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奇妙百科 > 读后感 >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热门14篇)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热门14篇)

时间:2023-11-22 17:41:47

读后感是一种记录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之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看完书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夸一下编辑,书名起的真真是极好,原作直译过来应该是赤色博物馆,改成诡计之后,书如其名,非常贴切,编辑真是一个小机灵鬼。

来说一下书,虽然本格推理都是走诡计这一卦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诡计而诡计吧。我只要让作者猜不出凶手就可以,我就是成功的本格推理,这本书的推理就给人这种感觉。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以下内容可能会略微有些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本书最开始应该是在报刊杂志上连载的,每个案件分为一个故事,但是在每个故事里都重复的介绍了女主角的外貌和性格,个人觉得,合成一本书以后应该把后面重复的部分删掉。

《诡计博物馆》是属于本格派的推理小说,里面没有作者站在上帝视角对犯罪的主角进行喋喋不休的批判,有的只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资料,以及精彩的推理。大家和里面的“雪女”得到的信息是一样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没有必要亲临犯罪现场,只要有20年前的物证以及思维,就可以破解谜团。

当然现实中肯定不可能这么简单,绝对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来干扰你。毕竟现在的我上网搜集个资料都觉得信息实在是过于庞杂,更何况是一场场的案件。

不过这些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看书的时候可以拿笔和纸把信息记录下来,不要去看后面的分析,试试自己能不能破案!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东京的犯罪博物馆,由五个短篇推理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出乎意料。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一切推理都靠馆长对犯罪资料的细致观察进行,当然也离不开助理与嫌疑人的沟通。

推理精彩之处一是在于馆长仅从一些细节描述的逻辑层面就能发现不寻常的地方,顺藤摸瓜;二是馆长吩咐助理实地考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采访时提的问题,初看与整个案件毫无关联,更别提能推动案件解决,不仅是读者,连助理也懵圈了,猜到了些许意图却又说不通,总有逻辑上的缺口,对这些问题背后的目的进行探究,也不失乐趣;三,就是馆长揭晓谜底了,在与助理的交流中一步步揭晓自己的意图,指出凶手的漏洞、案件细节的不寻常之处,循序渐进,酣畅淋漓,语含机锋,常常反应不过来下一步推理是怎么达成的,总要不断回过头去揣摩他们的语言、逻辑,也不失有趣。

只是节奏太快,有时推理来得太突然,文学性不够。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时效警察”+“安乐椅神探”模式。纵观推理小说史,往往是侦探走到哪人死到哪,因为这样能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信息,而“安乐椅侦探”类型仅靠第三方材料进行推理,所以比较难写,但也更适合“叙事性诡计”的写法,比如本书中的《复仇日记》,我想称之为《“影帝”日记》,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虽然故事很悲情,但是就像《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外传犯人们的事件簿》一样,站在犯人角度就有些喜剧了。

总共5篇短篇,“凶手的意外性”是本书的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诡计设计上都是对经典本格诡计的再创新;逻辑严谨,大段的推理囊括了所有可能;行文精炼,没有多余的描写,所有的.描述都有作用。大山诚一郎的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人物塑造基本为零,而且后几篇对馆长的描述几乎复制黏贴。

大山诚一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算你知道是用的什么诡计,你也依然猜不出来。比如《直到死亡之日》,开头就告诉读者我就是用了“交换杀人”的诡计,但真相依然惊艳。虽然又是左右撇子的老梗。

动机方面也是非常的本格。特别是《烈焰》和《至死不渝的追问》,让我觉得这样也行?但是又无法反驳,感觉情理之中。《面包的赎金》的动机最为薄弱,操作太过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破绽也越多。

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很多“惊人的巧合”,这些巧合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案件反倒成了悬案。比如:《面包的赎金》中嫌疑人过量饮酒挂了,《复仇日记》和《直到死亡之日》中嫌疑人都是被车撞死了。作者自己也发现了,所以在18年新版中把其中两起案件的死因进行了更改。

本书其实蛮难拍成电视剧的,都是一大段的推理,如果有机会希望“雪女”由菜菜绪出演。

《轨迹博物馆》读后感

这些天我阅读了大山诚一郎《轨迹博物馆》这本书。翻开书,细细读来,都是隐藏在身边的悬案真凶。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复仇笔记"和"烈焰"这两个章节,读过之后好像身临其境,又有一种得知真相的震撼!

《诡计博物馆》书如其名,非常贴切,这是我见过短篇推理最棒的一本小说。读的时候猜不到凶手也非常的刺激,这成功的本格推理恰如其分,作者的推理功底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每个案件的凶手都十分意外,结局出人意料。

这本书精简严密,逻辑强悍。以学案为主题,本格推理加之,非常了不起!这本书也是五大悬案的破解教科书。当25年前的证据开口说话时,才发现凶手一直就在身边!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最近又有一本好书安利,大山诚一郎的《诡计博物馆》,大山诚一郎是日本推理作家、翻译家。1971年于崎玉县蕨市出生。就读京都大学时成为“京都大学推理小说研究会”会员,“本格推理作家协会”会员。

《诡计博物馆》这本书以悬案为主题,出版后备受好评,本书共写了五个悬案,每个悬案都有各自的突破口,一对奇怪的搭档,发誓破解瞒天过海的杀人诡计,本书开篇精彩,用推理的方式推动剧情的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让人不禁对悬案的破解倍感好奇,也对悬案背后的故事充满想象,虽然这本书只有两百多页,但书里5个短篇,将破解各类悬案的完整思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读者心目中的推理是什么样子,大山老师的书就是什么样子,只不过更反转、更刺激。用5个精彩故事串成一部悬案破解教科书。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很有幸在毕业之后还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最近迷上了推理小说,刚看完了《嫌疑人x的献身》,现在又能够阅读《诡计博物馆》,都是推理类不可错过的好书。

书本内的人物设定很吸引人,美丽冷酷的高级公务员馆长,虎落平阳的资料整理员。两者都有一个共同信念,馆长利用自己高超的思维推理,细致的查证资料;搜查员利用自己的技能,根据馆长指示,两人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惊世悬案。

由于工作原因,书籍还在观看中,刚看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人物塑造和剧情走向都是很分明的,但故事的结局不到解密的那一刻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这就是这本推理小说的引人之处,但又些许对此书中一些观点的不认同,在书中的迷案中,根据推理得到的结果太过确凿,中途没有更多的其他线索迷惑搜查员,就如在面包案中,一开始的警察怀疑是社长的弟弟杀害了社长,馆长多方查证后,最后在推理鸟警警部补是又太过迅速,没有其他人选的怀疑,对于车祸事件也描述的不甚清晰,这就让读者会感到难以论证其中的关系。

但《诡计博物馆》还是在内容和质量上都算的上一流的推理小说。如果喜欢推理类文学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

博物馆读后感

周末那天,爸爸带我和妹妹去东阳参观恐龙博物馆,据说现在东阳已经是恐龙的故乡了。

我们一走进恐龙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恐龙和一只小的盔龙骨架。被命名为中国东阳恐龙是一种草食型恐龙,属晰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中国东阳龙和盔龙的骨架是根据在东阳发现的窟窿化石,按照生物学原理等比例复原装架而成的。中国东阳龙骨架全长16米,高5米。盔龙骨架长3.6米,高1.8米,中国东阳龙是在2007年发现于东阳市西路西岭头,盔龙在1981年发现于东阳白殿村胡公山。

我们顺着人流向右拐进第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只很大的盔龙,那盔龙的头和前肢都会动,我们看了吓了一跳,以为是一只真恐龙,仔细上前一看才发现是一只仿真恐龙,我们还跟它亲密接触,照像留念呢。我们还看了许多恐龙蛋化石,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其它类型的许多恐龙:有三角龙,地震龙,铁头龙,快盗龙,暴龙,蛇颈龙等等。

我们通过参观恐龙博物馆后知道了以前恐龙的生活情况。可由于地球气温的下降、环境的不断恶化等种种原因,使恐龙渐渐地灭绝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好地球的环境,不然的话,我们必定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作者:郝博.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虽然在电视荧屏上看到过很多悬疑推理的影视作品,却没有读过有关方面的文学作品。所以我很幸运借助这次机会我拿到了《诡计博物馆》博物馆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书名《诡计博物馆》猜测,以为故事内容是以博物馆内发生的案子为主线来开展,读了之后才发现,博物馆并不是案件的发生地,而是通过博物馆这样一个入口打开其他案件的尘封的故事,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其次从书名中,会觉得这本书写的内容很恐怖,但是全书读来并没有害怕的感觉,而是越读越沉浸其中,在影视剧中,一些案发场景,都会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在书中,这些场景只能凭借自己想象,所以在书中时,便有一种自己就是侦探的感觉,跟着书中的推理一起来思考,与书中人物同呼吸,你可以随读随停,视角也可以不断转换。

一书便是一世界,好的书便是可以让你更加轻易的融入这个世界中,《诡计博物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大英博物馆》读后感字

博物馆原意“缪斯的殿堂”,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埃及托勒密时代,不过,现代博物馆是17、18世纪伴随“公众”概念的普及才出现的。在当时,公众指的是作为文学艺术的接收者、消费者和批评者,与现代概念的“公众”是有区别的,说明这个概念本身是演化的。《大英博物馆》这部作品突出了这一点。

该书副标题名为“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大英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它被称为“公众博物馆”呢?英国艺术史家詹姆斯·汉密尔顿以精简清晰的语言讲述了大英博物馆的馆史,汉密尔顿曾先后担任谢菲尔德、利兹、伯明翰等地艺术馆的馆长,自2013年起一直担任巴伯艺术学院资深会员,具有深厚的专业领域的素养。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筹措,至1759年正式开馆,经过六年时间的准备。作者强调,要注意“大英博物馆”名字背后的革命性含义。不叫“斯隆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从开始就怀着“扩容”的远大前景,并不打算只满足于斯隆的藏品;不叫“皇家博物馆”之类,是打算摆脱御用或贵族阶层的趣味,“以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博物馆免收门票,在外观、社交和行政管理上,力求贴近启蒙运动的理念,对从英王到平民的整个国家敞开大门。

不过,从旅行者的记载和博物馆的档案可以看出,直到19世纪能进馆参观的常常只限于学者、艺术家和特权阶层。所有理念的推广和履践,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奠定近代市民社会知性基础的因素之一,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图书、期刊的繁荣。大英博物馆就像它的先祖亚历山大图书馆那样,具有作为研究机构的功能,把图书收藏和对外开放作为核心业务。

这些物品有些是稀世之珍,有些只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所有藏品都是为了证明往昔的人类经验。博物馆经过历次改建,比如,拆除蒙太古府的穹顶壁画和古典神祇造像,把面向大街的墙面换成便于行人眺望的铸铁栅栏,就是为了把华贵的气象转化成更亲近的意象。博物馆的馆务:订购、归类、展览、研究藏品;借助科技保存藏品;为观众提供便利,扩大公众参与,等等,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尽管难以避免人事干预和政治纷扰,总体而言,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不断趋于加强。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基本上没怎么看过推理小说。看到很多同学说看过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而我看《诡计博物馆》是我看的第一本推理小说。看这名字“诡计博物馆”,带着好奇的心去看看“诡”在哪里。

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专门收集无人能解的离奇悬案。有一对奇怪的搭档,发誓破解瞒天过海的杀人诡计。同样的弃尸地点、同样的凶器、同样位置的血迹、同样年龄的被害人,数十年前的骇人惨案重现,是有人恶意模仿,还是凶手再次挑衅。

在阅读中既带着害怕的心理,又想去探知真相。但是往往,自以为自己能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和蛛丝马迹推理些什么。但是我的逻辑思维稀里糊涂。不由地感叹故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推理能力。真相往往和想的不一样,突然的大反转,更加吸引读者。想想最近的来女士案件,离奇失踪,这个案件成为热搜,社会关注点。当案件破了以后,我们更关注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透过一个个杀人案件背后,是每个杀人犯扭曲、变态、畸形的心理。相信每个人更希望的是看到社会的安定,每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字

古罗马的历史,自王政至共和,历帝制及二分,又有拜占庭延续至中世,前后横贯两千余年,可谓波澜壮阔,浩浩汤汤。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古典传说中罗马城诞生的年份,罗马文明在这一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孕育了古代罗马文明。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城市的建立与母狼有关,这应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其还和伊特鲁西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确知之甚少。罗马城市与伊特鲁西亚文明附近,不过属于联邦形式的部落,没有集权统治,无法抵抗来自外来的侵略,最后自然被罗马文化占领。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罗马共和国开始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帝国时代:共和到帝国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罗马第一次兴建石墙把城市围起来。随着城市发展,270年奥勒良皇帝下令兴建了一座更长的城墙(奥勒良城墙),约18千米长,9米高;三十年后,马克森提乌斯皇帝又加高了9米,便成了今天的模样。

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开始,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频繁侵扰,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灭亡。

在结合当地的文化,文物的许多解释在书中都有陈述。说起罗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来通杯、陶瓶、沃伦杯、波特兰花瓶等等、自然也了解到当时的著名人物,如:安提诺乌斯、罗马皇后----莉薇娅·杜路莎·奥古斯塔。

以展现了古罗马各时期的风采,印象比较深的自然是这尊大理石像被认为是所有安提诺乌斯雕像中最美丽的一尊,现藏于德尔斐考古博物馆,据推测完成于公元130年安提诺乌斯溺亡于尼罗河中后不久,可能由伤心欲绝的哈德良下令雕刻。从出土时的痕迹来看,雕像膝盖部位曾被人为破坏。

一只杯子,以动物为主题,造型传神,古朴隽永。一只杯子,是古代东西方商业交流,文化交融的见证。一只杯子,超越了地域和文明的界限,留给人类美和文明的印记。这只杯子叫做来通杯,“来通”是“rhyton”一词的音译,即角状杯。

希腊陶瓶分为黑绘式、红绘式和白底彩绘三大类型。黑绘式(黑彩陶)是在红底的陶器表面施一层黑彩,把形象之外的黑彩剔除掉,形成红底黑纹。红绘式(红彩陶)同样施上黑彩,再把形象内部的黑彩剔掉,形成黑底红彩。黑绘式稍早,红绘式稍后。

罗马帝国第一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即约公元一世纪,沃伦杯。这个银质水杯的两面浮雕纹饰均描绘了男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其中还有一个偷窥者。其名字来自现代第一位所有者爱德华·佩里·沃伦。1999年,此杯被大英博物馆购得并收藏。

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波特兰花瓶,大英博物馆藏。在深蓝色玻璃上饰以白色图案。1845年,一个醉酒的男人将一个雕塑扔向波特兰花瓶,雕塑和花瓶同时都碎了,波特兰花瓶更是碎成了200多块碎片。

众多的文物,将古罗马的历史呈现出来,让读者重新回到古罗马时代。

《诡计博物馆》读后感

大山•诚一郎的《诡计博物馆》给我这个第一次读推理小说的人带来了推理的乐趣和享受。

故事以寺田聪受绯色伢子的指示去查案件为线索,有五起看似完美的案件,都在伢子这个高级公务员的大胆推理下被重新翻案。逻辑严密,节奏极快,在阅读时也很有快感。

这本推理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先是通过寺田聪和绯色伢子的对话把案件描述的无懈可击然后又一一解开这些离奇悬案。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第一侦探李昌钰曾被记者问过的一个问题“这世上是否存在完美的犯罪?”其实,任何看似完美的诡计,都会有漏洞,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这五起案件的侦破,需要我们重新整理证据和时间线,考虑到细小甚微的细节,还要打破固有思维,大胆推理。

消失在废弃别墅的社长、诡异坠楼的女学生、参与交换杀人的凶手之一突然毙命、三句面目全非的尸体、河畔第二次杀人事件,这些亦或铁证如山亦或无人能解的案件,都一一被侦破!而破解一切不在场证明诡计,本质都是是看穿时间的漏洞!

再看这些案件的背后,虽然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背后都各有苦衷。就像最后一起案件,我们无法想象为何要用杀人来去证明自己是不是亲生的。但没经历过,可能确实无法理解那种纠结与绝望。

博物馆读后感

四月我跟随着夏令营团队的脚步从承德坐上去往北京的车,一路上山水景色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遍地都是绿色的小芽,春姐姐无时不刻的在告诉我们“春天要来做客了”。我们的终点站是中国航天博物馆,好景色当然要加上一副好心情啦,所以我兴高采烈的期待着。

在细雨中终于到达了航天博物馆。

大门前7个深蓝色的大字——中国航天博物馆,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走进大门,一架架飞机模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飞机模型各式各样,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座机,这架飞机机身通体白色,上面有着蓝色条纹,还印着五星红旗,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志在蓝天。再往前走,我就不得不严肃起来,因为前面就是牺牲的烈士和飞行人员的名单了,看了这些我对烈士和飞行人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航天博物馆让我对我们国家的航天知识和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让人受益匪浅啊!

中国航天博物馆让我难忘,也让我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离开时,我忍不住说:“航天博物馆再见,我会再来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