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央经济分析会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分析会是一个重要的智库机构,由一群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组成,致力于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深感荣幸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参加中央经济分析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会议中,经济学家们来自不同的学术背景,拥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然而,他们始终通过研讨和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可以说,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才能够集思广益,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其次,中央经济分析会深化了我的经济学知识,并使我对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会议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各种经济问题,包括供求关系、通胀、失业、经济增长等。通过经济数据和理论的结合,我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并能够将它们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这些知识的深入理解为我提供了更全面、准确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在参与经济决策时更加自信。
第三,中央经济分析会还让我了解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会人员的交流和分享,我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各种经济数据和政策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大势,预测趋势。这不仅帮助我在经济分析和预测中更加准确,还使我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思维和决策方法。
第四,中央经济分析会的组织和管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的安排合理且周全,每个环节都严谨而有序。无论是会议议程的制定、参会人员的邀请,还是各种文件的管理和记录,都展现出了高效和专业。这种组织和管理的优势不仅使得会议的效果更加明显,还提高了会议参与者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感。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架构对于一个团队或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中央经济分析会还给我带来了广泛的交流机会。会议中,我不仅与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和专家交流,也与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些交流充实了我的人际关系资源,扩大了我的视野,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正是这些交流机会使我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并为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综上所述,参加中央经济分析会是我人生中一次宝贵而难忘的经历。在这次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化了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了解了国内外经济的最新动态,感受到了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广泛的交流机会。这些经历和体会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去面对各种经济问题,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心得体会宏观
回顾18年12月,在武汉市出现了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那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人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平静无声。直到2020年底,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我们才认识到自己彻底被打入了无处可逃的困境之中。
第二段:疫情发展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疫情的爆发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应对策略,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然而,疫情的快速蔓延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我们的医疗体系过于脆弱,严重医疗物资短缺,不合理的卫生规范让疫情迅速传播。人们的贪婪和自私也暴露无遗,一些人采取了非道德的手段获取物资,甚至抢夺医疗器械和药品。
第三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性。
面对疫情的爆发,政府必须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不能等待更多的人受到伤害,不能使更多的人员失去生命。而这需要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之间加紧合作,全力以赴,采取有效的行动措施。需要教育、宣传和卫生科技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公民的自律和参与,共同完成防疫的使命。
第四段:经济方面的影响。
疫情突然的爆发直接损害了世界经济。许多公司和企业停产关闭,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此外,它也对全球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经济衰退和不稳定。甚至连地球上的一些环境问题也因疫情而有了好转,可以看到城市周围的霾、水清晰、蓝天更蓝。
第五段:对未来的思考。
疫情的爆发让人们现真的可怕事物并非战争和重大灾难,而是不断出现的那些看似微小的威胁。我们必须学会认真面对,采取行动措施。在将来,我们必须更加谨慎,意识到自身卫生和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坚定透彻地理解和认真面对问题,并思考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总结:疫情是一次难得的“急先锋”探路体验。在这次全球共同面对疫情灾难的危险情境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全球化、智能化时代的临界警示,也找到了面对风险、挑战、困难的方法和途径,达到了团结协作、互信互助、守望相助的彼岸。如果说,这次疫情是一个在未来的苦涩遗产,那么,我们应把它当做一次重大命题,去警醒自己、觉醒世界。
经济分析心得体会
经济分析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学科,是经济学的基础。通过经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在我学习经济分析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经济分析需要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我们必须搜集丰富的数据,并进行准确的测算和估计。只有在有足够可靠的数据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经济分析,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数据,运用统计学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经济分析需要具备系统性和综合性。经济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变量。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宏观层面的经济分析需要考虑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变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微观层面的经济分析需要从个体企业或市场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状况等。只有具备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经济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第三,经济分析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经济理论是指导经济分析的基石,是我们进行经济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经济理论,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独立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经济理论有助于我们理清经济问题的本质,并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经济分析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和发挥理论的作用。
第四,经济分析需要注重实证研究。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经济分析也应该注重实证研究。在经济分析中,我们需要运用统计学和实证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取实证数据,验证和检验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效果,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经济分析需要结合实践应用。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科学,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经济分析要有实用性,要紧密结合实际经济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在经济分析中,我们要注重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提供支持和指导,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经济分析是一门需要全面深入的学科,它需要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注重实证研究,结合实践应用。只有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应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为经济发展和问题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会经济分析解读心得体会
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两个重要机构,这也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立法机构。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本次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积极发言,探讨了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我看来,经济是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于两会经济分析解读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国经济的现状。
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但是中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大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鼓励民间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等。这些措施的执行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转有了明显的改善。2020年中国GDP增长2.3%,虽然不太理想,但已经勇夺全球首位。
第三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了不少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未消失。中国代表委员们通过两会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中国经济可以更快地脱离目前的困境。其中,代表委员们强调加强创新创业的力度,加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方面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举措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段: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
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建议。例如,全面实施新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等等。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也使得中国有了更广泛和持久的发展前景。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应该研究应对外部经济变化的方案,并实行更好的开放政策,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两会展现了全国各级代表委员在繁重的工作下取得的显著成果,代表委员们毫不谦虚地就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建议,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们鼓励着中国,也激励着全球,不断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思想和建议也必将在市场和经济学者中引发更深刻的讨论。
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
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利用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也称因素替换法、连环替代法,它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一一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中央经济分析会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分析会是一次关于经济形势和政策的重要会议,它的召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央经济分析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对于这次会议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会议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央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会议上,与会领导和经济学家们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出发,对我国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这种高层次的专业讨论,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央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心和智慧。
其次,中央经济分析会让我对国家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会议上,与会者就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他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涉及到产业升级、金融改革、创新创业等方面。通过听取专家们的发言和与他们的交流,我对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且对我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划。
第三,中央经济分析会让我感受到中央领导的开放和包容。会议设有座谈环节,与会者可以自由发言和提问,各种意见和观点都能够被充分听取和讨论。我在会议上提出了几个我对于经济发展的疑惑和建议,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和鼓励。此外,会议期间还设置了小组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使得与会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交流。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氛围让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是被重视的,也激发了我更多思考和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
第四,中央经济分析会展现了中央领导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作风。会议上,中央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和强调,同时也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分析。他们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和措施。这种务实的作风和坚定的决心,让我深深感受到领导的担当和责任感,也使我更加有信心和底气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最后,中央经济分析会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会议上,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导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此外,会议的内容和讨论也让我对于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经济的深入了解和对国家发展的认识,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也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参加中央经济分析会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会议,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央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对国家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体验到了中央领导的开放和包容,也见证了中央领导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作风。这次会议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将把这次经历作为一个起点,不断学习和探索,为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最近一直关注、研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民法学的方法论问题。关于方法论的探讨研究,我国大陆地区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研究成果的发表,但是相比于具体的立法研究而言,学界关注的并不是很热烈,没也有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认为我国民法学研究水平要寻求进一步提升的话,我们就必须对法学方法论投入更多的精力,唯有如此,才有助于我们把我国的民法学研究引向深入,也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立法研究、司法适用和法学教育。
我们知道,方法在古希腊语中,有“通向正确的道路”之义。法学之所以称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具有一套独立的方法理论。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所谓法学知识可以看作是法学方法展开的结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陆法系的理论认为,从广义上讲,民法学就是民法解释学,二者为同义语。现代法学理论中,法学方法逐渐从法学知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关于方法的学问。德国一般称之为“法学方法论”,日本一般称之为“法解释学”,但其研究对象实质上大体一致。采法学方法论的概念更为贴切,因为法学方法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法源论、法条论、法解释论、法体系论等,还包括法律事实认定的方法,可见,法学方法的理论是围绕着法律适用的过程和司法“三段论”的模式展开的。
长期以来,在民法案例的分析中,我国一直缺乏一套规范、严谨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思维模式来分析案例,欠缺一种规范的分析方法。在实务中,有一些法官常常是先确定了事实,然后就直接确定结论,然后为了支持结论再去寻找一些法律依据;也有的判决中,事实清楚,法律的适用也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对事实和法律的适用的连接点分析;还有的在判决中,很多人常常从事实就直奔结论,判解缺乏推理过程,使得逻辑的三段论不能得到运用,也是缺乏逻辑的推理过程。这些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实务中逻辑三段论和民法解释学等方法不能得到广泛地认可和采用,判决缺乏说理性。同时,缺乏统一的法学方法为共同基础,这也导致了法律人在讨论问题时语境上的差异和沟通上的隔阂。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法官、律师等的正确严谨的法律思维方式,掌握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在实务中,案例分析的基本思维的确立还可有效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保证法官依法裁判,从而维护法律的安定性,促进法治的实现。
法学方法对于司法裁判、法律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法学作为一种实践理性的体现。可以说,法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法学方法与案例分析的方法也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法学方法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案例分析的问题,今天我这个关于民法方法论的演讲想给大家介绍案例分析方法的两种利器,即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和请求权基础的方法。
法学方法论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传统。在英美法系国家,注重归纳法和论题式的思维,往往采用casebycase的分析方法;而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强调演绎法和体系化的思维,自从萨维尼创建法学方法论以来,一直采取一种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来分析案例。尽管分析手段各异,但是都是针对案例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分析方法。我们这里倡导一种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它属于法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采用一种规范严谨的方法探讨每一个个案,以准确的认定案件的事实和法律。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种分析方法必须是具有一定规范性。一方面,它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案例,而不是每一个案例就有一种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不是每个人自我设计或自我构思的方法,在分析案例中,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未必不能有效的分析案例,但是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分析方法,就缺乏方法论上的统一性,以至于在讨论问题时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同时,每个人各自采纳自我设计的方式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目前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案例分析,而每一个都是按照自己的学术背景、思维模式去进行案例分析,我们欠缺一种规范的分析方法。它也就决定了在中国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其意义非常重大。这对于培养法官、法律学生正确严谨的法律思维极为重要。
第二,案例分析方法不仅是一种案件事实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法律解释的工具。也就是说,案例分析工具主要不是一个证据的分析和运用的过程,不是单纯确定客观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为了确立一种法律上的事实,一种符合法律构成要件的事实,也就是确认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并且,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律的适用,也就是如何使小前提符合大前提,这样就必须对适用的法律(即大前提)进行解释。所以,案例的分析是一个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举一个例子说,甲委托乙购买“飞鱼”牌家具,乙听成是购买“飞翼”牌家具,而甲和出卖人丙也曾有过接触,告知丙要委派乙购买家具。但是乙购买的家具不符合甲的要求,甲是否必须接受呢?在对这个案例对分析过程中,就不仅仅需要对多项法律事实进行分析,而且更涉及到对解释方法运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对授权行为完全按照文意解释的方法,只要我对你作出的授权的意思表示到达了相对方,那么这个授权就是清楚,如果代理人因为理解错误而从事别的行为,就转化为越权行为,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另外一套法律规则来解决。但是如果按照目的性扩张的解释方法,法律设定代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护交易第三人,就对上述法律事实作另一种解释,不适用无权代理,而应当按照授权不明,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可见,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第三,案例分析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结构。例如在请求权的基础分析方法,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案件,其思维的步骤和程序的固定的,这也决定了案例分析方法是法律人驾驭复杂的法律关系,以简驭繁的有力工具。案例分析方法的展开其实就是形式逻辑三段论的过程。形式逻辑三段论在司法中的运用可以说是近代法治的产物,它遵循了判解的说理性,使法官的思维过程得以在判决中展开,同时也使当事人能够了解判解结果的形成,从而增强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三段论就好像是判决中的程序规则一样,维护了法院的裁判权的正当性,并对裁判权作出了必要的约束,以防止其滥用之虞。可以说,三段论在司法中的运用是法治文明的组成部分。司法裁判的三段论过程中可以具体体现为各种分析方法的运用,例如,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指的是通过对事实(小前提)的整理与说明,通过对法律(大前提)的解释,建立起大前提与小前提之间的联系,是三段论推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但这种方法其实是形式逻辑在法律思维中的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它必须与法律解释方法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即案例分析方法即要考虑逻辑思维的三段论,又要和法律的解释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
第四,方法论在各个部门法中的应用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所指的解释方法是指民法解释的方法。法学应当有总的方法,但这种总的方法应用到各个部门法中又是有所区别的。比如说关于对法律解释的方法。因为各个部门法的规范对象不同,所以法律解释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在刑法基于罪行法定原则,主要采取文意解释的方法,而不能对刑法条文任意进行扩张解释,否则违背罪行法定的原则。所以探讨法律解释方法,它应该指的是各个部门法所特有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说的法律解释方法指的是一种民法的解释方法,案例分析法是民法的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案例分析法与民法解释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探讨案例分析方法的意义。
法学方法是民法理论的活的灵魂,民法学就是民法解释学,表明法学方法论在民法学的基础性建构作用。探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沟通理论和实务,为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动力,指引和规范司法裁判的实务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案例分析方法的研究尤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限制法官恣意裁判,保证法律的安定性。法律推理本是一个演绎的过程,采取三段论模式:大前提是“找法”,即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小前提是确定案件事实;最后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将抽象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得出结论,即判决意见。但在一些中国法官那里,它却变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复杂错综的工程,首先确定判决结果,然后在法律条文和案情证据的丛林中殚精竭虑地寻找论证的路径,这就是学者所谓的“被倒置的法律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判决结果不是法律推理的产儿,而是法律推理的指南。至于这个判决又是如何被首先确定的,却是一个黑箱。因此,法学方法的确立有助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法官依法裁判,从而维护法律的安定性,促进法治的实现。
第二、有助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仅仅付诸个人的法感情断案,不能带来可靠的公正,法官只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才更可能达到以普遍或平等原则为基础的公正。法学分析方法体现了法律的形式正义,使得司法成为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裁判的技术化、形式化,使得判决书的公开和监督成为可能,判决书是裁判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最终成果和物质载体,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透明性,判决书公开使得法官的推理方法和论证过程受到公众的监督,以保障司法公正。
第三、有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法学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程式,可以提高法官思维的明确性,简化思维的过程,避免分析案件的思维误区,从而使得司法裁判更具有效率,并且保障审判的质量。例如,法官面对一个新的案件不必考虑从何处下手,只需按照分析方法指引的步骤操作即可。因此,有学者称,案例分析法可以与流水生产线相比较,使生产效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大为提高。
第四、对于法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法律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其专业素质,促进法学专业共同体的形成。王泽鉴先生认为,请求权基础的寻找,是处理实例题的核心工作,请求权基础是每一个学习法律的人必须彻底了解,确实掌握的基本概念及思考方法。作为基础的思维方法,法学方法是每一个法律人入门的必修功课,有助于培养法律人共同的学术思维和话语,排除法律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障碍,不至于思路迥异、各说各话的现象。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
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定的生活关系”,即法律规范所调整的那部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的,其中并非所有的社会生活关系都由法律调整而形成法律关系,法律仅是截取有法律干预之必要的那部分社会生活,构建成法律关系,塑造为法律秩序。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即是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一种法学方法。所谓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适用于对案例的分析,而且适用于民法体系的构建。德国民法的潘德克吞体系就是严格按照法律关系的内在逻辑展开的。其总则――分则模式:总则分为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的变动、法律行为(变动的原因);分则为法律关系具体内容的展开,即各种的法律权利。法律规定,无论其范围大小,总不外乎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之构成,总不外乎上述之要素,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民法典每一编及每一特别法的内容,也不外乎此,不过各有详略而已。因此,法律关系被德国学者梅迪库斯先生称为“私法的工具”,可见其重要性。所以,确定存在不存在法律关系?存在什么样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各个构成要素是什么?是每一个民法学习者在考察法律问题时都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可以说,熟练掌握了民法的法律关系,就能够深入理解整个民事权利的逻辑体系。
在案例分析中有效地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其优点在于:
第一,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第二,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即在区别法律关系与非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将考虑对象聚焦于法律关系。社会规范系统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很多生活关系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规范调整,法律并不介入,如民法学说上所谓的“好意施惠关系”、“自然债务”等理论,即揭示出此种社会关系不由法律调整,也不能形成法律关系,不能通过法律渠道予以救济。例如,甲乙二人素来交好,甲邀请乙到家里做客,此为好意施惠关系,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而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及违约责任问题。
第三,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任何民事法律关系都由几项要素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就随之变更。我认为,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仅限于三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这是任何法律关系都应具备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例外。而五要素说将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也包涵在法律关系当中,这是值得商榷的。法律事实应当是外在于法律关系的因素,它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法律关系加以连接的中间点,是使客观的权利变为主观的权利的媒介,法律事实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内在的要素。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
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主要在于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就是要判断在一个民事案例中,首先要确定不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权利义务内容。其次要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适用法律。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
第一,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首先着眼于对案件事实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在适用法律,把案件事实的分析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请求权基础的方法侧重于探究请求权的规范基础,注重将事实与法律结合起来考察。
第二,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而不仅仅对法律关系的某一特定内容,即请求权的考察。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则是对通过考察当事人主张的请求权,探究其法律基础和事实依据,其考察范围限于与请求权相关的法律事实和规范基础。采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可以高屋建瓴地分析各种法律关系。一种法律关系中,可能有多个权利,而不仅仅包括请求权。
第三,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于法学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法学的'考察对象即是特定的法律关系,任何法律问题不外是法律关系的分析与综合。请求权基础的方法是更侧重于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具体又可包括四个步骤:
1.明确争议点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关系,即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例如,争议的焦点(核心关系)是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围绕该争议点可能涉及到授权关系是否存在、相对人是否成立表见代理关系等“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然后判断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授权关系的有因还是无因等。
2.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如好意施惠关系,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应当排除在法律关系的考察之外。再如,朋友亲戚相聚交谈、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等也不产生法律意义。如果根本就没有产生法律关系,则剩余的问题无须考虑。
3.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2)确定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内容,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任何个人和组织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必然要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法律关系的内容则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权利义务决定着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类型,明确权利义务的性质、效力、行使对于分析案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债权为对人权,具有相对性,只能在当事人间发生拘束力,原则上只能对相对人主张;物权为对世权,任何第三人侵害皆产生排除妨害及侵权责任。再如,支配权以权利人单方意志即可直接实现,权利人得直接使权利发生作用,取得为权利内容的利益;而请求权必须依赖于相对人的行为才能取得为权利内容的利益。
(3)明确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为法律关系的标的,是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指向对象。例如物权的客体是物,债权的客体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果没有客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就无法确定,更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权利义务关系。
5.是否发生了变更、消灭的后果,以及考察变更、消灭的原因何在。
(1)考察法律关系的变动:法律关系的变动包括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法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事件以及当事人的意志和行为发生法定的或意定的相应变动。如权利的取得、丧失,权利内容或效力的变更等。
(2)考察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的变动必有其原因,法律事实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即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之所以发生变动,其原因在于特定的法律事实的发生。法律事实分为自然事实和人的行为,自然事实包括事件和状态,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等。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实,并非都与法律关系有关,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例如,朋友亲戚相聚交谈、当事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等,不可能产生法律意义。凡是能够产生一定的法律意义、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不仅引起当事人预期的特定的法律效果,也能够引起当事人预期之外的其他法律后果。例如,当事人订立的合同符合法律的强行性规范且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时,就能够产生合同法律关系。如果该合同是无效合同,则不引起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包括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
(3)考察法律关系的变动的客观后果,也是案例分析的另一重要方法――历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考察法律关系的变动过程,其中首先重点分析关系何时产生;其次考察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动;最后确定关系是否已经终止。考察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分析案例的历史方法就是依时间次序考察法律事实的变动,从而确定法律关系的变动,最终推导出相应的法律效果,而得出判决。
此外,法律关系存在的时间和地点也对于案例分析具有重要影响。时间对于时效期间和除斥期间的计算、要约与承诺期间的计算、清偿期的到来、失权的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地点对于清偿地的确定、风险负担、司法管辖、准据法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考察法律适用。
即在第一步确定的案件事实(小前提)的基础上,查找适用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大前提),这一过程就是逻辑三段论运用的过程。上述对法律关系的考察实际上是对事实的客观分析,在确定法律关系的事实之后,应当进一步探讨法律规范搜寻的问题,即查找适用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仍然应当按照逻辑的三段论的模式展开。三段论的演绎法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如: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运用到法律方法上,就是:
大前提:杀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小前提:甲杀了人。
结论:甲应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公式,不是首先寻找大前提,而是先确定小前提,即对事实的认定。在这里,不是首先寻找大前提,而是先确定小前提,即对事实的认定,然后再寻找大前提。因为法官必须首先接触和认识案件事实,对事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才能有目的地寻找法律规范。在确定了小前提后,按照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方式推理,将小前提套入大前提,最后得出结论,即判决结果。所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三段论的推理过程的高度概括。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需要运用逻辑三段论,但决非如法律适用的机械论者所想象的完全是三段论逻辑的演绎过程,它还涉及到大前提和小前提如何连接的问题,而连结点的确定必须有赖于法律解释。在法律适用的机械论者看来,法官好像一个自动售货机,只要把法律条文和法律事实象硬币一样投进去,判决就会象商品一样自动蹦出来,这显然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想法。因为法律规范的内涵并非一目了然,法律概念的内涵外延的边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法律规范必须经过解释才能适用。而且,法律规范所指引的对象也是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的所指和立法本意间可能因社会变迁而不一致。此外,法律认定的事实也只是相对的真实,而非绝对的客观真实。这一切都决定了法律的适用绝非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需要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必须保证小前提、大前提都必须是正确的,其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说二者都正确了,结论就一定正确,因为这里还涉及一个二者如何连结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必须要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判断、搜寻相关法律规范,例如若是合同关系则主要搜寻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此过程中,要区分法律规范的性质是任意性规范还是强行性规范,因为它涉及当事人的约定能否排除法律优先适用的问题。其次,正是在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连接上,有必要进行法律解释,即通过解释来确定某项法律规范能否适用。在法律解释时,要对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进行整体地理解和把握。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间连接的密切性越高,其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度很低,或根本不发生真正的连接,则判决结果仍然可能是错误的。例如,甲假冒乙的名义与丙订立买卖合同,丙支付1万元预付款,甲携款潜逃。法官援引表见代理规则判决乙应当承担责任。法官即使认定事实正确,表见代理制度也可以适用,但如本案不符合表见代理的法律要件,则其判决也不正确。
搜寻法律规范,即查找适用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首先,要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判断来搜寻相关法律规范,例如合同关系主要搜寻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其次区分任意性法律规范、强行性法律规范。因为如果是任意性规范,则当事人的有约定优先,此时以约定作为规范的基础。如果是强行性的规范则必须适用。最后,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连接,此时就进入了法律的解释领域。即某项法律规范能否适用必须通过解释。
这里我还想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法律关系分析法,它的特点是在运用形式逻辑三段论时,先考虑案件的小前提,即事实,然后再考虑案件的大前提,即法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截然分开。严格的说,法律关系分析法所确定的事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而是法律意义上的事实。例如关于法律关系性质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结合。另外有一些问题很难说究竟是一个事实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比如说,某人开车将孕妇撞伤,究竟撞伤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还是一个法律价值判断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胎儿的主体资格是否承认这个法律问题。在对事实问题进行判断的时候也不能离开法律规定单纯讨论,所以法官在裁判时必须目光在大前提和生活事实之间往复流转。
四、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method)。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method),又称请求权规范基础检索法或归入法、涵摄法(subsumtionsmethod)。该方法通过考察当事人的请求权主张,寻求该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从而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最终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裁判结论。其考察以当事人的请求权为基础展开,因此首先探讨请求权的基础理论,再探讨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在分析案例中的具体运用。
(一)请求权(arspruch)概述。
所谓请求权(arspruch),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为该权利的内容的利益,必须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间接取得。请求权包括债权请求权、绝对权的请求权、继承法上的请求权、亲属法上的请求权等。请求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说汇纂学派代表人物温德夏特(windscheid)于1856年发表的《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私法上的诉权》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请求权就是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此种观点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并为许多大陆法国家的民法所运用。请求权的特点是:
1.请求权具有相对性。请求权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不论是基于债权产生的请求权,还是基于物权和其他绝对权利产生的请求权,都要转化为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请求权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提出,要求其履行义务。请求权作为相对权,产生于特定当事人之间具有特定给付内容的关系。
2.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程序上的诉可分为三种,确认、给付和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只有理解了请求权,才能理解给付之诉的基础。
3.请求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权利,也可以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请求权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例如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等。正是因为请求权可以采取独立的形态,因此权利人可以转让、抵销、准许延迟或免除请求权的具体内容。但请求权也可以只是某项权利的内容。
请求权与诉权在罗马法上是完全统一的,而温德夏特第一次将之区分开,严格的讲请求权是产生诉权的基础,只有存在请求权,才能够产生诉权,但从实体法的角度来看,请求权不能等同于诉权,其原因在于:第一,请求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的内容存在,这些权利在没有受到侵害和未进入诉讼程序以前,也是客观存在的。第二,在当事人进入诉讼领域之后,请求权确实将派生出诉权,诉权正是请求权在诉讼上的具体表现。但是,在此种情况下,请求权也未必等于诉权。例如,当事人可能享有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但其起诉不符合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要求,其起诉被驳回或不予受理,在此情况下当事人仍然可以基于其请求权向行为人提出请求,所以请求权未必完全等同于诉权。诉权只是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包括起诉权、反诉权和上诉权,但即便当事人抛弃这些权利,也不意味着其请求权就完全消灭。第三,诉权是程序法上的权利,请求权是实体法上的权利。请求权可诉诸于法院,请求保护,这时,它表现为诉权。请求权必须是向对方提出请求。例如,代位权必须通过提起诉讼才能行使,因此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体法上的权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请求权。
在民法上,研究请求权的意义是重大的,表现在:第一,请求权的概念使得民法典中有关债权的规定能够适用到其他非债之请求权上。请求权是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而存在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债权法中,在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等领域都普遍存在。例如,在所有人的财产遭受他人非法侵占的情况下,所有人可以根据物权请求权要求返还,此种请求权并非债权上的请求权。所以,请求权是与支配权、形成权、抗辩权相对应的权利。由于债权主要是请求权,而其他的各项权利在受到侵害以后也都转化为请求权。所以,请求权概念的产生进一步增进了民法的体系性,民法也进一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由于请求权体系理念的发展,为从整体上把握和运用民法,从体系的角度运用民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各项请求权是否可以并用,以及是否有优先顺序,这些都为法官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请求权概念的产生确立了诉讼时效制度适用的范围。一般认为,诉讼时效适用的对象为请求权。从而使诉讼时效和取得时效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
(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method)的运用。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method)又称为归入法、涵摄法(subsumtionsmethod),是指通过寻求请求权基础,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从而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运用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来分析案例,其构造为“谁得向谁,依据何种法律规范,主张何种权利”。依此,解题的主要工作在于探寻得支持一方当事人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和依据。有学者将请求权基础的运用称为“找法”,即寻找该请求权的实体法依据,尤其是现行法律依据。采取请求权检索方法的好处在于:因该方法逐一检索,因此很少会遗漏请求权;也不会遗漏法律条文的适用;因为在讨论请求权能够成立的时候必然要检索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所以可以发现抗辩权是否存在。
请求权和责任的确定,对请求权进行检索时应当考虑请求权的先后顺序进行检索,首先将请求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进行先后顺序的考虑。但这只是一个学理上的方法,是对法官裁判以及法律学人研究案例具有指引作用的操作指南和思维方法,但不是法律的明文规定的裁判规范,并不具有强行性。并且,请求权的检索还涉及运用者的角度,作为一名法官、律师或案件的当事人,其在纠纷解决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检索的内容和顺序也各有侧重,有一定区别,也未尝不可。
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在适用中通常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请求权的性质。
由于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给付之诉,因此我们首先要判断究竟是确认之诉、形成之诉还是给付之诉。如果当事人提出的不是给付之诉,则没有该方法适用的余地,此时应当采取法律关系分析法。在确定了可以适用该方法后,则应当判断请求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即谁基于何种理由向谁提出何种请求,因为这是案例分析的前提。例如,甲请求乙返还借款,或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请求权基础检索法既是按照三段论的方法展开,同时又穿插了对规范要件满足与否的判断,因此这又涉及了法律解释的问题,所以归入法在德国学者认为其不是完全的逻辑推理法,主要是一个解释法。而这个解释的过程又必须依靠经典的解释方法,这就是说为什么要把请求权检索与法律规则结合起来。请求权规范基础检索法在德国被作为法学方法论,其原因就是因为涉及了法律的解释问题。简言之,判断请求权性质的步骤具体分为:
1.确认究竟是确认之诉、形成之诉还是请求之诉。
2.如果是其他之诉,则应当采取法律关系分析法。如果是请求之诉,则应当采取归入法。
3.判断请求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即谁基于何种理由向谁提出何种请求。例如,甲请求乙返还借款,或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步,请求权检索。
请求权的检索通常是由于原告虽然提出请求,但并未提出请求权的基础,例如,只是提出赔偿损失,但没有指出是基于什么请求权而提出的。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原告提出了某种请求并指出其请求权基础,但法官仍然依职权对其请求权基础进行检索,即“原告提出事实,法官确认权利”。但在我国,《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在提出请求时,原告必须对其起诉案由进行选择。但理论界对原告的选择的标的存在争议,究竟原告是选择请求权还是选择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但无论如何,原告应当在提出自己作出选择。
1.列举原告的请求可能涉及的请求权。例如在无权处分他人财产场合,就可能涉及到合同请求权、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等。
2.确定各种请求权的类型。我认为,根据民法的各个法律制度,即根据请求权的基础关系的不同,可将请求权分为如下几类:
(1)债权的请求权,包括合同履行的请求权、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缔约过失请求权、无因管理请求权、侵权的请求权、不当得利所产生的返还请求权。但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责任形式,因本质上不是一种给付关系,不应当包括在债权的请求权中。
(2)物权请求权,具体包括返还原物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妨碍预防请求权。
(3)占有保护请求权,主要包括在占有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而使占有人享有的占有返还请求权、妨碍排除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
(4)人格权和身份权上的请求权,人格权上的请求权,主要是指在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产生的停止侵害的赔偿损失的请求权。身份权上的请求权主要包括抚养请求权、赡养请求权等。
(5)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产生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请求权等。
3.遵从请求权分析的逻辑顺序。确定请求权分析的逻辑顺序,即对可能适用的请求权依特定次序进行通盘的检索。应当看到,民法上的请求权是由一系列不同基础的请求权所组成的体系,这些不同基础的请求权形成了请求权的完整体系,因而确定不同基础的请求权间的检索次序,可以避免请求权的遗漏,从而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并且依次检索,优先考虑的请求权往往排除顺序在后的请求权,在确定权利的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思维经济性。
我们认为,考察任何一个民事案件,必须要分析请求权的体系,在原则上,请求权的体系应当按照如下顺序来确定:
第一,考察请求权的先后顺序应将合同上的请求权作为第一顺序的请求权加以考虑,合同作为特定人之间的事先约定的关系,确定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只有首先从合同关系着手,才能向其他关系展开,即合同上的请求权与其他的请求权发生密切联系时,应首先考虑使用基于合同上的请求权。
第二,缔约过失请求权。按照梅迪库斯的看法,缔约过失的请求权与合同的请求权是不可分割的,甚至可以包含在合同的请求权之中,因为无论是在合同的缔结过程还是在合同终止以后,都会涉及到缔约过失的请求权。我认为这两项请求权应当分开。缔约过失的请求权适用于双方无合同关系的情况,而基于违约的请求权乃是以有效合同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合同关系,则属于合同责任;若不存在合同关系,则可以考虑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请求权仅次于合同请求权而适用,优先于其他请求权。
第三,无因管理请求权。无因管理的请求权与合同关系极为类似,它们都是产生合法占有权的依据,无因管理也常常与合同有密切的联系。但合同上的请求权应优先于无因管理上的请求权加以考虑,因为无因管理之所谓无因,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包括无法定的义务或约定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务。如果管理人和本人之间事先存在着合同关系,管理人是依照约定管理他人的事务,则管理人负有管理的义务,不构成无因管理。所以合同请求权与缔约过失请求权应当优先于无因管理请求权,但由于无因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合法行为,一旦无因管理请求权能够成立,则不应当适用其他请求权。所以无因管理请求权应当优先于其他请求权。
第四,物权请求权。物权的请求权是指基于物权而产生的请求权,也就是说,当物权人在其物被侵害或有可能遭受侵害时,有权请求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或防止侵害;在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首先应当采用物权的请求权对物权进行保护。这是因为物权的请求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如在破产程序中,所有人对其物享有取回权,此种取回权实际上是由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派生的,当然应优先于一般债权而受到保护。再如,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一般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所以物权请求权较之于侵权请求权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因此原则上物权请求权应当优先于侵权请求权而适用。
第五,不当得利和侵权的请求权。因为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都是法律禁止和限制的行为,广义上都属于不合法的行为。按照合法行为成立则排除非法的逻辑,所以首先应当考虑有其他以合法行为为基础的请求权存在,如果其他请求权不能适用,则最后才能适用不当得利和侵权的请求权。因此,不当得利和侵权的请求权应当置于最后的顺序考虑。
正确了解民法的请求权体系对于培养分析和运用法律的体系观念,从体系上把握整个民法的知识、制度和规范,从而正确适用民法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步,请求权的初步锁定。
通过对请求权逻辑顺序的考察,可以逐渐排除一些与案件事实不符合的请求权,或对原告不利的请求权。在排除了一定的请求权后,原告要初步确定一种或几种对其较为有利的请求权。只有在请求权锁定后,才能够对其开始进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简言之,即:
1.对请求权的排除。通过对请求权逻辑顺序的考察,可以逐渐排除一些对案件事实不符合的请求权,或者对原告不利的请求权。
2.对请求权的锁定。锁定就意味着原告要确定一种请求权,或者是一种对其最为有利的请求权提出主张或提起诉讼。只能在请求权锁定后,才能够对其开始进行一种请求权基础的分析。
第四步,请求权基础的分析。
这里所谓的请求权基础,既可以是法律规范,也可以是如合同、遗嘱等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法律规范,但又不限于法律规范。这里又可以继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给出对该请求权的具体法律规定,例如买卖合同中,买受人请求出卖人支付价款。其请求权基础可根据《合同法》第130条、第159条中对买卖合同的定义,以及合同中对有关的价款支付的规定确定。《合同法》第130条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第159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对价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
其次,对所找的法律规范进行分类和定性。其中,有些法律规范不能单独地作为请求权的基础,它们主要包括:已经由当事人约定排除的任意性规范;不完全法条,包括说明性法条、限制性法条等。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引用性法条、拟制性法条也不能独立成为请求权基础,必须与其他相关法条配合才能构成请求权基础。此外,程序性规范和某些裁判规范也不宜单独地作为请求权的基础。
再次,要将该规范构成要件进行具体的分解。如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分解为过错、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在这个分解过程中,需要运用法律的解释方法对法律规范进行准确的解释。
第五步,归入或涵摄。
归入又称涵摄,即把经分解的事实归入(或涵摄)到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中去。具体来说,又要经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按照规范要件提取法律上的事实、将事实归入法律规范规定的要件四步。如图示:
abcd规范中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各项构成要件。
abcd纠纷中的各项事实。
如果争议事实被分解后一一对应的符合了构成要件,就满足了请求权。例如。买受人要依据合同规定主张合同价款,就必须要根据案件的事实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具有满足上述《合同法》第159条的规定要件的事实,如果事实已经满足法律规定的这些要件,则支付价款的请求权成立。
第六步、消极规范构成要件的检索。
所谓消极的构成要件,是相对积极规范要件而言的,规范构成要件被称为积极规范构成要件,而消极规范构成要件就是指否定积极规范要件的条件,如果客观事实满足了该条件或要件,则请求权仍不能成立,通过对积极或消极规范要件的考察,事实上是从正反两方面考察请求权基础。例如,具备一定的抗辩事由,就会导致对方的请求权消灭或使其效力延期发生。当然,抗辩权的行使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行使条件和程序,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而行使权利,或滥用抗辩权,否则,不能发生抗辩的效果。
第七步、对请求权变动状态的考察和确定。
尽管通过对请求权基础的考察,已经能够确定请求权已经成立,但是如果请求权已经发生了变动,例如合同已经变更或终止,则请求权也要随之重新考察。这要结合历史的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第八步、请求权竞合与聚合。
如果在请求权检索中,确定案件涉及多项请求权,则需要进一步确定采取责任聚合还是竞合的方法。关于责任聚合与竞合的区分,首先依据法律规范,如果合同有约定,则依据约定。如果都没有,则主要是依据公平、正义的理念,即不能使一个人因一项违法行为而遭受两次惩罚,也不能使一个人因一次损害而受到两次赔偿。
五、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比较。
德国法学界比较推崇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但其并不是唯一的案例分析方法。我认为,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案例,不可完全替代其他案例分析方法。之所以不能完全采纳德国法的请求权检索法,是因为:
第一,因为按照此种方法,要对可能涉及的各种请求权逐项进行检索,如无权处分涉及到侵权的请求权、合同的请求权、不当得利的请求权等。按照此种分析方法,必须要进行逐一的检索,失之繁琐。同时,有时还会陷入多项请求权之中,必须要熟练各种请求权才能很好地运用,否则难以把握。
第二,请求权基础就是指请求权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具体适用的条文。但我国由于民法典没有制订,现行法体系比较杂乱零碎,难免有许多法律疏漏,请求权体系尚不完备,检索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完全依照现行法律检索请求权,可能造成法律疏漏。
第三,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在某些案例中,可能并不存在请求权。例如,授权行为的法律关系本身不存在请求权;无权代理中本人的追认权亦然。在确认之诉、形成之诉中,由于不涉及请求权,因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就难有适用的余地。此时就需要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解决。例如合同无效、合同不成立、单方法律行为的争议、确认物权、确认继承权、以及合同撤销、解除等涉及到形成权的争议。
第四,请求权的基础不能揭示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结构。例如,它不能揭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客体有时在案例分析中又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此时仍有赖于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运用。
第五,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相比较,两者的思维过程也不相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则是从“规范”出发,先找出法律规范,再将事实“归入”其下;而法律关系分析方法主要是先找事实后找法,当然,在事实分析过程中也离不开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和运用。请求权基础方法是在检索过程中一次性的完成;而法律关系分析方法是在对法律事实分析的基础上,适用法律规范。请求权基础方法可以采取一种各个要件逐一探讨的方式;而法律关系分析方法,无法对各个要件分别归入法律规范,只能在即定的事实上,整体的进行法律的适用。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
第一,采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可以高屋建瓴地分析各种法律关系。其适用范围较广,一种法律关系中,可能有多个权利,而不仅仅包括请求权,但不妨适用法律关系的分析。
第二,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
第三,通过法律关系的要素结构的分析,能够把握整个民事权利的逻辑体系。
第四,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法律关系的变动过程,把握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脉络。
但是法律关系分析方法也不能代替请求权检索的方法,因为请求权检索方法因为逐一检索请求权体系,会避免遗漏;并且不用将案件事实的所有法律关系纳入考察视野,只需把握与请求权相关的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即可,不必从头那些考察无重大关联的法律事实,因而适用较为便捷。此外,在大多数案件中,当事人的主张都是以请求的方式表现出来,诉讼上的争议多为给付义务的争议,请求权检索的方法也能适合实务的需要。
总之,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是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二者相互独立,又互有融合交叉,因而不可有所偏废。
经济分析心得体会
经济是一个复杂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一名经济学学生,我对经济分析进行了深入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经济分析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经济分析教会了我如何理性思考。当我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的时候,我被经济学家们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研究所折服。经济学家们使用数据和统计方法,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供给等因素,来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不再盲目相信传统的观点,而是注重理性思考并从事实出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更加谨慎地作出决策,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估,而不是轻率地听从别人的建议。
其次,经济分析使我更加了解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通过学习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等概念,我开始明白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是如何形成和分配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的力量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市场机制,我明白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全球化的挑战。这使我更加珍视机会和创新,同时也意识到了经济合作和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经济分析也教会了我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我学会了如何关注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无论是通货膨胀、消费行为还是劳动力市场,我都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逻辑。这种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不仅在学业上有所裨益,还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比如为什么房价上涨、为什么通胀会影响购买力等。这使我在与人讨论经济问题时能够更有底气和论据。
与此同时,经济分析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思考。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关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经济分析告诉我,市场机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而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也是必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国家都实施了积极的经济政策来改善社会公平。这使我更加认识到政府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经济决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总之,经济分析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思考工具和知识。它使我学会了进行理性思考、研究市场机制、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以及思考经济公平和社会公正。这些对今后的学业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经济学学生,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动,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动,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阶段进行叙述。
3.阶级原则。
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
4.历史原则。
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
5.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
因此,伟人也必然有失误,也必然有错误。这些,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广东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报告
电子商务是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3)电子商务对于独立就业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解决部分人员的收入问题,对于社会失业率的减少具有重大意义。总体而言,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局面,实体经济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纷纷进行自身的改组,促进了社会企业结构的转型,也促进了新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基础设施、客户软件、终端设备以及一些网络硬件的链接实现的信息管理和网络业务。电子商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第一,交易的虚拟化。电子商务的交易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付款所依赖的也是电子货币,整体虚拟的特性十分明显。第二,操作的技术化和数字化。电子商务的操作技术性较强,数字化倾向严重。第三,交易的效率较高。由于电子商务交易依靠的是网络平台,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交易效率更髙。第四,市场的扩大化。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交易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交易市场更为广阔。
2.1促进了贸易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贸易模式中,贸易经营的主体比较固定;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固定的贸易主体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并不显著。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市场贸易主体的竞争加剧,而这种竞争的加剧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贸易主体间的竞争。通过竞争,社会资源的配置重新得到优化。而由于各种贸易主体的竞争,市场环境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在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贸易主体对市场的适应力显著增强,而贸易主体自身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变革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对宏观经济的突出影响还表现在变革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中,企业生产和贸易行为往往需要进行多个环节,所以在企业管理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促进环节的正常运行。电子商务兴起后,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对话使得中间环节弱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可以大幅度地缩减中间环节的管理成本,这对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平台构建,企业经营的渠道也有所拓宽,所以在管理和经营方面体现出多种模式的共同运作。
2.3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兴起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贸易模式中,这两种服务的发展大都是以亲临现场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平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对话。这种贸易方式大大缩减了原有贸易的人力成本,对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再者,由于电子商务是积极利用新技术的商务模式,其本身对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就有促进作用。
2.4变革了政府监管的形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政府监管形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政府监管中,由于技术手段等的不全面和不先进,监管范围比较狭小,从而导致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政府可以积极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覆盖范围广而且接受信息速度快,这就有效地加强了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无论是从监管范围而言还是从监督力度来讲,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政府监管形式的变革都是非常显著的。
2.5促进了物流、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对于其配套行业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需要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物流运输等行业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加髙效地完成电子商务产生的物流运输,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而物流发展需要依赖道路交通,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发展。综合而言,电子商务的繁荣,需要物流、交通、信息和网络等行业的全力支持。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这些行业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会推动社会部分行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广东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报告
电子商务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电子商务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在经济的宏观增长中,行业发展的加速作用不能忽视,行业发展带动的产业升级都会使得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由于需要物流、交通、网络、信息等行业的支持,所以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行业也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由于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呈上升趋势。
3.2从解决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业率低,剰余劳动力多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失业人员的增多会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大,电子商务由于不受传统商业模式的时空限制,无论是办公还是贸易都可以摆脱实地环境,所以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自主创业会大幅度的降低社会失业人数,由于人员就业问题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就会减小。总而言之,从解决就业这个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充分吸纳社会闲散人员进行就业,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3.3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商务模式,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特点。众所周知,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革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6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实现利润的增加,这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社会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4从改变经营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中,企业贸易采用的基本都是实体贸易的形式,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体贸易勻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贸易发展。由于贸易形势的增加,许多企业的市场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从经营方式上来讲,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和市场的扩大化,由于市场扩大引发的一系列链条反应都使得社会的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增长。
3.5从扩大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
电子商务相比传统商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电子商务打破了市场的时空界限。由于时空界限的打破,电子商务的模式相比于传统商务模式来讲有了重大突破。企业要想发展,市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通过市场的扩大使得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在需求刺激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社会生产不断提升。所以,从扩大市场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不仅使得传统商务模式市场更加巩固,更可以开拓新兴的市场,促进社会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
4经济增长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4.1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技术革新。
电子商务对于宏观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就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电子商务技术的革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技术都会明显提高。由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性和数字性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在技术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的操作技术会受到影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电子商务的技术将会进一步优化,这对于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
4.2促进了电子商务监管机制的完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企业经营的方式和模式走向了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将会有一定的困难。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监管技术的变革,通过监管技术的革新,电子商务的监管机制将更加全面。在完善的监管机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更加标准。在目前的社会中,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标准发展促进的将是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监管机制和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必将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4.3促进了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众多基础设施的支持,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全面。首先是信息和网络的建设。由于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网络的覆盖范围将会更广,这也预示着电子商务的市场将会更加广阔。其次是物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基础更加的扎实,物流企业的网点布局将会更加的合理,这种情况对于实现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就是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由于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往来日益频繁,区域间的联系密度显著增加。
5结语。
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产物,也是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利用的结果。目前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已经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之下,深入分析电子商务与经济宏观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科学地认识电子商务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且分析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调控宏观心得体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随之而来的是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过热,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问题频发,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实践中,我也有了一些调控宏观的体会与感受。
第二段:探讨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量结构、总体稳定等方面的政策手段,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达到发挥政策作用的效果。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因为市场往往会出现失衡现象,导致通货膨胀、金融风险等问题。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能够引导市场行为,缓解问题,维持经济稳定。因此,进行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必要措施。
第三段:分析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经济形势,政府会选择再贷款、利率调整、减税、加强监管等方式来达到调节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中我认为调整利率是一项常用且高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可以引导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并加强短期借贷等市场活动的监管。
第四段:思考宏观调控的后果。
宏观调控的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每种手段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比如推出财政刺激计划会增加政府借贷压力和通货膨胀风险,而加息则会削弱消费力、引发借款风险等问题。因此,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需要全面考虑经济发展的长短期的利弊得失,制定政策时需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降低不良影响,确保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体制是大势所趋,经济没有不景气的时候,宏观调控也没有永远的一劳永逸。在宏观调控中,政策制定者需遵循经济规律,合理制定调控政策。相信随着政府的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定能在未来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
宏观形势心得体会
随着世界的发展,宏观经济形势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再是封闭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关注经济发展的人,我时刻关注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在我观察和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宏观形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国内外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和生活方式五个方面展开,总结出宏观形势给我们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宏观形势对国内外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全球经济已经形成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体系,国内经济的发展已无法完全脱离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借鉴他们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其次,在宏观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则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使经济发展在宏观形势下保持稳定和可持续。
第三,宏观形势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宏观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带来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和法治建设水平,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宏观形势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我们需要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提高我们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创业,才能在宏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宏观形势下,我们也需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工作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我们应该积极与时代同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更好地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
总之,宏观形势无疑对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深入研究和观察中,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加以运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在宏观形势下实现稳定发展,谋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宏观心得体会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宏观经济学,不仅可以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还可以揭示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近期我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学习和思考,从中得到了一些有关经济发展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我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了解到,经济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即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这使我认识到,经济的波动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对于个体和企业来说,要规避风险、把握经济机遇,就需要具备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
其次,宏观经济学教会我们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明白了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调控经济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宏观经济学让我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市场机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学习宏观经济学让我明白,市场机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机制的运作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市场机制也是推动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
第四,宏观经济学引起了我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宏观经济学对于理解经济全球化现象和挑战也具有重要意义。我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动变得更加自由,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让我意识到,经济全球化不仅为各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因此,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国政府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最后,宏观经济学教会了我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思考。经济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涵也离不开对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明白了经济发展需要长期稳定和持久的动力,短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只能起到暂时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摒弃短期主义,注重长远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学习宏观经济学让我对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我认识到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需要进行长期性思考。我相信,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272字)。
宏观经济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师资力量建设不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如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完善课程内容设置等,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提升,对相关方面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所热衷的学科建设方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国内起步时间较晚,但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其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专业设置数量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几乎涵盖了各大普通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规模史无前例;在学术研究上,由以往参照国外研究为主转为国内自主研究为主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和种类不断扩充,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手段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足,现就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做如下论述。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就业指向性极强的专业,其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的要较高,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异,仍旧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客体,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状况,直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效果。同时,传统的考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填鸭式”教学的主导地位。因为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大多来源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法宝,由此进一步弱化了实践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师资力量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有些年轻教师刚刚毕业便加入教师队伍,人生阅历不够,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经验,进而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一些老教师学历多为本科,其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即便是有些高学历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也往往会选择去教授mba等高层次的学科,由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置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便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和信心,在忙于教学任务的同时疏忽了自身学历水平和知识储备的进一步提升。由此,造成教师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准确的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动向,这给自己的教育教学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并非是为了培养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型管理人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设置趋同于“职能模式”和“事业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强调对专业技能和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的传授,由此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多为职能管理人才和事务性管理人才。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人文关怀,思维观念陈旧落后。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仍秉承着将人力作为一种工具而非主体的思维观念,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事务性课程设置远远的高于观念性课程的设置,而这种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培养,进一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人文色彩。上述问题的出现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应审时度势,放眼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理性科学的探寻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发展的运作机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现就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在进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减少纯粹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适当地增加模拟练习的内容和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模拟训练、人力资源论坛以及模拟招聘会等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实习,通过自身的切身感悟来掌握人力资源的技能和方法。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指定一些知名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定点实习单位,推进实习与授课之间的衔接程度,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各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师资结构,打造一支高层次的专业领军人物,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任职或兼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选配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走进企业,增加其实务操作的经验。邀请社会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扩充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选拔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提升其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班,紧跟学术前沿问题,及时更新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摆脱以往“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的束缚,着力打造“整合模式”的课程设置。着眼于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制定人才整体性能力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为立足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经营环节分析能力,核心问题的识别能力、宏观战略目标的制定能力以及对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等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科的人文气息,注意与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科类学科之间的衔接。增加观念课程的比重,减少事务性课程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淡化专业意识,增强适应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才市场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时代要求。为此,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宏观心得体会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对更广阔的经济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涵盖了国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我不仅理解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而且对如何分析经济的各个层面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下面我将从经济增长、通胀、失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五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
首先,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目标。经济增长是保持一国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增长不仅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有关,还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资本积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同时鼓励民众进行投资和储蓄。
其次,通胀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胀率的上升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低通胀率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并非总是有利的,过低的通胀率可能导致人们对未来的物价走势缺乏信心,进而削弱消费和投资的意愿。因此,合理控制通胀率是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问题,需要精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手段。
第三,失业率是一个反映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失业率的过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了解到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供求不匹配,即劳动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因此,为减少失业率,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教育、提供培训、鼓励创业等举措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市场的平衡。
第四,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了解到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然而,政府的财政政策也需要有限度地使用,过度增加财政支出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胀的产生。因此,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权衡好利弊,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货币政策是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了解到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影响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适度的货币政策可以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货币政策也需要考虑到经济的多个层面,因为过度的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降低,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总结起来,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我对经济的运行和调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经济增长、通胀、失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现象的把握,更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加明智的经济决策。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相信我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并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宏观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宏观经济是指研究整个经济体系、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在宏观经济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了解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揭示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深入理解了经济运行的本质和关键因素,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00字)。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体经济运行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强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通过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三段:影响宏观经济的关键因素(300字)。
进一步学习中,我认识到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有很多关键因素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利率和信贷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水平。此外,财政政策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影响经济运行。同时,外部因素如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也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段:宏观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300字)。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我认识到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基础。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增长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有效监管,而不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同时,宏观经济学也提醒个人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注重收入的稳定和保值增值的方法。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意识到只有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发展,才能给个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不仅从理论上了解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了解了宏观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这些心得与体会让我有能力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广东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报告
通过对广德县湿地资源的调查、摸底、了解和分析,基本掌握了广德县湿地的.生态环境、湿地资源类型、面积及自然分区,阐述了广德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经验和问题,在分析广德县湿地资源及保护管理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广德县湿地资源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拟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展望了广德县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美好前景,同时也为加大对广德县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奠定和夯实了理论基础.
作者:陈光军作者单位:广德县柏垫林业站,安徽,广德,242200刊名: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英文刊名:lvsedashijiu年,卷(期):“”(9)分类号:p941.78关键词:广德县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证券从业考试考点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是证券从业考试的常设考点,下面小编就这个考点给大家进行详细的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通过4个途径影响证券市场:企业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
变动
(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
(2)高通胀下的gdp增长。
(3)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
(4)转折性的gdp变动。
股市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联关系被不同程度地弱化,股市指数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常呈现非正相关甚至负相关关系。
2.经济周期变动
(1)经济总是处于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份波动是永恒的。
(2)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经济发展动向。
(3)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
3.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
(1)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特别是个股的影响,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完全可能产生相反方向的影响,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分析的一般性原则:共8点(p87)
(2)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紧缩将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一样不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带来经济负增长,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
1.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6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2.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2)扩大财政支出,加工财政赤字。
(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4)增加财政补贴。
3.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应注意的问题
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包含3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政策工具包含2种: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3.货币政策的运作
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4.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利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收入政策概述
收入政策两个目标:收入总量目标、收入结构目标。
2.我国收入政策的变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广东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报告
一、今后5~,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长速度。
根据宏观经济模型的测算结果,1983~期间,中国经济总量(gdp)对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综合弹性比为0.121。由于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照此推算,同时期中国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间接贡献(参见赵晋平编著《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6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为27.8%。中国政府提出的“十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目标是7%,如果在今后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继续保持与过去相近的贡献率,则其年均增长速度至少应当达到16%左右的水平。
表1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统计计算。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参见表1)。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三是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四是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二是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四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总之,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尽管从存量的角度来看,由于“三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大提高,“三资”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但是从新增流量的角度来看,“十五”时期利用外资的增长将难以达到过去20年间的平均增长水平。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十五”时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前20年相比将有所下降;二是为了保持利用外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来提高经济整体的产出效率,弥补总量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意味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必须由注重总量增长效应向注重结构升级效应转变。根据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外商投资带动了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程度的提高,但是这主要依赖于外商投资本身的资本装备优势来实现,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和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势头,各种产业部门在社会总需求增长中所受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主要通过计算感应度系数,反映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系数值越高,说明该部门为了满足总需求增长而应该增加产出数量,并将这样的部门称之为后关联产业。促进后关联产业发展一般是供给政策的重点,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和基础条件。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商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最高,其次是种植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钢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石油开采、棉纺织、造纸、塑料、汽车工业、电气、电子元件制造业、金融业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对这些领域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的外商投资需求增长也将快于其他部门。感应强度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基础原材料和配套产业,通过利用外资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加工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二、进入中国的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工业部门?
按照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中国将会在“十五”时期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其中如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中国现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远远低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将会有大量企业通过与外国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同盟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同行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对相关服务的质量、多样性和广泛性也会产生新的要求,与这些要求相适应,对外商服务业投资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其次,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所不同,投资是直接进入对方国内市场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服务市场的巨大规模对于外国服务业企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再次,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中国长期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未来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这种政策导向及其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也将产生对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趋势有所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会明显增加。
他行业。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这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有利于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预期是什么呢?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206~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36家欧盟国家在华投资企业,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已在年9月8日于中国厦门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发布。参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后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产业结构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一,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欧盟企业最有可能选择的行业首先是制造业,这一结果与迄今为止的投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最高的特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考虑到目前已经投资的企业中制造业占80.7%、而回答今后将选择制造业的企业比重仅有66.2%这一因素,可以认为未来时期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将会明显下降。第二,现有企业中,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仅有3%,但是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将会选择该行业进行投资的企业高达57.4%,排在第二位,可见与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服务业投资将出现快速增长,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也会明显提高。第三,金融保险业目前的外商投资在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迄今为止对该行业投资的欧盟企业微乎其微,但是在接受调查企业中47.1%的企业认为,今后欧盟企业的金融保险业投资将成为优先选择的领域之一,仅次于制造业、邮电通讯运输业居第三位。第四,除了上述行业之外,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商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投资也可能出现较快增长,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此项调查涉及企业数量比较多,涉及国家范围广泛,接受调查企业的产业分布、投资方式、地区构成等均与外资总体结构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样本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未来趋向的一般性特点。
表2欧盟企业今后增加对华投资可能选择的行业。
注:问卷问题:您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将会选择那些行业??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课题组《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01年9月。
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邮电运输、金融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后关联性最强,也就是说,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增长受总需求增长的拉动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增长会超过其他服务业的平均水平。通过吸收外资,提高这些行业的总体规模和服务水平,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和和市场消费增长的要求、并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带动社会需求进一步增长。因此,应当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表3按照外商投资趋向分类的工业行业。
注:分类是对资产产出效率、劳动密集型和平均税负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在计算3个因素平均评价指标时,按照各自与外资行业偏向指数的等级相关系数确定了不同权数。
第一,服装、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外资投资预期和偏向程度较高的领域。
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气机械等虽然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税负水平较低等原因,有可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第三,今后外商投资相对较少的行业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电力供应、蒸汽与热水、煤气生产与供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将长期由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自然垄断行业;二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等资本产出效率较低、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三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饮料制造业等市场相对饱和、资本产出效率不够明显或者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
应当注意到,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含量有所提高。这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扶持,这种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扩大。
四、发达国家制造业今后产业转移的可能趋势――来自日本大型企业的调查结果。
日本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对面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1年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海外业务除了包括在当地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活动之外,还包括委托生产、收购等),而提出“维持现”或者“缩小、撤退”的企业仅分别占28.0%和0.4%。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今后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重复选择),比20调查结果提高1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年居各国(地区)之首,此外,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中76.3的企业回答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比20调查结果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参见表4)。因此,今后中国将成为日本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务的比重最高,达到90%,其次是一般机械(74.5%)、电气机械、电子设备(72.3%)、化学工业(70%)等。与年调查结果相比,这些产业计划扩大投资的企业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汽车工业提高了23.8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一般机械(29.8)纤(28.0)、食品(30.4)的百分点上升幅度也比较大,表明这些行业的投资有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
表4今后3年日本企业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主要目的地。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
表5日本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
从以上结果来看,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包括直接投资、当地投资企业增资或扩大销售以及产品研究开发、向中国国内企业委托生产、收购中国国内企业产品等)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其中运输设备、机械、电气电子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投资有可能超过其他产业。应当说今后发达国家的对华投资也具有相近的特点。