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安全稳定 >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实用15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实用15篇)

时间:2024-04-17 14:26:06

一份好的教案模板应该包含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步骤的清晰、教学资源的充足等要素。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出色的教案模板,可能会对你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原始的农耕生活

1、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2、 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学习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3、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        、        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       、        。由于             的发展,           和          出现了。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2、 课本第10页动脑筋,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5、 搜宝大行动:从课文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归纳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

地理位置  。

房屋类型  。

主要农作物  。

家畜种类  。

生产工具  。

烧制陶器  。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

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5.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始的农耕生活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

板    书    设    计。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    路     设    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原始的农耕生活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知识与能力。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观察文物。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原始的农耕生活【】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习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识记水平。

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

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

制黑陶、白陶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学生的小组内、班级内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比如课堂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课后作乐,也没有布置完全死板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调查,去查阅资料,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样,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教会学生用恬当的方法去理解历史、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协作创新,积极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老师的引导下,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多人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发问和答问,并在思考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一问一答和学生的互动互助,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总体上,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对时间的把握和调整上,对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还有改进的地方。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生:采集和渔猎。

师:没错,通过采集野果、狩猎打渔生存,那么这样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风险或不足呢?

生1:食物来源不稳定,不稳定冬天的时候难以采到果实、捕获猎物,会饿肚子。

生2:追逐猎物需要长途跋涉,耗费体力,且风险大。

师追问: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够解决食物问题呢?

生:种地、储存粮食;驯化蓄养动物,留到缺食物的时候再吃。

师:没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慢慢地由采集者、狩猎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师: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新石器时代”,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国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人类还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艺术。

师:观看这张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分布地图,发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生:沿大江大河分布;水源充足和土壤肥沃。

师过渡:跟上一节课一样,让我们走进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窥探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

生:表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师:在北方的北京东湖林遗址又出土了已经炭化的粟和黍,时间也有10000年左右。还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稻,这些证据都表明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示“贾湖家猪头骨”、“耒耜”图片】。

师:在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这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

师:没错。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进步了。原来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后来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当时的耒耜大多是用磨制石器或者动物的骸骨做成。

师总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够创造文明。

师过渡:那么原始人怎样烹饪食物呢?

【展示《舞阳贾湖遗址陶器》图片】。

师讲解:用陶器煮食,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打到猎物之后直接烧烤(古人火气重),现在无意之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坚硬,于是发明了陶器,用陶陶罐罐煮食,还能储存食物和水,有利于人类的长途迁徙。

【展示骨笛、刻符龟甲图片】。

师:在河南贾湖遗址还出土了骨笛、刻符龟甲。这表明了什么了?

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创造了音乐和艺术。

师补充:没错。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还有这种艺术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通常用来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师过渡:现在已经对这一时期古代人的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南一北。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考古发现,穿梭时空走入他们的生活。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一一来看。

【展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地区依然存在。

生:当时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能够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还能够饲养家畜。

【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片】。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师:没错,当时河姆渡人还饲养了以猪、狗和水牛为主的家畜。不仅如此,正因为长江流域这样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河姆渡人栽培了大量水稻,并且使用骨耜翻土耕作。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木结构水井图片】。

该陶钵器型相当完整,堪称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从外观上看,整件陶钵呈黑色,属于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夹炭黑陶。画面上的猪保留了许多“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此图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制陶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原始饲养业的发展。

师:河姆渡人还制作陶器,这个猪纹陶钵。不仅能用来盛水,上面的花纹也很精美,机具艺术价值。不仅如此,河姆渡人还建造了木结构水井,已解决南方地区枯水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木结构水井:据考古资料证明,这种木结构水井在丰水期类似水塘,居民可以在水塘周围取水;枯水期时,到水塘底部的方坑内取水。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玉器、乐器骨哨、雕刻品图片】。

师:河姆渡人还会制造玉器和乐器,主要是骨哨。雕刻技术也很精湛,以精美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和“笑脸陶器耳”为代表,还体现了河姆渡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在一些出土文物上隐隐约约看到了“天然漆”的痕迹,表明了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比河姆渡人稍晚1000年,南北相呼应的半坡人的生活却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展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半地穴式房屋,适应黄河流域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冬暖夏凉。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1)房屋样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2)农业工具: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3)种植业:主要种植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渔猎: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6)采集: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7)手工业: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出土的纺轮表明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8)其他:装饰品、乐器(陶埙)。

【引领学生完成表格填空】。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让学生回答】。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解析:我国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伴随着采集经济被种植经济取代,原始农业产生。所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故d符合题意;“天然火的使用”、“打制石器的使用”、“群居生活的出现”均与题干内容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

a、木器。

b、彩陶。

c、石器。

d、炭化稻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遣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故选d。

3、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故选d。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解析: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a。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西安”“距今五六千年”“粟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半坡居民。故选c。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结本课内容:出示课件。

板书:

北方:半坡居民。

南方:河姆渡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

生活。

情况。

1、过程:

2、标志:

3、意义: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1课时

新授课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活动区域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