日除了来参观太昊陵的游人,淮阳的居民也是经常来往其中。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你都会在太昊陵艺术馆前面看到练毛笔字的老人。他们的字苍劲有力,在太昊陵浓厚氛围的映衬下更是具有艺术韵味。早晨除了前来练字的老人,还有来此晨练的老人。他们一边打着太极,一边感受着伏羲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谓是乐在其中。

善并承办下去,做成像绿色营一样的社会实践项目,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泥泥狗。

一、调查时间:2010年2月2日二、调查地点:淮阳县。

“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况且价格低廉,物质精美,是庙会游人必购之物。工艺上,泥泥狗是用胶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泥泥狗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个个充满着一种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野性的芬芳。看着各式各样的泥泥狗,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声音悠远明亮,呜呜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神话。泥泥狗是淮阳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淮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直接体现。

泥泥狗设计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

(三画卦台。

一、调查时间:2010年2月2日二、调查地点:淮阳县。

与文化专家的交流。我们得知这样一个传说:。

6500年前,天崩地裂,伏羲带领族人逃难。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安福县部分村落。

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神灵,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吃新节群众参与面广,场面喜庆热烈,规模宏大,其隆重程度,胜过端午,超过中秋,仅次于春节。

每年六月六,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古老的山村一片欢乐,以迎接垇云火把节的到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当日,家家户户备好祭品,制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他们白天在自家田里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虫;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灵,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

待至中秋佳节之日,安福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又将开展“烧塔”民俗活动。安福县是“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保存最好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这种种民俗文化旅游风采的展示,带动了安福乡村旅游发展,也使安福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了农民生活中的喜悦的凝结,也展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乡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

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

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

活动成果:

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苏州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

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

目前,x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公众对于娄底非遗的关注度不高。前面说到非遗的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对于众多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学成后相对一些赚钱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处。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遗之所以能被这样保护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的。百年来业余生活的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打上了娄底独特的烙印。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

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_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的保护上的建议:

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

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第五、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还有许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动后记:

一个星期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为我们有这样璀璨而光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同时也为它们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而当我们盲目追逐外来的一些新鲜的文化如圣诞节等等,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谁还会想到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仅仅是去超市买一些速冻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亲手包了粽子并联想到我们的屈原、我们泱泱大国的悠悠历史了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越发地少了……8月7号立秋,向来我们有立秋节气“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没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当天才知道有这个习俗的!不想说“悲哀”这个词,但确实有很多无奈吧!

前些日子又听闻韩国要将“风水”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吧内自然是哗然一片,韩国,你已经不是一次企图窃取我们的东西了!但我们在指责韩国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一早就已经将这些申请了、保护好了,他韩国还能有可乘之机吗?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节不是我们的了、汉字不是我们的了、中药不是我们的了、风水不是我们的了……我们一回首发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东西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吗?亡羊了还补的了牢吗?我是很想平静地写完的,但到了最后这边自己又有些愤慨了,因为韩国,更因为我们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几百年流传下的东西能毁在我们手里吗?

年度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少数民族逐渐在被一种大汉族文化所同化,民族特征日益消退,甚至现在在秀山都很难看到有人穿少数民族服饰了,更别提少数民族语言了。

(二)对策

这样的发展趋势,是令人担忧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此我们也需要更好的把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针对这种现状,我觉得有以下对策进行应对:

1、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要传承下去,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坚守和发扬,也需要年轻一代的继承和延续,只有不断的新老交替,绵延不绝,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发扬光大。我觉得传承的形式可以以创办民族学校和民间自发传承相结合,以正规化的学校教育为主,把民族文化也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把这种文化进一步融入到生活之中。

在传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使传承的载体从显性向隐性渗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血液中,而不仅仅只是一些表面光鲜亮丽的文艺演出,这也是一个难题。

现在年轻人只关注流行元素,对像秀山花灯这样的民间歌舞这种民间文化不感兴趣,这是值得担忧的事情。花灯是我们秀山民族文化的代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形式来打造秀山作为中国花灯歌舞之乡这种美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花灯文化,接受我们的民族文化。

2、保护与发展

文化本身是自由的、多样性的、也是自觉的,我们应用什么理念呼吁文化保护呢?从保护现状看,我们的文化保护出现了一些问题,最要紧的是文化母体缺失,俗话说“消灭传统就是慢性自杀”,这也是缺失自由的表现:一是文化商业化,旅游商吧增多;二是文化的一统化(全球化)与国家化,三是文化的破碎,也缺失了自由。保护传统文化必需要创办传承基地,要以村寨为依托,这样才有吸引力。

在这个方面很好的一个点就是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来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小活动做成大事情,让小人物做成大文章,加快建立以休闲旅游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我们的传统民俗。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更是要搞好相关传统活动和习俗,让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一味的注重了西方的洋节日,回归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我衷心的希望秀山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范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优选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摘要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徐沟城隍庙形式之美,建筑之精,是我们值得关注研究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戏台城隍庙庙会社火。

城隍崇拜由来甚久。城即城墙,隍谓护城河,城隍历来被认为是各府州县司民监政、护国守土之神。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泰卦》上六爻辞:“城复于隍。”正义引子夏传曰:“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关于城隍庙祭的起源,历来有始于汉和始于魏晋六朝两种说法。始于汉说,见元代王恽的《汴梁路城隍庙记》:“汴梁之庙事城隍,其来尚矣……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与王知,领城隍阴事。’虽傥侃不可致诘,然自汉至今,遂为天下通祀。”这一说法颇为流行。至于城隍庙祭之事,较早的,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庙,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城隍庙戏台坐落于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内,历史上城隍庙规模较大,布局也很严谨,是徐沟镇老百姓祭祀、贸易、演剧等重要活动场所。1983年8月17日,城隍庙和西边文庙一起被列入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xxx期间占为仓库,现已搬出,但没有维修,整体保存较好,山门有所损坏。城隍庙西侧有照壁一座,琉璃制作呈龙腾状,传说人们为了不让这条龙偷喝旁边池塘的水,将龙的下颌打掉了。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先是山门,然后献殿、正殿、后殿。城隍庙现存两进院,前院分三层。

第一层院较深,从戏台至中层院,长度米,院东西各有厢房小三间,院宽米。在此上一平台为前院中层,两侧有配殿各五间。

第二层院即中层院,深米,宽米。

第三层院,即献殿与正殿一层院,院深米,宽19米。戏台主体小六椽,中间两金柱直抵七架梁。下檐斗拱五踩双昂,明间、补间三朵,次间两朵,两面出八字墙。献殿卷棚歇山,三间,小四椽,面阔12米,深米,院东西两侧各有小屋三间,卷棚顶。正殿悬山,五间六椽,阔米,深米,五花山墙。后院有后殿,为硬山三间,六椽。斗拱五踩双昂,柱头、补间各一朵,五架梁。前后单步梁共四柱,殿阔12米,深米。两侧各有配殿小三间。柱榫眼至地面米,因增改为仓库,故地面铺上水泥,实际应比此数据大一点。

在漫长的岁月里,庙会场地渐渐变为买卖货物的集散地。最初,敬神祈祷、酬答深恩的焚香还原者多,买卖货物少,后则演变为交易者众敬神者少,故庙会又称庙市,成为集市形式之一。五十年代以后,庙宇神像无存,焚香上供者绝迹,庙会已成为纯物资交流会。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扩大,庙会物资交易功能已不复存在,庙会也消失了。然而,社火保留下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到庙会期间村民们总会依照惯例组织人们去办各种社火,图个吉利。

城隍庙会于五月进行。民间传说,五月十一日为城隍诞辰日,是日佛晓,有官宦绅商选出主祭一人,助祭若干人,长袍打扮,一次排列在城隍庙正殿前,司仪高呼:“奏乐!”一时间,罄镝叮当,钟鼓齐鸣。有主祭申文纳表,焚香摆供,献牲献爵,给城隍上万年寿,为百姓祈祷平安。全城文武官员应邀前来为城隍祝寿。是日五更起,城乡各地还原、许愿、求子求寿、免灾、却病的善男信女亦纷纷赶来,用各种盘具端上供品(香、烛、锡箔、神纸等)献给城隍。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男女老少比肩接踵,络绎于途,游玩者更是人山人海。凡前来赶会者,均需交两个铜板(折合当时二分钱)方许入庙。在会场中设摊叫卖的各业商贩,每天都要出地铺款。整个庙会,白日唱戏献神,夜间除演戏外还有和尚对坛念经。在庙的附近空场中设置棚房,有售卖各种日用杂货、地方小吃,及农副产品,甚至京津客商也来推销货物。除此之外,还有使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演西洋景的。

社火活动始于“祭社”。自古天子祭天、诸侯祭地、庶民祭社。《辞源》中说:“祭土神也曰社。”社火,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中国古代民间“祭社”、“闹红火”活动的宗旨与目的,主要是乞求上苍赐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次才是民间娱乐。徐沟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县址所在地,这里的背铁棍中外闻名。据说在明末清初,由民间抬神、迎神祈雨活动演变而来。相传明朝末期,徐沟民间每逢大旱无雨之年,便需置办猪、羊祭品双份,击鼓奏乐,鸣锣点炮,召集全村大、小人等赤膀顶香,由乡、村、族长带领,排着长队,到关帝庙前摆开祭品一份,长跪祷告,再三乞求伏魔大帝关云长大发慈悲,出面替民众到龙王那里讲情降雨。随后将木雕或者铁铸的关公神像“请”入彩阁内抬着,浩浩荡荡来至龙王庙前,重新摆开另一份祭品,然后照例是全村跪拜再三,并由村长等人将关公神像抬进龙王庙大殿,好让两位神祗面对面磋商降雨事宜。与此同时,一队披头散发的妇女,尚需在庙门外的水井边(古时候,龙王庙前一般都有水井)进行另一种乞雨仪式。她们一边假扮从井中打水状,一边假扮倒水状,模样可怜地面对苍天……并口中念念有词。之后徐沟民间逐步将抬彩阁装神像乞雨形式演变为抬彩阁装带神像面具的真人形式,这是一次进步。后来徐沟民众发现,在抬扮神活人乞雨这种形式中,存在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含量,于是便将其加入进社火活动行列并取得了观众认可,是谓“抬阁”。如今有些“社儿”为了在“社赛”中出奇制胜,夺取“彩头”,居然又从“抬阁”中派生出来“背阁”。从“抬阁”、“背阁”到“铁棍”、“背棍”,是徐沟民间更进一步的文艺改革,“棍”比“阁”的优点在于:

(1)更有高度。在人山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使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要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由浅入深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和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紧紧抓住诚信建设这个重点,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7).

[3]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

春节民俗社会调研报告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狗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城乡,热闹非凡。

范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优选

为了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我们开展了相关课题活动,并制作了“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特意向您了解一下有关情况,请您就下面的问题做出如实回答,谢谢您的合作!

1、2、3、4、您的户籍所在地是(省、市)()您的性别是()a男b女您目前的年龄是()您认为民俗文化都包括哪些部分?()(多选)。

a物质民俗文化b文化民俗文化c艺术民俗文化。

d社会民俗文化e精神民俗文化f语言民俗文化。

a父母长辈b社会媒体c口头相传d书本报刊e其他()。

7、你了解家乡多少民间故事?()a3-5个b5-10个c10个以上。

8、你如何看待家乡的民俗禁忌?()。

a理解并遵守b理解但不遵守c无所谓。

d不知道所谓的民俗禁忌e其他()。

9、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0、a服装b节日c饮食d其他(请说明)。

11、您是否在您的户籍所在地上大学?()。

a是(转至13题作答)b否(请您继续作答)。

12、您用多长时间适应了大学生活?()。

a1-3个月b半年左右c一年左右及以上。

d到现在依旧无法适应e可以适应于任何环境。

12、您是否感到来自他乡文化民俗的冲击?()。

a有并且很明显b有但不明显c没感觉到d没注意e其他。

13、您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a喜食辣b口味清淡c口味较重d所有口味都喜欢e其他。

14、您的家乡饮食多()(米/面;酸/甜/苦/辣)。

15、(1)对于春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贴春联,给压岁钱,吃饺子等)。

(2)、对于端午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赛龙舟,绑五彩绳等)。

(3)、对于清明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16、您有宗教信仰吗?()。

a有b无(请跳过17,18题)。

17、您信仰哪个宗教?()。

a佛教b基督教cxxx教d其他。

18、在您的宗教中,有何禁忌?

1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历史发展因素c社会、经济、文化复杂d其他(请详细说明)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反馈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支持!

春节民俗社会调研报告

20xx年1月20日至20xx年2月10日

哈尔滨市

对市民的春节消费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春节期间市民消费情况及近年来春节消费趋势

哈尔滨市市民

问卷调查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大最有意义的节日之一,庆祝春节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春节期间的消费状况已成为人们的又一关注热点。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我市市民春节消费状况的了解,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春节消费情况呈增加趋势

在询问到有关“20xx年春节,您预计家庭消费与去年相比变化是”,48%的人认为将会“大幅增加”,26%的人认为将会“小幅增加”,16%的人认为将会“基本不变”,认为将会“小幅减小”和“大幅减小”的仅占11%。我们不难看出随着近年来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多数人会在春节时选择进行更高水平的消费,与此同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物价的大幅提升也有很大关联,结果中显示63%的人认为目前的物价会影响春节消费,26%的人认为“不好说”,仅有11%的人认为目前物价不会对春节消费造成影响。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中,春节代表着一年的结束,更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代表着期望新一年平安顺利的心愿,所以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有在春节期间宁可多进行一些花费也要过个舒适的年的愿望,生活条件好了、收入高了,人们也就理所当然的提高了春节期间的消费。

二、家庭消费多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36%的人认为“购置衣服”占了家庭春节消费的主要方面,春节期间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很多职业女性都有一个想法“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难得凑在一块,刚好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另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认为“餐饮”是家庭春节消费主要部分的有29%,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世纪联华的一位收银员告诉我,大概在节前20多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间,有不少还上了千元,卖出去的东西绝大部分是食品。

认为“送礼”是家庭春节消费主要部分的同样有29%,我对附近小区的一些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给孩子的压岁钱等。

一位李先生说:“一年只过一次年,亲戚朋友间总要是要走动一下的,又不能空着手去,现在的人品位高了,送低档的东西显得寒酸,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就不能少于200元。粗粗算一下,春节期间送礼的钱就达到20xx多元。”比较而言,“回家路费”的3%和“旅游消费”的'2%就显得不足道了,大多数人在过年期间都选择了回老家与父母一同过年,这也是人们心中回家团员一起过好年的侧面写照。

三、个人需求最为重视

被问起什么是影响春节消费的主要因素,占36%的“个人需求”被认为是影响春节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产品质量”次之,22%的人认为它是影响春节消费的主要因素,19%的“个人经济”

已经不再是现在人们所考虑的第一问题,可以看出现代人的高消费过春节并不一定是进行了毫无意义的消费,理智的进行春节消费,同时又注重消费产品的质量,这是现代中国人生活水品提高的又一大体现。

四、消费提高无法遏制节日气氛的淡化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如今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有63%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传统型的春节,16%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简单轻松,比传统春节要好,据我了解,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位年轻人,另有21%被采访者认为现在的春节和“五一”“十一”长假没有什么两样。现代人们的生活好了,自然提高了春节期间的消费水平,以求过一个更好的春节,这样的想法自然造成了春节期间的全民高消费状况,可是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消费高了、物质生活好了反倒失去了过节的感觉。

春节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经久不变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的是文化,填充的是精神,这些都不是能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能挽救的,我们真的有必要反思一下,究竟如衡物质与文化才能让我们重新找回过节的感觉。

范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优选

张香群。

兰坪县石登乡住着白族、普米族、僳僳族、彝族、怒族、汉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民居、节日、风情和习俗,给当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在石登乡生活和繁衍的各民族同胞勤劳勇敢,善良好客,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仅克服了山高谷深所带来的种种艰难,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高山峡谷、崇山峻岭之间发展种植、养殖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还在劳动之余将生产生活的感悟溶汇到歌舞、习俗、喜庆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一代代传承至今。

普米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普米族民风朴实,为人善良忠厚,性格刚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乐器四弦,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

图1石登乡山村老人。

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的方方面面,而石登乡各少数民族的歌舞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普米族的《搓搓》《祭三脚》《给羊子》,僳僳族的《莫广》《优夷》,白族拉玛人的《喔腊喂》《噢开夷》,以及怒族的《阿楼西杯》等。

在石登中学,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酒文化,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时间都会聚集在一起,这里的夜晚才是烂漫与宁静。石登街上总是有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在跳锅庄。

图2石登锅庄。

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的不便,长期以来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难已与外界沟通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太阳神崇拜、图腾信仰、神山崇拜、本主崇拜、灵魂观千百年来支撑着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全部。在这雪山纵横、山高谷深、传说弥漫的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叠压、渗透、交错,构成多样、多重、多层的立体文化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来人可尽情的欣赏传统的秩序和自然风光之美,然而传统正无奈的走向终极。当地中青年对本族文化的淡漠使之部分民族文化濒临失传。

在怒江的深山峡谷中,尚有未经现代文明完全染的地方。先人一步的去领略少为人知的生活存在,无疑是一种优厚待遇的被赐予。在朝晖里,阳光下,迟暮中。以不同的方式:乘车或纵马或徒步,去尽其所能的穿越和跋涉。在怒江以高山峡谷为旅、传说歌谣为伴。因此,石登乡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的娱乐活动。

范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优选

姓名:李其昌学号:5060309705。

论题解释:

好好回忆,好好记录,尽可能把这些家乡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告诉给看过这篇小论文的每一个人,我想做的就这些。

摘要:

如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我的家乡——安徽省肥东县周边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过节寿诞、家族关系、亲属称谓、民间偏方、房屋布置、做农活等的简单概述,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属于我那偏远地区的故乡的人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在叙述的同时运用课堂上陈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分析、发表本人的一些看法,或褒或贬。最后总结出本人对民俗文化的整体印象、看法。

关键词:

正文:

本文所叙述的民俗资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和积累:本人父母(父亲55岁,对于丧葬、民间偏方和生活禁忌、吉兆等很有经验;母亲50岁,对婚姻小孩家庭琐事方面的民俗文化很有见地)的介绍;学校教育;本人自己在家乡农村十余年的生活经验。

-1最经典的嫁妆组合应该是:8/10对布,自行车,缝纫机,手电筒,五斗橱,大礼橱,4/8瓶酒,8筒麻饼,四条鱼,四只鸭,八斤方肉。顺便说明一点——“四”的发音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是和“喜”一样的。这些在解放初期的嫁妆之所以我说经典,很多原因是他们带的那个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说到麻饼,妈妈说有一句话叫“吃麻子套金子”是指女方将麻饼送给亲戚朋友,要他们出“人情”(彩钱)。还有一样很特别的物件就是一刀肉——要一块长方形的肉从中间切开,只能连一点还不能断掉,名曰:“丫杈肉”,是女方难为男方的一种方式哦!

下完日子就要到“正期”了。第一天,男方家请尽量多的亲戚朋友吃“发轿饭”,当然不能没有主要的“红人”了。相当于是誓师大会——明天要把新娘子接回来了,大家都要出力啊!这顿饭可是相当丰盛啊,想起小时候去吃饭的情景我都流口水,呵呵!

第二天一大早,“红人”、“小驴子”(象征性的挑担子送嫁妆的)和“炮竹”(放爆竹的)就出门了。女方大门不开,给过“门线钱”才能进去。接着就要往男方家赶了,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过桥的时候,新娘会问“红人”要“过桥钱”的,如果不过桥,好像就免了,不过在老家桥很难避免的。要说明一下就是这些个钱最后都是给女方跟着一起过来的“送亲丫头的”,相当于伴娘吧!我妹妹就对这个职业很感兴趣„„到来新郎家爆竹齐鸣,过火盆(老家叫“过芝麻茎”,因为是烧噼噼啪啪的芝麻茎的)。接着是拜堂,进洞房,闹洞房,好像全中国都大同小异,不再赘述。至于婆婆的枕头糕、大红枣、大桂圆、甜奶糖等自不必多说。

第三天一大早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仪式——小姑子,新郎的妹妹,要为新娘打洗脸水,新娘自然也要给红包了。这是象征着家里的女眷能够接受并且欢迎新娘的加入。

第三部分:“人到六十古来稀”。

为什么要用这个我自创的标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老家把老人家到六十岁当成是很重要的,做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关于长寿我们老家有一个说法:“六十。

三、七十四”,具体就是指这两个年龄是很难过去的,就像是两个门槛,过去了就会很长寿,没有过去——自然不用谈长寿了。至于由来说是两位圣人——孔子、孟子就是活这么大的。

其实限于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很落后,长这么大我还真的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做寿的大场面,即使爸爸妈妈也没有,只是听人谈过一些。有两个事情是要做的:一个是吃长寿面,一种我们老家的特色面条,手工制作,很麻烦,不过味道非常好,只是对下面的水温时机要求特别高,一般只有那些村里的长者才会被委以重任。顺便说一下,我爸爸会做,我从小跟爸爸也学过一些,有机会希望可以推广一下。还有一件事就是拜寿——寿星坐在中堂上,儿孙子女依次跪拜,红包和祝寿语是少不了的。

可惜由于经济原因这样的仪式在家乡很少很少,只有特别富裕的家庭才会去办。不过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做寿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34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进步必然导致的阵痛。

感谢:

写这点东西真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