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以下是几份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花木兰》教学设计
2.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花木兰》音频,在聆听前提出问题:
(1)乐曲分成几个部分?(三个部分:aba。)。
(2)乐曲的那几个部分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a段昂扬有力、b段抒情优美、a′欢快热烈。)。
聆听以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初步感受。
(1)教师出示主题a,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e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a伴奏。
(4)再次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主题a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由板胡与管弦乐队演奏。
(1)教师出示主题b,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b或a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抒情、优美;表现了木兰及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
提示学生注意:(1)这部分音乐与前面哪个部分基本相同?(与第一部分相同,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结束部分情绪更为热烈。)。
(2)乐曲第三部分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木兰与将士们在战场英勇杀敌,得胜后荣归故里,家乡父老热烈欢迎壮士凯旋的场景。)。
6.完整欣赏乐曲《花木兰》,随音乐进行展开想象。
木兰诗教学设计
1、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策勋阿姊红妆霍霍帖花黄著鬓。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
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3、朗读第三部分。
(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
(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4、朗读第四部分。
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
五、分析木兰形象。
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
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七、写作练习。
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
《木兰诗》教学设计16
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5]。
第10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 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板书设计。
巾
木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
诗 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 雄。
《木兰诗》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1、把重要的字词发音读准确。
机杼(zhu)可汗鞍鞯辔头燕山。
胡骑朔气金柝策勋赏赐溅溅。
啾啾霍霍旧时裳。
2、第一次朗读。要进入情境。
3、第二次朗读,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是写什么呢?
4、师: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就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学生朗读第一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学生朗读第二节。老师概括段意:“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学生朗读第三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学生朗读第四节。自己概括段意:“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学生朗读第五节。自己概括段意:“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朗读第六节。自己概括段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朗读第七节。自己概括段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的聪明在哪儿呢?聪明在发现规律了,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段意。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
(屏幕显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节诗分几个层次?——三个。
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特别的精致……。
(学生思考做批注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表现了:
征途之遥。
征战之勇。
军旅之苦。
百战之烈。
十年之艰。
——字字千金,惜墨如金。
师:1、请大家积累一个“戎”字。“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这个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战。“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战。“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指的是一辈子就是在打战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这一辈子就在战斗了,感觉忽然就过去了。“戎机”就是战争、战斗、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2、还要积累一项修辞——互文。大家做笔记。上下句或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句子句与句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
3、还要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惜墨如金。
(屏幕显示)。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几个层次?——三个。
(屏幕显示)。
例说这一节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学生思考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1、继续积累:一个“阁”
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是指女孩子的房间。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有“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用它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2、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现在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用它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3、刚才讲了一个词语叫“惜墨如金”,现在再积累一个带“墨”的成语——挥毫泼墨,就是不惜用繁笔来描写。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泼墨如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花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萦女儿情”,这也是花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人了。
第10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
(1)复述故事 。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
2. 熟读课文。 。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三、朗读指导 。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
3.优生范读 。
4.自读体会 。
5.抽查朗读 。
四、疏通大意。 。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
3.老师评价纠正 。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六、小结 。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
b.默写 。
[说课精要] 。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教学设计
3.品读课文,赏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4.认识民歌语言特色,能辨析修辞手法。
1.品读课文,赏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她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她那飒爽英姿、万丈豪情丰富了人类历史,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巾帼英雄花木兰,一起学习《木兰诗》。
1.有关《木兰诗》的基本知识。
《木兰诗》选自_______朝_______编的_______。是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叙事诗,这诗和_______合称为“乐府双璧”。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军帖可汗鞍鞯辔头燕山戎机朔气金柝。
红妆著帖花黄傍勋赐姊鬓。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情节概述在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亲人()。
选自己喜欢段落读一读。
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一首诗歌要读出韵味来,要注意什么?
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请大家找出韵律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读诗注意什么?。
1.语句停顿适当。
2.语速疾缓适中。
3.语调高低讲究。
【策略】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句式来说。
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五、赏一赏。品读《木兰诗》的语言美。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7)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互文、顶针、对偶、夸张。
假如你是木兰的伙伴: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你……。
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你柔弱的身躯。
却负起了剑戟刀枪。
为了一个决定。
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
为了一个信念。
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
你驰骋疆场,披一身寒霜。
绝不是为了赢得赞赏。
你战功赫赫,却辞官还乡。
只是为了亲人期盼的目光。
默默不张扬。
隐忍而坚强。
你爱武妆,更爱红妆。
你是一个传奇。
是世上最美的姑娘!
让我们再一次以饱含深情的语气朗诵这首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课时安排: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默写。
3、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10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木兰诗教学设计
引导语: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木兰诗》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课文四种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作为“定篇”的《木兰诗》是要求教师透彻讲解、学生彻底理解的篇目。笔者翻阅了大量关于《木兰诗》的教学设计,没有一篇设计像孙绍振先生一样点出了这首诗的之所以经典在于重构了“英雄”这一概念,换句话说《木兰诗》在教学中没有被透彻地理解过,“定篇”作用没有根本地实现过。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
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2.了解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分析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花木兰的非英雄姿态。
教学创新:尝试将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初中学生,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就你们要开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这表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求你们要能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甚至能够点评文章的美丽之处。我们已经弄懂了《木兰诗》的字面意思,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文学欣赏课,欣赏《木兰诗》为什么传唱了千年,它到底美在哪里,花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屹立千年,她又美在哪里。同时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方法。这个可能会高于一些同学现有的理解力、接受力,但是如果你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一起思考,我相信你能够听懂。
1.进入正课之前,大家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英雄?用词语概括这些英雄共同具有的特点。
岳飞、关羽、武松等。保家卫国、会打仗、很勇敢……
2.那在你心目中花木兰是不是英雄呢?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请找出直接表现花木兰是英雄的相关语句。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行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宿营)
将军百战死(非正面描写,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壮士十年归(凯旋)。
明确:打了十年,经历了上百回战斗,将军都牺牲了,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就这么区区一行,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不想“轻点”)
(乖巧、懂事、勇敢、恋家、不慕名利、爱红妆、爱亲人……)
请同学们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说说现在你心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总结:到此,木兰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她不仅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更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战争的责任本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阿爷、长兄”这些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若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作为支撑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为国而战,立了大功,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批快马以外,别无他求。她要回到故乡,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整个就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好了,同学们,到此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丰满起来了。刚才我们分析花木兰形象这个过程就叫做文本分析法。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原来这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英雄”概念,这是非常独特的,和我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要防止武松啦、岳飞啦,这些现成的概念把你遮蔽住了。
分析的前提就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又要采取“还原法”来揭示矛盾,才有分析的对象。还原,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它是怎样的?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让你们讲心目中的英雄,回忆英雄这个概念,他是勇敢的、会打仗的、爱国的。写在《木兰诗》中“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进而我们发现《木兰诗》并没有细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场面。反而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颠覆了原本的“英雄”观念。那么同时也就丰富了“英雄”这一概念,英雄也可以是温情的女子,也可以儿女情长。因此从文本出发,揭示出《木兰诗》里“英雄”观念的特殊性,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了,也就是要把普遍性英雄和特殊的个别性花木兰的矛盾揭示出来,看花木兰作为女英雄在战争、家庭、功勋和亲情方面所不一样的特点。
木兰诗教学设计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1.教读课。
2.一课时。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上面的解释显然跟原作意旨不符。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相互渗透,互相说明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诗人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也叫“互文见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我们解释这类诗句时,不能偏执一端,互相割裂;应该将它们合起来,整理成一个句子。《木兰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就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有时,由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木兰诗》中还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按字面解释,会使人产生疑惑: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其实,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木兰诗》中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诗句,“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合起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木兰诗》中还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诗句,“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是说“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了。
“互文”在一些诗词文章中是会经常出现的。如唐王昌龄《出塞》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秦”与“汉”是互补见义,即“月”是“秦时”与“汉时”明月,“关”也是“秦时”与“汉时”的边关。诗歌是以此来映衬出历史在变换,征战则从未断的感叹;而并非明月是秦时的,边关则是汉时的。
又如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有“林寒涧肃”一语,“寒”和“肃”是共同用来说明“林”和“涧”的。翻译出来就是“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简短一语,描绘出秋季的三峡树林和山涧之间的清冷、肃穆,既没有江水翻腾,也不见树木争荣,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景象。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00年还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扑朔 迷离 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三自然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四自然段基调是悲壮,读时要两句作一气读,速度要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五自然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义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5)第六自然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5.全体同学分成两组轮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要求以“木兰 ”句式来概括每节内容。(允许填四个字)
1.结合课后练习质疑,怎样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死去,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是一种修辞方法,称做“互文”。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到处叫嚷,到处骚扰。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隘。请同学找出文中其他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明确: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本文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复沓:“问女”两句,“女亦”两句。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
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排比: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对偶:唐以前的对偶要求不严格,对仗不工整。“阿爷”两句,“开我”两句,“脱我”两句,“雄兔”两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两两为偶极为工整(怀疑是唐人所加)。
(建议教师对这些修辞可根据时间弹性讲解,也可结合修辞点一下民歌特色。)
2.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评价花木兰。(参照板书)引导同学分析木兰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叙事的详略。
本文叙述部分,战争前准备和战争后的辞官返乡均为详写,征战沙场为略写。“
征战沙场”这一段仅用了30个字交代了“征途遥远”“生活艰苦”“战争残酷”“战时长久”。而对十年战争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却不详细交代。这是全诗最为凝练的部分,音节铿锵,有唐律之风。
那么如何确定详略呢?根据中心(主题)确定详略。处于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详写;处于次要地位,服务于中心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不写。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详略看主题。
点拨:注意本文出处是《乐府诗集》,乐府诗实际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劳动人民。战争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劳动人民。(可联想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
“质疑”可结合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再把握补充。
明确: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紧迫,体现出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分别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
磨刀霍霍:本文是指为迎接亲人归来而准备杀猪宰羊。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扑朔迷离:本文是指兔前后脚不齐的动作和张望不定的眼神。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叙事生动,详略得当,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1.木兰既是一个奇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她“奇”在哪里呢?又怎见她“普通”呢?(结合板书回答)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都叙述了什么事?(多媒体链接回板书)
3.看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当堂背诵下来。
《木兰诗》与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找同学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情节。(链接多媒体展示)
1.熟练背诵全诗。
2.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别人听,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一、直接导入:
二、复习巩固:检查生字词。
(1)字词看看谁还记得这些生字词指名读。
(2)两个多音字。
三、精讲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的一位()指名说师重复一般提到英雄这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板书“古代”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走近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那是北魏末年,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听听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对战争有了怎样的认识?(危险)战争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前方士兵战死,需要补充新的士兵,就要征兵)生交流(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看一段片子?师:看,这就是敌人肆意攻犯的场面。他们践踏我们的领土,杀戮我们的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家园遭到破坏,我们的国家受到威胁。而我们前线的将士死伤惨重,急需补充兵力支援前线作战。所以,朝廷才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木兰家收到这份征兵文书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感受这动人的传说故事吧!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花木兰是位怎样的女英雄。我相信你们能合作的很好。试着完成填空。
1、出示: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2、汇报交流。
学习第二自然段: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分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你来读一下。
“理应”是什么意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只能感受到她一点点的爱国,再读一遍。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名读,读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焦急万分)。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
a、自由读。
b、指名读。
师: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战争是那样的残酷,做为爱他的家人来说会同意吗?她要怎样一一说服家人呢?当其中又经过不少的曲折,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附言)。
木兰的父亲会说:女儿,还是让父亲去吧,父亲年纪大了,死不足惜。
木兰说:父亲,你让我去吧,你年老多病,我虽是女孩子,可也年轻力壮,上了战场能杀更多的敌人。
木兰的母亲会说:女儿,你不能去呀,战场上太危险了,母亲不放心啊。
木兰会说:母亲,我一定会平安回来的。现在国家有难,战场上需要我。
木兰的弟弟会说:姐姐,你走了,谁陪我玩呢?
木兰说:好弟弟,你长大了,姐姐走后,要学会照顾爹娘,记住了吗?
弟弟点点头:恩(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锻炼思维能力)。
a、小组交流b、指名表演。
同学表演,老师做旁白。
……补充女扮男装的原因。
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木兰想的、说的,我都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有亲人、有国家,我们的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齐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a、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特点?(动词很多。)。
b、老师认为这个“渡”字用得非常好,谁来说“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c、生:过。
d、师:哦,那么过马路能不能说渡马路呢?
e、生|:不能渡是用船渡过水。
f、师:那“渡”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呢?(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g、生:噢,我懂了,从里过叫渡,像,渡水。解放军横渡长江。还有什么“渡”。
生:渡船、渡口、摆渡、过渡、飞渡。
h、师:(微笑着点头)还真不少呢!因为是水里过。所以“渡”的左边是三点水,我们轻轻的把字典合上,放回原位。我们来欣赏一下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巨浪滔天,水流湍急,滚滚向前,想要渡过它十分的不容易。而木兰却为了报效国家,为国分忧,甘愿冒着被滔滔黄河水卷走的危险,不畏艰难,毫不退缩,勇敢地迎着风浪前进。终于险渡了黄河,来到了燕山脚下。
再看看高耸入云的燕山,好过吗?不容易!此时此刻,你觉得花木兰是位怎样的女英雄?(英勇)。
师:是啊!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那木兰在战场上表现怎样呢,我们来听:(录音、征战简介)所以说在多年的征战中他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赫赫”什么意思?这时我们觉得花木兰又是一位(善战)的女英雄。花木兰太值得大家学习了。请大家来夸夸她。(自由读)静听音乐,想画面,再齐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热爱祖国,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感受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吧!
配乐诵读。
学习第四段下面老师想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你觉得花木兰又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读第四段。
师: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指导读(太让人惊讶了!看图,领悟惊讶。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a、自由读b、男女生分读(女生先读,调动男生,你们应该更惊讶一些,你们佩服了12年的花将军,竟然是个女的)。
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四、感情升华,赞英雄。
师:木兰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她怀着对亲人、对祖国的爱心走上战场,凭借着超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武功,立下了赫赫战功,真不愧是位女英雄,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赞花木兰吧!
生:花木兰是位英勇善战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爱祖国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尊老爱幼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勇敢不怕牺牲的女英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穆桂英、刘胡兰、江姐、李灵、邰丽华……。
这些女英雄正如一段豫剧中所唱到的那样:《谁说女子不如男》,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还可以加上你的动作。
播放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五、指导背诵:
你们愿意赞一赞这位女英雄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学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
b、指名背。
木兰诗教学设计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两课时。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5分钟)。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木兰从军》的教学设计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现在的学生对花木兰了解很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领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大将军与花木兰身上寻找不同之处,学生模糊地感知到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英雄;还有我设计了“花木兰说服家人”这个扩展性训练,让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牺牲自我的可贵之处;然后借助插图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战场上的装束和胜利回乡之后的装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通过这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也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些语言组织的不是很好,语言不够简洁明了。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错的时候或者偏题的时候,没有加以适当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觉得这点做的很不好,现在想想,学生说的很多话都是上课可以利用起来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教学,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老师的提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上课时的提问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回忆自己听过的很多优秀老师上的课,他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能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与文本进行交流,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得到提高。而静下来心来想想自己在课上所提的问题,发现很多都是多余的,还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起来的。
文档为doc格式。
花木兰教学设计
1能借助拼音认读“巾、帼、英、幼、扮、替、跨、善、战”9个生字。了解“巾帼英雄”“赫赫战功”“英勇善战”意思。学习“戈”字部;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描写“巾、扮、跨”。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知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学习她孝敬长辈,勇敢顽强的品质。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继续学习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带点的词。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客人。看清她是谁?(出示花木兰插图。)
2、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仔细听。(播放课文动画)
对啊,她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出示句子。读一读。
学习生字:巾帼英
(1)这里的3个字宝宝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2)请小老师带读拼音。注意“巾”是前鼻音,“英”是后鼻音,指名读一读词语。
(3)理解“巾帼”的意思。巾和帼就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饰物。“巾帼英雄”指的就是“女英雄,女中豪杰”
3、动画中的故事就在我们的书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5课,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她是一位巾帼英雄?
打开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不加字,不漏字。
2、学生交流。师出示词语。
赫赫战功 英勇善战
3、学习生字
a、这两个字的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开火车读)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战:学习部首:戈字旁(出示兵器图)
你知道的字中哪些是有戈字旁的?(出示:戏、划、我、成、戴)
善:分析字形,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b、理解意思
三、学习课文
1、我们来看课文的2、3节。
(1)谁来读读这两小节?
(2)当花木兰看到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时,她的心里十分着急,因为——还因为——(指名回答,师划线)
学习生字:幼理解“年幼”---年龄小
(3)谁再来读读划线的.句子。老师听出了花木兰非常孝顺父亲,爱护弟弟。
(4)谁愿意来配合老师读读这几句话。男女生配合读。
(5)于是,她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学习生字:扮替小组比赛查字典
交流页码,读一读他们的拼音。
(6)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注意读出花木兰对父亲的孝,对弟弟的爱。
2、与亲人的离别让人伤心难过,可是为了国家的安危,——(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不辞辛劳,千里迢迢,终于——(来到了前线。)
(1)你能填一填吗?(披、跨、渡、过)这四个词有什么特点。
看,这是黄河,这是燕山。留给你什么印象?(气势磅礴,险峻。)
提供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体育等小学教案
(2)能不能读出花木兰的勇敢无畏?指名朗读。
(3)同桌合作。一人读句,一人做动作。
(4)背出了吗?我们一齐来。
3、经过了多年的征战,木兰终于凯旋而归。
(1)请第一小组来读。
指导朗读。
看图,想一想,将士们看到花木兰穿上了女装,会怎么想?找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对,“这才”,“原来”这些词语就是指将士们非常的意外。
(2)现在你会读了吗?指名读。分小组读。
(3)学到这,小朋友,你想对花木兰说什么呢?
练习:我想对您说:“( )”
四、复习巩固
1、花木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让我们怀着对她的敬佩,一起再读读课文。
2、英勇善战的花将军今天也来到了我们这里,她出了题目想考考大家呢!
(1)你能踩着礁石过河吗?
(2)你能仔细观察,描一描,写一写吗?
“巾”是什么结构的字?那一笔能帮助我们写好它?
“扮、跨”是什么结构的字?在写这样结构的字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看老师写一写。
(3)你能把今天学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吗?回去后,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木兰诗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xx年还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机杼辔头戎机鞍鞯金柝策勋可汗扶将扑朔迷离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三自然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四自然段基调是悲壮,读时要两句作一气读,速度要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五自然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义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5)第六自然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5.全体同学分成两组轮读。
三、整体感知。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要求以“木兰”句式来概括每节内容。(允许填四个字)。
四、讨论探究。
1.结合课后练习质疑,怎样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死去,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是一种修辞方法,称做“互文”。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到处叫嚷,到处骚扰。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隘。请同学找出文中其他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本文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复沓:“问女”两句,“女亦”两句。
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
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排比: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对偶:唐以前的对偶要求不严格,对仗不工整。“阿爷”两句,“开我”两句,“脱我”两句,“雄兔”两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两两为偶极为工整(怀疑是唐人所加)。
(建议教师对这些修辞可根据时间弹性讲解,也可结合修辞点一下民歌特色。)。
2.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花木兰。(参照板书)引导同学分析木兰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叙事的详略。
本文叙述部分,战争前准备和战争后的辞官返乡均为详写,征战沙场为略写。“。
征战沙场”这一段仅用了30个字交代了“征途遥远”“生活艰苦”“战争残酷”“战时长久”。而对十年战争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却不详细交代。这是全诗最为凝练的部分,音节铿锵,有唐律之风。
那么如何确定详略呢?根据中心(主题)确定详略。处于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详写;处于次要地位,服务于中心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不写。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详略看主题。
点拨:注意本文出处是《乐府诗集》,乐府诗实际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劳动人民。战争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劳动人民。(可联想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
五、质疑。
“质疑”可结合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再把握补充。
明确: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紧迫,体现出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分别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
磨刀霍霍:本文是指为迎接亲人归来而准备杀猪宰羊。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扑朔迷离:本文是指兔前后脚不齐的动作和张望不定的眼神。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六、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叙事生动,详略得当,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七、课堂巩固。
1.木兰既是一个奇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她“奇”在哪里呢?又怎见她“普通”呢?(结合板书回答)。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都叙述了什么事?(多媒体链接回板书)。
3.看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当堂背诵下来。
八、课外拓展。
《木兰诗》与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找同学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情节。(链接多媒体展示)。
九、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别人听,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指导熟读成诵。
1、播放ppt:停机叹息,下定决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赛背诵。
2、准备和出征,借助ppt,提示关键词背诵。
3、十年征战生活,可以引导理解背诵。
关山飞度。
营地苦寒。
战争持久。
战斗激烈。
4、其他段落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歌词或对联的形式,给木兰写赞语。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继续学习用部首检字法查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学习木兰为国为家分忧的品质。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体会课文中动词的准确用法。
多媒体,相关网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故事。
指名回答,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木兰从军”的知识。
板书课题,指读课题。
说说“从军”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
三、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2、出示词语卡片,轮读。
3、按课文顺序逐段指名读课文。
4、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然段的大意。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说说本课生字可以分为哪几类。
1、出示生字“名、父、示”,指名认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导写字,指明说说这些字该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么摆才好看。
父、示:要居中安排。
名:第二笔横撇的撇画较长,口要写的扁而宽。
4、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部首检字法查“延、康、起”这三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
“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理应”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忧”指什么?
木兰做出了什么决定?
“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出征”大家想一想,她是怎么说服家人的?自由练说后指名全班说。
齐读第三段。
3、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写木兰从军后情况的语句。
指名读这些句子。
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木兰从军的情况。
指导朗读第三段。
4、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那两种人的情况?
指名回答。
引导观察文中插图:图上的人各是谁?他们会说些什么话?
齐读第四段。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兵、男、病”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样摆好看。
兵、男:都是上下结构,兵上大下小,男上小下大。
病:新笔画“病字头”,横画要略短。
4、学生描红练习。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1、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
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2)当第一位同学读好后,你可以向他提出挑战。
(3)每小节选出一位冠军,为我们示范读。
(完成规则中的1、2两条后,选出四位冠军上台)。
1、请读第二小结的.冠军选手示范读:
提问:你着急这个词读得特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读吗?花木兰为什么着急?(你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师述: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花木兰毅然决定(出示卡片)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其中又经过不少曲折,她一一说服全家人。(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父亲、弟弟、母亲。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这位同学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老师把这张卡送给你,你愿意把上面的字读给同学听吗?(尊老爱幼)就因为你把握了木兰尊老爱幼这一点,你才会读得这么好。我们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读)。
2、过渡: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我们请这位同学为我们读。
仔细听他读得好在哪里?
出示句子:
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找出读得好的地方:披跨渡过赫赫战功。
(师范读,指名读。)。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告诉我们这条路很长,而且很艰难,从军是很辛苦的,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
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出示图片1)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她热爱祖国。
(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把热爱祖国这个词读给同学听。)。
齐读这一段。(让我们一起学一回英姿飒飒的花木兰)。
3、过度:仗一打就是十二年,父母盼儿归整整盼了十二年哪,木兰总算胜利回乡了。(请读第四小节的同学读)。
出示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位年轻的姑娘。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十二年,那么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姑娘呢?(出示图片2)。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战火不断,马不停蹄更因为木兰是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子。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
(请学生读这个词)。
自己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一赞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花木兰。
出示:花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读第一小节的学生读。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也想来赞一赞花木兰。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你听嘹亮的歌声在回荡,让我们把女英雄的形象牢记心中。
5、齐读全文。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花木兰一个,如穆桂英。
江姐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女英雄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认读,理解字义,工整书写。
2、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木兰爱家爱国无比勇敢的性格特点。
3、初步感知,揣摩、渗透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
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认读,理解字义,工整书写;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木兰爱家爱国无比勇敢的性格特点。
初步感知,揣摩、渗透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
课前收集花木兰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1、出示木兰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木兰是我国古代的女英雄。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设计意图】。
出示一组以木兰从军为主题的生活中的相关熟知物品,激发学生对花木兰这位众人熟知的女英雄的好奇与期待,期待着走进人物的精彩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自由读课文。自行检查字音、句子的朗读情况。
2、出示生词:指名读,齐读,检查多音字读音。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避免了日常教学的老套路,从学生的已预习状态入手,客观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出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自我检查,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教师进行相应的预习情况检查,落实教学基础目标的达成,避免了一些重复、形式的环节。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
以木兰忧思的插图,来导入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只有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明确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代表的含义。进而,理解木兰对家人的担忧,对国家人民的怜悯,更好地体会英雄的伟大人格——爱国爱家。
2、出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3、联系图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征兵”的含义。
4、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对于木兰从军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所限,文中的“征兵”“文书”以及“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等一系列的词句还存在着疑惑或者似懂非懂。而且这些词句和社会背景,正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社会的深层次原因,是必须让学生了解的。教学中,应该紧扣学生的感性体验,来促进理解、体会,所以从《木兰从军》连环画中截取的一系列的彩图,以图助学,解决学生在时空上难以逾越的障碍,让学生透过图画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学生通过图和教师的介绍来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征兵”、“文书”等词语的含义。
出示:“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紧扣词句,体会木兰是个爱家爱国的人。
5、想象: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
6、过渡: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文章句段的阅读,明确木兰对家人(父亲、弟弟)的爱,对国家、人民的爱,以及自己从军的巨大决心。同时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感性体验,讨论表演如果你就是木兰怎样说服家人。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黄河、燕山图,引导学生了解木兰的勇敢。
2、指导朗读。
3、找动词,体会,加动作朗读。
4、结合文本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5、比较句子:初步体验作者句式、语言的精妙。
6、简要了解木兰的英勇善战,理解“赫赫战功”。
7、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从学生的感性体验角度出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感悟、体验:第一层次:形象感悟——勇敢善战,利用形象的图片再现黄河和燕山的气势以及木兰英勇杀敌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体会出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第二层次:朗读展现——通过紧扣文中的动词,加动作朗读;相同句式渐强朗读,朗读中感悟;第三层次:初品语言精妙——安排两组句式的比较,让学生比较中谈自己的直观感受,以自己的朦胧体验,来初步品味文章的精妙语言,为高年段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的体会做好铺垫、润湿,初步对一些写作方法渗透。四、学习生字。
1、学习新部首“病字旁”。
2、学习“病”,读准字音,记忆字形,描红,临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
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金柝()十二转()百千强()扶将()阿姊()霍霍()旧时裳()理云鬓()。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
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完成课后习题二。
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诗
“英雄也妩媚,
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一直以来,它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绝对是一篇经典。
在设计本课时,我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几点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等。这些在我以后的教学中,都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附:
下水诗《木兰赞》。
你柔弱的身躯/却负起了剑戟刀枪/为了一个决定/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为了一个信念/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你驰骋疆场,披一身寒霜/绝不是为了赢得奖赏/你战功赫赫,却辞官还乡/只是为了亲人期盼的目光/你默默不张扬/你隐忍而坚强/你爱武妆,更爱红妆/你是一个传奇/是世上最美的姑娘!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
2、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来学习课文第二段。从而带领孩子理解国之忧和家之忧。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的比较理解,认识一个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木兰。
4、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诵读《木兰诗》,给孩子以中华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运用反复体会诵读的方法,体会花木兰爱国、英勇的特点,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复习词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木兰从军》。
1、复习生字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课的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两遍)。
出示词语:
2、出示“理应”(指名读)。
(1)指名理解词义(可用扩词法)。
(2)理应的意思就是道理上应该这么做。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花木兰是个女的,在当时,她应不应该去从军?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问题。
2.花木兰她不应当去从军的理由是什么?(多请几个孩子说不能从军)。
(一)理解国之忧。
1、国之忧是什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本句(。
2、齐读“紧急”。理解“紧急”的意思。
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达这么大的“紧急”征兵文书啊?
(快要打败仗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将会有是什么后果?多请两个(国土被侵吞,老百姓流离失所)。
(二)理解家之忧。
1、国之忧是如此,那么家之忧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父亲和弟弟情况的句子)。
2、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他们无法承受战场上那么激烈的斗争。可是,国家在此时正处于危难之中,家里又没有人可去打仗。那你们说一说,此时,国忧和家忧加在一起,花木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儿的?(紧张,焦急万分)。
3、出示“万分焦急”
(1)读好,理解“焦”的字形。
(2)读好“家之忧”
(3)“国之忧、家之忧”连以来读。
4、总结为国为家分忧(重点突出“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颗保卫国家的忠心,所以,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份保卫家园的责任,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三)通过扩展其他人物形象,体会木兰的决心。
(出示家人的对话)请你跟你的同桌两个人,想一想,说一说。(开始)(出示对话)。
2、分别请孩子和父亲、母亲、弟弟对话。
3、花木兰就这样女扮男装去了战场,此时此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指名说,勇敢,孝顺,坚强)。
(四)引入《木兰诗》的描写。
同学们,木兰诗中也有几句是描写这段的。(音乐键入)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就这样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我们一起读读。
比较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穿战袍,骑骏马,过黄河,爬燕山,来到了前线。”
2、你觉得哪句话好?你读出了什么?还是和你的同桌说说,两个人商量商量。
3、谁来说说?(要指名说说)为什么披战袍比穿战袍好?(披讲出了英姿飒爽)跨骏马(一气呵成,动作干练的形象)渡黄河(强调了速度快)“渡黄河”指过黄河的过程很艰难。如此之难,花木兰有没有退缩?为什么是过燕山不是爬?指名读(过燕山)。
4、你们看这四个字用得过好啊,面对着滚滚的黄河水,木兰毫不畏惧,面对着巍峨连绵的燕山,木兰勇往直前,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动词,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
5、我们再一起去品读品读这句话。
8、引入《木兰诗》。
木兰在战场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着可汗百千强的赏赐,木兰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 )。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图)大家看,木兰顺利回家以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来看木兰,他们会有什么表情,又会有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呢?你能学学吗?还是请你在下面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女孩子当木兰,男孩子当将士)。
2、男女生上台表演。
你看木兰回乡以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五、总结课文。
1、是啊,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木兰是名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征战12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只是回到了家乡,什么都不要,所以人们说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2、我们从这位古代的女英雄身上学到了很多,咱们今天学了课文,也知道了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木兰诗》。课下,和你的父母一起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